【封面故事】旗幟下別無選擇 俄羅斯戰俘獨家專訪

烏克蘭,扎波羅熱。整個採訪過程中,戰俘維持不動姿勢,身體僵硬緊繃。只有微微抿住的嘴唇和偶爾一閃而過的眼光接觸,暗示了他平靜外表下,內心的激烈掙扎。
烏克蘭,扎波羅熱。整個採訪過程中,戰俘維持不動姿勢,身體僵硬緊繃。只有微微抿住的嘴唇和偶爾一閃而過的眼光接觸,暗示了他平靜外表下,內心的激烈掙扎。

烏俄戰爭開打2年多以來,張乾琦前後8次前往烏克蘭戰地進行攝影記錄工作。最近這次,他獲得批准,成為華文媒體首位採訪俄羅斯戰俘的記者。

不同於之前幾次,張乾琦隨烏軍前進,見證戰爭對這塊土地與人民帶來的殘酷、荒謬與悲涼。這一次,他將鏡頭凝視俄羅斯戰俘,透過專訪聆聽他者之聲。他的提問和觀察角度像稜鏡一般,照出這場絕望之戰中人性的卑微。例如,才22歲的俄羅斯中尉告訴張乾琦:「我只想回家。」「我只有一條路可走—加入戰爭。」

這篇精彩入微的報導,由英文寫成,經翻譯後由張乾琦校正。

烏克蘭,扎波羅熱。整個採訪過程,這位年僅22歲的俄羅斯戰俘始終挺直守紀律,他的身體維持緊繃坐正。
烏克蘭,扎波羅熱。整個採訪過程,這位年僅22歲的俄羅斯戰俘始終挺直守紀律,他的身體維持緊繃坐正。

「我只有一條路可走——加入戰爭。沒人問我們想不想去。接到命令,我們就只能向前進。」

這段話出自被俘中尉口中,他隸屬俄羅斯第71摩托化步兵團,在烏克蘭扎波羅熱接受訪問。和無數其他人一樣,他的故事揭露了戰爭裡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被遺棄的哨站 徒留孤寂荒涼

這次採訪與攝影的申請,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積極回覆,特別是這裡距離前線如此接近。這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壓力重重,整晚輾轉難眠。

內心的期待和會面地點的現實之間,有顯而易見的落差。上午10點鐘,我和我的新聞嚮導來到一處孤零零的加油站,時間在這裡彷彿停滯,一輛鏽跡斑斑的灰白色中型巴士,停在飽經風霜的磚造建築旁。剝落的油漆和用木板封住的窗戶,輕訴它被遺棄的故事。只有下垂的加油槍如鬆弛的氣球,和油表上謎樣的數字,留下最後一次加油的無聲見證,一切早已是過去式。

烏克蘭,頓巴斯。一名軍人獨自佇立,查看被戰火破壞、滿目瘡痍的景象。在此同時,居民載著非政府組織(NGO)發放的人道救援物資,騎腳踏車回家。
烏克蘭,頓巴斯。一名軍人獨自佇立,查看被戰火破壞、滿目瘡痍的景象。在此同時,居民載著非政府組織(NGO)發放的人道救援物資,騎腳踏車回家。

被遺棄的前哨站外,烈日炙烤的荒原在眼前開展。乾裂且不平整的草地往外延伸,間或穿插奄奄一息、只剩枯枝的灌木叢。詭異的寂靜籠罩四周,只偶爾被風的嘆息打破。

突然之間,令人透不過氣的沉默被打破。刺耳的尖嘯聲宣告軍方的車隊到來,迅速在地平線劃過一道道模糊的軌跡。匆匆見識的原始力量,是不寒而慄的提醒,進一步放大被遺棄哨站的不安感。

一輛白色豐田Corolla汽車,2000年代初遺留的產物,停在鏽跡斑斑的公車後面,在荒涼景象中顯得突兀。車窗的深色玻璃遮掩了車內的人影,他們的出現,為原本就費解的場景添增了擔憂。

