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 全面檢視東部軌道 擴大邊坡監測

台鐵229次新自強號21日下午4時於花蓮崇德至和仁間、和仁隧道南口遭遇土石流出軌,而非落石災害。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面對極端氣候風險,強降雨與地震頻繁,台鐵軌道面臨不光是落石,還有土石流風險,影響行車安全,建議引進先進偵測系統,不僅要針對邊坡,還有軌道周邊狀況檢視。

但也有土木專家對台鐵該路線悲觀,認為短期來看「告警系統」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中長期來看,該路段風險還是很大,甚至認為台鐵應重新思考選線問題。

新自強號21日出軌當下,一度傳出列車撞上落石,但台鐵公司說明,事故地點在北迴線西正線大清水溪橋,因大清水溪上游瞬間強降雨,溪水帶下大量土石溢流,覆蓋鐵軌衝擊影響,造成列車出軌,強調「並非落石災害」。台鐵說後續將檢討加強與河川管理單位協調疏浚整治,及與中央氣象署加強聯防監控,並增設告警系統,防範類似事故再發生。

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組召集人李克聰指出,台鐵軌道面臨不光是落石,還有土石流風險,台鐵需有不同類型的偵測系統,包括監控軌道周邊含水量,至於要在何處設置、以何種方式偵測預警,都須審慎衡量。

面對極端氣候風險,李克聰建議台鐵應收集軌道沿線,尤其是東部,所有邊坡與軌道兩側的風險,都須準備相關預警,台灣東部因地形和地勢影響,軌道環境風險本就較高,如今又有氣候變化,建議全面檢視東部軌道「思考還能多做什麼」,並要盡快落實執行,預防現代多元風險,同時也包括和其他部會單位的整合與合作,才能增進效率。

「仍要注意邊坡安全!」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表示,近期東部強降雨和地震頻繁,建議台鐵公司擴大邊坡監測範圍,看其他地區有無滑動可能性,因過去裝設相關監控系統時,並非地震與強降雨的頻繁期,故需重新檢視,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重新調整。

鄭永祥提到,除系統改善外也要配合人力巡檢,同時應累積觀測數據,不能只靠發生前檢測的狀況,反應會來不及,累計長期資訊反饋到營運單位需求,隨時動態監控才能發揮預警功能,若要擴大檢視範圍,相信會涉及其他管理單位,並非台鐵的力量可做好,部會也需強化橫向溝通。

看更多相關新聞
自強號撞落石出軌釀9傷!司機猛拉煞車救乘客:最痛的已過去了
台鐵撞土石流脫軌 花蓮縣長哽咽問卓榮泰「東部人有什麼路可走?」
新自強號花蓮出軌 土木技師:溪水帶土石衝上軌道致災
卓揆道歉:下月親搭火車到花蓮
台鐵新自強號撞落石出軌 卓榮泰今鞠躬致歉 傅崐萁:為何當時沒評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