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低薪無殼 短期補助難催生

台大退休教授薛承泰表示,發放生育獎勵金等經濟誘因是必要條件,如未能持續發放,生育率勢必會降更快;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馬群傑說,台灣生育政策偏向短期補助,對年輕人幫助有限。

長期關注人口議題的薛承泰說,針對少子化,政府確須提出更多經濟誘因,但經濟誘因只是必要條件,意即若未持續發放,生育率一定會降得更快,持續發放甚至加碼都未必會提高,但一旦做了就須做下去,起碼不能減。「總統當選人賴清德面對生育率直直落,必須拿出態度,想辦法遏止生育率繼續下滑」。

薛承泰舉例說明,龍年最好的生育率是2000年,出生數為30萬7200人,較1998年虎年增加3萬4000名新生兒;2012年龍年出生人數23萬4599人,較2010年虎年增加6萬300人。他分析,因台灣首度獎勵生育補助就是從2011年開始,成效反映到2012年出生人數。但他也說,2016年後出生人數已連續7年往下掉,估今年不到14萬人。

薛承泰示警,出生少,可預期的是各級學校崩盤,連帶學校周邊商業行為垮掉,更凸顯人口老化速度加劇,工作人口減少、退休的人增加,各種年金福利撐不住,這是非常大的窟窿,也是賴清德未來要面對的棘手難題。

馬群傑認為,台灣生育政策偏向短期補助,對年輕人幫助有限,台灣年輕人不願生育歸因個人意識強與財務問題,薪資低、買不起房,要他們早生更難。

馬群傑表示,政府協調企業加薪是提高生育的好方法,台灣地緣政治環境讓年輕人擔心,目前看來願意生養比例高的地方,都是就業機會高,如南科、中科、竹科,台灣薪資上漲跟其他國家落差仍大,須助企業拉抬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