烏克蘭,頓巴斯。頓巴斯一處荒涼的前線。一門105mm榴彈砲在砲彈發射後瀰漫煙霧,與背景的枯樹形成強烈對比。
烏克蘭,頓巴斯。頓巴斯一處荒涼的前線。一門105mm榴彈砲在砲彈發射後瀰漫煙霧,與背景的枯樹形成強烈對比。

10分鐘之後,一輛掛著軍用車牌、沾滿泥濘的黑色SUV休旅車開了進來。我的新聞嚮導和駕駛打了個簡短的招呼,他是中等身材、臉色嚴肅的男子,穿著橄欖綠外套,除了槍套裡的手槍之外,沒有任何可辨識的標記。他所屬的單位,究竟是烏克蘭軍情局(GUR)或是安全局(SBU),始終不得而知。我們繞著破舊的建築走了一圈,當我們經過豐田汽車,深色玻璃車窗裡身影的晃動,讓我們有機會瞥見這位戰俘:拉低的毛線帽遮住了面容,帽子邊緣在眼窩處緊緊纏繞藍色膠帶。然而,光線的變換和深色玻璃,讓景象模糊不清。

踏入約80平方公尺的建築裡,面對的是灰塵和昏暗—封閉的空間裡,瀰漫著沉悶的空氣和隱約的霉味。剝落的油漆、粗糙的梁柱和結了蜘蛛網的縫隙,說明它被忽視的情況。高低不平的地板放了生鏽的隔板,還有些散落的麥稈—這是過往生活的痕跡,或許曾養過牲口。外頭些許的光線,透過釘木板的窗戶和一扇壞掉的門,勉強穿入近乎漆黑的房間。

烏克蘭,頓巴斯。一架飽經風霜的米格戰機矗立在頓巴斯一處前線的城鎮。做為戰火衝突中的象徵,它代表永不止息的飛行精神。
烏克蘭,頓巴斯。一架飽經風霜的米格戰機矗立在頓巴斯一處前線的城鎮。做為戰火衝突中的象徵,它代表永不止息的飛行精神。

2扇車門猛然關上。片刻之後,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門口。這名軍人,身高明顯超過190公分,如公牛一般魁梧,滿臉濃密的鬍子,流露咄咄逼人的氣息。他全副武裝、手持步槍,把蒙上面罩的俘虜推入陰暗的空間。戰俘的雙手被綁,眼睛被矇住,保持站立不動的姿態,直到軍人拿一個破舊的木箱讓他坐下。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一名40歲、來自特維爾的俄羅斯被俘軍人,展示身上損傷的部位,包括他受損的指甲。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一名40歲、來自特維爾的俄羅斯被俘軍人,展示身上損傷的部位,包括他受損的指甲。

這位表情嚴厲、滿臉濃密黑鬍子的烏克蘭軍人,壓低了聲音跟臉色嚴肅的男子說話。手腕快速一翻,他戴好頭套遮隱自己的面容,烏方軍人戴上頭套是不讓戰俘記得他的長相,避免日後遭指認。他動作俐落地用軍刀移除俘虜頭上和手上的藍色膠帶,並將毛帽拉至額頭,金屬刮擦的聲音,在近乎寂靜的環境裡發出刺耳的回音。

「綁膠帶的俘虜也許比較能呈現全貌。」我小心說著。「當然沒錯,不過我們不希望我們被俘虜的士兵在俄羅斯也受到這種待遇。」我的新聞嚮導如此說。不過,到了晚上晚些時候,我發現他已經用他的手機拍下綁了膠帶的俘虜照片,還把它們傳到他的IG限動!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2023年12月23日。3名被俘的俄羅斯軍人,被判定為「戰俘」身分,據稱他們無意戰鬥,隨著一支來自西伯利亞的突擊旅被派至阿夫迪夫卡附近,幾天之後便被俘虜。一名烏克蘭士兵,手握AK步槍,嚴密看守他們。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2023年12月23日。3名被俘的俄羅斯軍人,被判定為「戰俘」身分,據稱他們無意戰鬥,隨著一支來自西伯利亞的突擊旅被派至阿夫迪夫卡附近,幾天之後便被俘虜。一名烏克蘭士兵,手握AK步槍,嚴密看守他們。

