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中國改革開放的「滑鐵盧」 ——從悼念閻明復談及那個時代的終結(一)

閻明復/中華慈善總會官網
閻明復/中華慈善總會官網

田牧(整理與編輯)

閻明復先生七月三日逝世,終年九十二歲,他是被時代封塵了的過去式人物,似乎被社會淡忘了。閻明復是中共高層的溫和民主派人士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等職。在上世紀八九天安門學運期間,他忠實執行趙紫陽的「在民主與法制的道路上解決學運」,「六四事件」後因所謂的「表現不好」,被撤職。1991年閻復出,任民政部副部長,之後一直從事慈善事業。

坊間有道:閻明復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劃上了句號。在他同時又喚醒了世人的記憶,從閻明復先生身上,可拓展與延伸世人的視線。當年爆發「八九民運」浪潮,有大環境(文化、經濟、思想、新聞、政治等各方面)因素,涉及當年各個領域、層面的變遷。由於上層建築跟不上經濟基礎發展的需求,催化與滋生了整個社會的一場政治運動。

社會革命,是一項綜合性的變革運動,民主革命,中國已經歷了百年奮鬥未果,將還會在持久與坎坷之路上繼續前行,撫今思昔,以銅為鑒,以人為鑒,可以正衣冠,可以知興替。需提醒世人,「八九民運」的回顧與反思,更應該注重方法、方向與範圍,為眼下的憲政民主運動積累經驗、策略與方法。

歐洲之聲組織了紀念閻明復的討論會,有萬潤南、廖天琪、瑪麗•侯芷明(Marie Holzman)、唐元雋、王冠儒與筆者參加。下面就與讀者分享我們的討論與觀點。

中國的「小陽春」回顧

田牧:閻明復先生去世,社會反響不小,13日國內舉行了追悼會。自由亞洲電台報道:多位現任和退休的中共高層領導送去了花圈,包括胡錦濤、朱镕基、溫家寶、李瑞環、李克強、王岐山、劉雲山、王兆國、鄧樸方、孫春蘭和戴秉國等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也在內。據著名獨立媒體人高瑜在推特上透露,「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也送了花圈」……。

「八九學運」期間,閻明復贏得了中國百姓的敬重與肯定,特別是贏得了中國民運人士的尊敬與支持,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那場社會運動是人心所向,不僅喚醒了中國社會,也警醒了一部分中共高官。對於「八九學運」,筆者當時的認知是,沖擊了禁錮的舊體制,是時代的需要,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召喚,是渴望與期待真正體制改革的民眾發出的吼聲。
我知道萬潤南的名字和四通公司,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們企業購買了時新的四通公司打印機,取代了滾筒油印機。中國的民營企業突破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體制模式,不再受到計劃經濟的束縛,步入了市場經濟的金光大道。「八九學運」時期有報導:四通公司給廣場學生送飲水送食品,我是非常欽佩的。萬潤南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政治體制的改革,他比旁人更有感悟和體會。

閻明復/中華慈善總會官網
閻明復/中華慈善總會官網

閻明復/中華慈善總會官網

萬潤南:閻明復先生可說是中共高層內一位標準的民主開放人士。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有深刻體會,那個年代對中國來講,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十年,大約從七九年到八九年,是中國近代最好的十年,或者說是從一九四九年中國建政以來最好的十年:思想解放,奮發圖強,不斷創新,銳意進取,對外開放,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閻明復在我心目中,應該說是中共改革派陣營裏一個很重要的成員。實事求是的講,當時改革開放的主帥還是鄧小平,他的左右大將:一個是胡耀邦,一個是趙紫陽。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改革派陣營裏的人在八九年後,幾乎是全軍覆沒。首先在八七年,如胡耀邦、朱厚澤等,當年便退出了歷史舞台。八十年代,改革派中可以說是大將雲集,有萬里、習仲勳等,這些差不多都是正國級,他們都是1910年代出生的。習仲勳歲數最大,是1913年的;胡耀邦是1915年;萬里是1916年;趙紫陽是1919年。所以說這10年的一代人裏面,趙紫陽最年輕。而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原來都是知識分子,特別是通過「一二•九」民主運動參加共產黨,這些人實際上是最富有民主思想的。

