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光流、VR與梵谷的生命故事

在研究所的時候,因為接觸了光流(Optical flow),也讓我把在這個運動著的世界裡感覺到的明顯的視覺運動現象(例如,當你坐在火車上,然後往窗外看。你可以看到樹、地面、建築等等,他們都在往後退),應用在VR(虛擬實境)上頭,來幫助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找回自身的平衡與強化其運動表現。

然而,在畢業後,就甚少再想到光流這個元素。一直到,最近打開介紹梵谷畫作的書籍,腦中對於光流的印象,似乎又重新滿盈於腦海!不過,跟過往認知不同的地方,在梵谷的畫裡頭,處處感受到大自然所帶來的「流動感」,這與我們傳統認為,要火車開過,才會造成視覺的時間辨認差異有所區別。用白話來說,梵谷的「感受度」與「觀察力」異於常人!

到底為何會這樣呢?事實上,要從梵谷的生命歷程,來看繪畫對他所代表的意義。在兒時,梵谷就深深抱持著對世間「苦難」的「悲憫」與期盼「救贖」的渴望!信仰,曾經是他無可動搖的「意志」,而早先,梵谷更是以成為一位「傳教士」,作為一生的職志。但,當他發現他的表達與語言都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牧師或是教會工作者時,梵谷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志願到礦區實習,為困苦的民眾傳遞上帝的旨意作為「生命的光」和「拯救的希望」!

在這段時間中,梵谷藉由描繪「底層礦工的勞動生活」,來作為一種紀錄與尋求生命意義的解答。在很多時候,他是感受到「無力」與「無奈」的,他可以做的,就是把微薄的薪水供給給這些貧困的勞動者。然而,這竟然「觸怒了教會」,認為這種「有失身分」、「缺乏距離」的行為,已經為教會帶來了恥辱和醜聞。也因此,就在梵谷結束了實習後,立即被逐出教會……

在梵谷的時代中,階級依舊森嚴,神職人員享有較高的地位與尊重,這讓在信仰上,期望能夠「入世」,真正替艱困人們帶來救贖的梵谷深感痛苦。由於,在走向教會之路受到挫折,加上父親的不諒解,所以他暫時與弟弟到舅舅的藝術經紀公司做職員,來維持生計。沒多久,梵谷知道自己對繪畫本身的興趣,遠大於商業,因而決定到巴黎發展,走入真正的藝術圈。

成為畫家,或許不是梵谷的原本預設。他只是要把所有感受到的通通畫出來而已。在巴黎的時尚之都,他認識了諸多印象派的畫家,諸如:秀拉、莫內、高更等人,從中梵谷汲取了大家的精華,卻對大都會中的浮華與紙醉金迷感到不適應。終究,他離開了巴黎,抵達了阿爾這個小鎮!在阿爾,梵谷推開了高樓與房屋,將麥田與原野揮灑在畫面上頭,他終於親近大自然了!

在梵谷的畫作中,近看會像是由顏料所堆疊而成的浮雕。充滿了色料,而遠看卻不是一幅抽象畫,卻是「震顫」著原始「生命」和「吶喊」的呼喚!我輕拂著書頁,望著「旋轉」與「流動」的星空,腦中想起了「光流」。在梵谷的眼中,群山蜂擁、雲朵圍繞、星空綻放、麥田搖晃、鳶尾花跳動著生機,他是在「瘋狂」地融入大自然的擾動中,化作一縷清風,飄揚而去……

這場「光流」的實驗,被梵谷加快了推進的速度,以致於他失去了身、心的平衡,但後人卻在梵谷「失序」的生命遺留中,望見了「美」的純粹與結晶!沒想到多年後,我用著「光流」結合「VR」,來幫助帕金森氏症的患者。這些目眩的流動體,也許重新用一種新的方式,帶來了「救贖」與「新生」!而這一天,我默默地闔上了梵谷的書籍,腦中卻停不下那晚的《星夜》 ……


梵谷生前最後一幅自畫像繪於1889年,典藏於奧賽美術。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