《日內瓦公約》,特別是第三公約關於戰俘的部分,雖沒有明文禁止發布囚犯的名字,但是概述了各種關於這類情況的保障措施。

年僅22歲 歷經戰爭風霜

「這位是張亁琦,來自台灣的攝影記者。」新聞嚮導幫我做了介紹。我簡單瞥了這位戰俘一眼,他點了點頭,同意採訪和拍照。不過,基於不危及他的人身安全,我們隱去他的姓名,也不使用採訪過程中所拍攝的露臉照片。

烏克蘭,頓巴斯。一條柏油路穿越東烏克蘭戰火蹂躪的頓巴斯地區,路旁是成排的長草,遠方的一排樹點綴在地平線,天空多雲,微露出幾抹藍色。
烏克蘭,頓巴斯。一條柏油路穿越東烏克蘭戰火蹂躪的頓巴斯地區,路旁是成排的長草,遠方的一排樹點綴在地平線,天空多雲,微露出幾抹藍色。

這名年輕人,身高約180公分,臉龐年輕、五官端正。他穿的不是戰俘營的藍色制服,而是身著軍服,深褐色的迷彩服剛剛清洗過,但仍留著無法抹滅的戰爭痕跡。他的聲音低沉、近乎耳語,以致我的新聞嚮導不得不調整手機錄音的距離,以便錄下他的話語。中間有一度,全神聆聽的軍人直截了當做了手勢,表示需要放大音量。

整個採訪過程,他全身散發一種靜默感,除了嘴唇的簡單動作和偶爾的眼神交會,他的姿勢始終一動也不動。

烏克蘭,頓巴斯。士兵孤身一人駐守前線的崗哨。乾涸的大地向外延展,一大片貧瘠的畫布裡,只有抗旱灌木的嶙峋枯枝奮力存活。
烏克蘭,頓巴斯。士兵孤身一人駐守前線的崗哨。乾涸的大地向外延展,一大片貧瘠的畫布裡,只有抗旱灌木的嶙峋枯枝奮力存活。

出生於伊斯坦堡,在車臣長大,這位22歲的中尉,畢業於位在阿穆爾州的遠東高等軍事學院,原以為自己走上的是命中注定的軍旅生涯。然而,戰爭的殘酷現實很快粉碎了他原本的認知。

訪問在2023年11月4日進行,同年12月底,我再次前往烏東克拉馬托爾斯克採訪拍攝另外3名戰俘。這份摘要除了記錄一些數據細節,和俄羅斯被俘中尉臉上流露的疲態,我也想深入挖掘他的經驗。透過他自己說的話(經過翻譯轉述),在此呈現他未經修飾的真實情緒和觀點。

被迫走上前線 恐懼時刻相隨

甫自軍校畢業,俄羅斯軍方就告訴他這是他的責任。命令就是命令。戰爭已在烏克蘭爆發,他們需要軍官上陣。回憶當時,他說:「我只有一條路可走—加入戰爭。」話在喉嚨又吞了回去。「沒人問我們想不想去。接到命令,我們就只能向前進。」這種盲目的服從,被迫朝他無意參與的暴力前進,至今仍是他心頭難以揮去的陰影。

烏克蘭,扎波羅熱。暮色點燃了天空。火紅的夕陽朝地平線流淌,在平原上拉出一道道的陰影。絢麗的橙色、紅色和粉色在廣袤的大地上悄聲舞動。樹影巍然屹立,其枝椏在壯麗的景色中格外醒目。
烏克蘭,扎波羅熱。暮色點燃了天空。火紅的夕陽朝地平線流淌,在平原上拉出一道道的陰影。絢麗的橙色、紅色和粉色在廣袤的大地上悄聲舞動。樹影巍然屹立,其枝椏在壯麗的景色中格外醒目。