有4位知識分子出身、比較有影響的是:杜潤生、李昌、于光遠、李銳,這4人在「八九學運」時態度非常堅決,所以八九年鄧鎮壓學運後,要將這4人開除出黨。杜潤生是主管農業改革的,李昌是中紀委的,于光遠是鄧小平寫作班子的智囊,李銳是中組部的,一大批黨的幹部,包括習近平、項南等,都是李銳組織考察、提拔的。這批人現在都已不在了。那麽年輕一代的領導人,或者說中共下面的一個梯隊中,主要有4個人,這些人都是20年代、30年代的,他們是胡啟立、田紀雲、這兩個是20年出生的,還有就是朱厚澤、閻明復,他們是31年出生的。你們看這陣營中,10年代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實際上人馬非常齊全,但在八九年卻全軍覆沒。所以我想今天有一個主題可以討論,就是本來是要推動政治改革、推動民主的,結果改革派中像胡耀邦、趙紫陽、習仲勳、李昌、于光遠、李銳這些老一代的改革派,年輕的像胡啟立、朱厚澤、田紀雲、閻明復,這些人卻基本上出局了,這裏的教訓在哪裏?

中國式的改革與民主派

萬潤南:改革派、開明派、民主派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田牧:中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或者「改革開放」,目標是既明確又模糊。毛澤東執政時期,動輒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政治運動。1962年8月毛提出了「階級鬥爭為綱」,「關於階級與階級鬥爭,我們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1963年,毛又指出「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文革」《十六條》正式提出「抓革命,促生產」,「文革」八年持續的意識形態政治鬥爭,使整個中國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

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雖然未提及否定毛路線,而廢棄了「階級鬥爭」路線,就等於否定了老毛,改弦更張,即:「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涵蓋著「民主與法制」,會議認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集中統一的領導,但是必須有充份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以往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不過當時那個時期,經歷了獨裁專制後,是特別強調民主,但都體現為口號式的,比如:「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雖然論及民主政治、黨政分離、法制建設等,但沒有具體政策與詳細規定。按照「雙峰政治」老人鄧小平和陳雲的說法,鄧提出了「貓論」,「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陳雲提出了「摸論」,「摸著石頭過河」的工作方法。

中共高層改革開明派全軍覆沒

廖天琪:老萬說的這些改革派、或者開明派全軍覆沒,那是在八九年之前,還是八九年之後?
萬潤南:八九年之前是2個人:胡耀邦、朱厚澤,主要還是胡耀邦。剛才我講述的所有人,都是在八九年以後。

胡耀邦/維基
胡耀邦/維基

胡耀邦/維基

胡耀邦對改革過於樂觀,導致了他與中共其他領導的矛盾。最主要的是胡耀邦在八六年著手推進「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陳雲指責胡的率性言行,未能顧及具體情況。胡過於自由的政治態度,超過了鄧小平能夠接受的極限。同年年底至八七年年初,中國各地爆發了八六學潮,在合肥、武漢、上海、北京、昆明、廣州、天津等17個大中城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提出「要民主,要自由,要人權,反官倒,反腐敗」的口號,震驚了中南海,最終導致胡耀邦下台。

胡耀邦的下台是個引子,因為「八九學運」就是因為胡耀邦去世。某種意義上講,八九年這場政治風波也是胡耀邦下台的一個延續。習仲勳認為對胡耀邦的處理不公平,甚至在政治局會上拍桌子道:「你們這是在搞宮廷政變!」所以習也為此出局了,雖然八九年時習還是「人大」副委員長,實際上他已經喪失了話語權。

最近一位美國搞研究的朋友問我,八九年的時候習仲勳有過什麽表現?我確實想不起來了,當時我們與人大常委會接觸很多,但我們聯系的是胡績偉,通過他聯系萬里,而習仲勳那時已經沒有聲音了,習在八七年為胡耀邦仗義執言,已被打入了冷宮。

朱厚澤原來是中組部的中宣部部長,他是年輕4人中的一個代表人物。中宣部實際上是一個造謠、霸道、控制思想的部門,唯一被人們稱道、推崇的好部長就是朱厚澤,被譽為「三寬部長」,他曾對文藝界與學術界提出了「三寬方針」(寬厚、寬容、寬鬆)。朱那時還沒有完全出局,被調到了總工會。八九年朱厚澤以總工會的名義給學生捐款。

趙紫陽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維基
趙紫陽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維基

趙紫陽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維基

在「八九學運」中,表現得特別突出的是趙紫陽,他起碼堅持不開槍,而朱厚澤直接支持學生,閻明復表現得也非常出色,他主張要與學生對話,而且實際上他也推動了對話。他與學生對話的好多場景,我們看了是很感動的,他幾乎是流著眼淚跟學生代表講:「你們要給改革派一點時間,我願意作為人質跟你們回到北大。」因為當時正在接待戈爾巴喬夫。

