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現擁416對染色體叉蕨 基因組比藍鯨大60倍破生物紀錄

隱身在格朗德特爾島森林傾倒樹幹上,微小不起眼的綠色植物叉蕨,是在3億5千萬年前,也就是恐龍滅絕的1億2千萬年前,從蕨類植物演化分裂出來的分支,高度大約是5到10公分左右,但這個植物卻改寫了金氏世界紀錄最大基因組的成績。

英國皇家植物園植物遺傳學家萊特契指出,「這種蕨類每個細胞有416對染色體;人類基因組定序端視23對染色體DNA的組合,而叉蕨有416對,因此從生物資訊的角度來看,是個很大的計算挑戰。」

科學家計算基因組大小的單位是鹼基對,叉蕨擁有1600億個鹼基對,若把它的基因組DNA拉成直線,長度將近106公尺,比紐約自由女神像、倫敦大笨鐘、印度泰姬瑪哈陵都高;而人類的基因組則只有2公尺長。

叉蕨的基因組甚至是藍鯨的60倍大、非洲象的46.5倍大。但是基因組大的缺點,就是需要更大的細胞來容納DNA,複製DNA也會花上更長的時間,降低其吸收陽光、水分和養分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比較差。

英國皇家植物園植物遺傳學家萊特契表示,「基因組較大的物種滅絕風險較大,所以了解基因組大小、知道植物基因組大小,意味著我們或許能分辨出哪一個物種面臨的風險較其他的大。」

植物的演化與應用千奇百怪,大自然裡許多野草也是可以食用的。英國倫敦東區的倫敦塔橋墓園,每週固定有專家指導民眾辨識野生芝麻葉、蕁麻等各種可食性植物,它們可以用來做沙拉、煮湯、做糖漿、果醬或是泡花草茶。

倫敦塔橋墓園管理員葛林威說道,「主要目的是增加民眾知識,如此一來民眾就可以自行採集,除了熊蔥(野韭菜)可吃之外,大家還想知道更多。他們想學習如何更準確的辨認植物、想要學到食譜的點子、想要在導遊過程認識一系列野生植物。」

3個小時採花吃草的學習之旅,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在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墓園探索大自然的寶藏,參與者身心愉悅的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花蓮林管處推原生種植物 製作特色口罩預計七月派發
台灣山林原生香料 原民部落嗅芳華
牛樟基因體定序 有助復育、追盜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