俄羅斯軍方在2023年9月將他送到第71摩托化步兵團的前哨陣地。那是個擁有26名士兵,準備好防衛工事的精實單位。他們的任務是防守羅博季涅區(扎波羅熱的東南部)的一個森林地區。任務從裝備檢查開始,隨後進行疏散工作,協助平民逃離火線。一種沉重的不安感始終瀰漫在空氣中,因為戰爭總有辦法將一切扭曲。他們照理說是防守者,但是恐懼時時啃嚙著他們。猛烈砲火如雨傾盆而下。坦克在遠處轟隆作響,時刻提醒他們正面臨的火力。

當問起他的單位配備什麼樣的武器,他回答:「機關槍、反坦克武器和榴彈發射器。我們有坦克和砲彈。我不知道(在步兵團裡)各自的確切數量。」

烏克蘭,頓巴斯。一輛汽車孤零零被遺棄在大雪覆蓋的土地上。烏克蘭持續的衝突已經導致廣泛的損害,包括基礎設施的受損以及數百萬計的人們流離失所。這樣的景象提醒我們,戰爭帶給人們的巨大代價。
烏克蘭,頓巴斯。一輛汽車孤零零被遺棄在大雪覆蓋的土地上。烏克蘭持續的衝突已經導致廣泛的損害,包括基礎設施的受損以及數百萬計的人們流離失所。這樣的景象提醒我們,戰爭帶給人們的巨大代價。

至於在空中嗡嗡作響的無人機,則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它們時時刻刻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我們最關切的是無人機目標是什麼。有些是用在偵查,有些負責傳遞砲擊的座標參數。那是我們最擔心的。至於FPV(第一視角無人攻擊機),就要看誰的手腳快。」也就是說,是無人機快,還是被瞄準的目標尋找掩蔽快。

他提到大部分時候,他們只能沉潛待發,等候即將出現的下一波攻擊。患難與共的情誼就是在恐懼和共同的困境中建立的。但是它無助於抹除隨時可能沒命的囓心感受。

烏克蘭,頓巴斯。車內積了厚厚一層泥垢,擋風玻璃沾滿泥濘和雨水,只能勉強窺見外面惡夢般的坑坑洞洞。不停的顛簸和窗外模糊的世界教人昏頭轉向,提醒人們戰爭對這趟旅程的無情掌控。
烏克蘭,頓巴斯。車內積了厚厚一層泥垢,擋風玻璃沾滿泥濘和雨水,只能勉強窺見外面惡夢般的坑坑洞洞。不停的顛簸和窗外模糊的世界教人昏頭轉向,提醒人們戰爭對這趟旅程的無情掌控。

此外,他說有一半的人並不想待在那邊。有的人是為了錢打仗,有的人是基於他不能理解的理由。但剩下那一半的人,包括他在內,則只想要回家。

這場戰爭的觸角不斷延伸,而且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混亂。他說在他們的防禦地區,他們遇到了瓦格納集團的士兵。「在我的駐點有一位。在另一個駐點有2位。在我駐點的這一位,曾在巴赫姆特附近參與戰鬥,其他2位則是從非洲回來,第一次加入烏克蘭的戰事。」

隊友折損過半 上級指揮不力

然後是人員的損失。原本一開始他們有26人;在他被俘虜時只剩下12人。有人死於砲火,有些死於槍下。至於傷者,有些人撐了過來,有些則否。一切變得模糊不清,它成了一場他從未曾想要參與,為求生存的絕望之戰。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2023年12月23日。一名58歲、原本來自聖彼得堡的俄羅斯被俘軍人,他聲稱自己是在街頭被俄羅斯軍方人員強行帶走,在調派之前先被分配到西伯利亞的突擊旅。
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2023年12月23日。一名58歲、原本來自聖彼得堡的俄羅斯被俘軍人,他聲稱自己是在街頭被俄羅斯軍方人員強行帶走,在調派之前先被分配到西伯利亞的突擊旅。