閻明復通過陶思亮,四通的周舵,還有戴晴等,要他們組織學生到統戰部與他們直接對話,閻明復親自參加了對話。閻明復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誠懇,當時把好多學生說服了。但是這些學生回到了廣場,卻被更激進的學生替代了。後來的歷史也很有意思,當時最反對與共產黨妥協、不贊成對話的,並譴責他們是「出賣學生運動」。其中表現得非常激進的李錄,六四以後,甚至與共產黨勾結了起來。也就是說當年表現得最激進的那些人,是導致改革派全軍覆沒的一方面因素,當然主要的責任人是鄧小平。

中國的變革自上而下

萬潤南:可以和平解決的問題,為什麽要動槍呢?你一動槍,就流血了。所以歷史罪人是鄧,這裏面要吸取教訓。
廖天琪:令人費解的是:那個時候中共改革開明派的力量並不是非常薄弱,比如說「人大」的胡績偉、委員長萬里,統戰部長閻明復,政治局常委胡啟立,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等,他們都是理解與同情學生的,為什麽那麽強大的政治力量,就不能限制鄧小平、楊尚昆、李鵬等堅持的武力鎮壓?他們制造了武力鎮壓學生和市民流血慘案,開明派為什麽沒有站起來反對呢?他們沒有軍方的支持嗎?這個機會應該是50%對50%,對不對?他們怎麽會全軍覆沒?
萬潤南: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也一直在思考。當時的整個過程我是親歷的,事後的反思,再看了各種資料,我認為這真是一個悲劇!是中國人民的悲劇,是共產黨的悲劇,也是鄧小平的悲劇。本來可以不這樣的,你說陰差陽錯也好,說是機緣巧合也罷,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源頭還是在鄧小平。

這裏面的細節,以前好多人講了,現在有一種新的看法,大家可以討論。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對立非常分明,實際上當時也是兩個司令部,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陳雲,也有稱「雙峰政治」。楊繼繩(新華社著名記者、中國新聞學院教授、《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我清華的學長,他寫了《墓碑》,另外他還寫了關於「六四」的整個過程,書名是《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好。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用的就是「雙峰政治」,即有兩個高峰,一個峰是鄧小平,一個峰是陳雲。陳雲人馬也不少,他也有幾員大將,像鄧力群、姚依林、胡喬木等,還有李鵬,當然李是很無能的一個,不是起關鍵作用的。在經濟政策上基本上是姚依林在做,當然是陳雲的思想。我認為應該是「兩峰太后」。當時胡耀邦被拿下後,曾私底下感嘆過一句話:「兒皇帝不好當啊!」他那是與王鶴壽私底下的談話。胡耀邦、王鶴壽、陶鑄,他們三人當時在延安關係非常好,自稱是「桃園三結義」,如此緊密一種關係。不幸的是,此話王鶴壽馬上就傳給了鄧小平,所以桃園三兄弟最後真是狗屁!共產黨是不講忠義的。

1979年鄧小平/維基
1979年鄧小平/維基

1979年鄧小平/維基

也就是說,在胡耀邦的眼裏、心目中,他只扮演一個兒皇帝,上面是有太上皇的,這個太上皇就是鄧小平。實際上鄧小平並不是太上皇,或者說有兩個太上皇,就像清朝同治、光緒時期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東宮太后、西宮太后)。在這種政治格局裏,所有的改革派都是站在鄧小平一邊的,所有的保守派都是以陳雲為首的。從力量對比來講,保守派跟改革派的陣營差得太遠了。趙紫陽、胡耀邦,總書記、總理,還有萬里委員長,屬下一個個都是精兵強將,知識分子當中也是非常有思想的幾個,可說是共產黨裏最有民主思想的,因為是他們是經過「一二•九運動」的大學生。這些人一直都有民主理念:杜潤生、李昌、于光遠、李銳,包括胡啟立、田紀雲、朱厚澤、閻明復。中宣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這兩個部門在共產黨體系裏是非常重要的部門。

廖天琪:近30年來不少民主轉型的國家,絕大部分國家都是自下而上進行民主運動變革,可能只有台灣是自上而下的社會轉型(變革)。由上而下的體制改革,一旦涉及統治階層利益與權利時,就會出現反彈,或者是反攻倒算。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原本「八九民運」是最好的機遇,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東歐國家那樣,一蹴而就完成了國家的民主轉型過程,但悲哀的是,恰恰是鄧小平鎮壓了中國民眾的民主運動。

結語

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決定了拿破侖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八九學運」的武裝血腥鎮壓,標誌著鄧小平倡導的中國改革開放「小陽春」時代被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