回頭來看,他責怪領導階層。他們把他和他的戰友們派來,但情報錯誤、補給不力,似乎只想用更多的人來解決問題,而沒有認真規劃贏的策略。不令人意外,逃兵的情況開始出現。他說每個單位大約有5%的人憑空消失,不願接受自己被分配的命運。懷疑的情緒開始蔓延。有耳語流言說,實際傷亡人數在35萬到40萬人之間,勝利只是痴心妄想。

接下來,他被俘虜了。他遭到包圍,與部隊斷了聯繫。他話語中流露著苦澀:「你看,我之所以在這裡,正是因為我的指揮官們遺棄我,不提供支援,讓烏克蘭人得以把我包圍。」如今他成了戰俘,背負著他所見和經歷的沉重負擔。戰爭或許關乎責任,但是也關乎破滅的人生和埋葬的夢想。這是他從不想面對的殘酷事實。

烏克蘭,扎波羅熱。擋風玻璃穿了一個洞,蛛網般的裂痕向外輻射。雨水順流而下,模糊了外在支離破碎的世界。鋸齒狀邊緣的圓孔,毫無疑問是彈片所打穿;它冷冰冰地提醒我們,潛藏在前線的危險無所不在。
烏克蘭,扎波羅熱。擋風玻璃穿了一個洞,蛛網般的裂痕向外輻射。雨水順流而下,模糊了外在支離破碎的世界。鋸齒狀邊緣的圓孔,毫無疑問是彈片所打穿;它冷冰冰地提醒我們,潛藏在前線的危險無所不在。

他訴說他的苦難經歷,聲音在寂靜中迴盪。

這篇摘要期望能帶你身歷其境,但它只是這場巨大衝突的一個視角,一個單一的碎片,從龐大敘事中剝下的一個片段。整個大的圖像依舊模糊難辨,由無數線索交織糾結的網,各自隱藏了一塊拼圖的碎片。誠然,官方認可的戰俘交換或許可提供真相的一瞥,但即使如此,不確定感依然揮之不去。

烏克蘭,頓巴斯。落日的餘暉,穿過蒙著灰塵的車窗撒落,模糊了外面的世界。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每一次的顛簸,都令整個車身震顫,強烈提醒在前線隔著車窗外頭的殘酷現實。如今的挑戰,不光是要看得清楚,還得在曾經平坦的道路上,小心翼翼迂迴穿梭。
烏克蘭,頓巴斯。落日的餘暉,穿過蒙著灰塵的車窗撒落,模糊了外面的世界。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每一次的顛簸,都令整個車身震顫,強烈提醒在前線隔著車窗外頭的殘酷現實。如今的挑戰,不光是要看得清楚,還得在曾經平坦的道路上,小心翼翼迂迴穿梭。

凜冽寒風挾帶腐敗樹葉的淡淡氣息,標示著冬天的來臨。光禿的樹枝隨著微風吹拂,如爪子般抓撓鉛灰色的天空,製造出微弱的低語。在此同時,那位神色堅毅的烏克蘭士兵,已經用膠帶固定了俄羅斯中尉的毛線帽,並綑綁他的雙手。3扇車門快速地接連猛然關上。分毫不差,就在上午10點30分,我目睹黑色SUV休旅車和白色豐田汽車消失在遠方,留下一片塵土飛揚和令人顫慄的終結感。這並不是出發,而是消失;一段從被遺忘的驚悚片裡撕落的場景。

更多鏡週刊報導
【獨家授權】張乾琦.戰地紀實 勿忘烏克蘭
【獨家授權】【圖輯】烏俄戰爭二週年
被國際譽為「帶著相機的詩人」 張乾琦獲台北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