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加拿大的「台灣文化節」(一)
有楓葉之國之稱的加拿大,是世界上一個很獨特的國家,有世界第二大國土面積,人口卻只有三千七百萬人,排名世界第卅七位,但他卻是森林王國,風景瑰麗,環境幽雅,居民友善,也是位居G7工業之國。早年是大不列顛王國一部分,但沒有經過流血革命,已經獨立152年,雖然沒有一流的武裝力量,但靠「哥倆好」兄弟之邦美國的相挺,也列世界國家要角,加拿大國大民寡(因國土大部分是冰原之地的北極,出名極光世界),是世界上出名的居民移入國家(有1/5國民自外國移入),近幾十年來,成為亞洲香港、日本、台灣、韓國、中國和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優先移民的對象,尤其東岸商業首都多倫多、西岸溫哥華更是其中之最,像氣候較適合台灣人的溫哥華,因位處太平洋東岸與台灣遙相望,比多倫多縮短5小時飛機航程,故成為台灣人移民首選,台裔加拿大人(稱台加人,多為台灣移民第二代)在溫哥華所在省份BC省(英屬哥倫比亞省),今年已選出三位年輕的女省議員,可見台加人已在溫哥華當地的社會經濟地位,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人在加拿大落地生根,和台灣留學生前往美國留學學成後,因為各種因素留下就業或發展事業一樣,在數量上當然比不上留學美國學生之多,甚至不到五十分之一,但因多集中在多倫多和溫哥華兩大城市,所以密度上也差不了多少。尤其台灣開放觀光和解嚴後,企業移民、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多往交通較方便的溫哥華滙集,使溫哥華有比多倫多「後來居上」趨勢。而溫哥華曾在二十多年前連續數年蟬聯世界上「最宜居都市」美名,近年加拿大又連續四年再蟬聯「最宜居國家」,委實不易,也大大加分,但近十多年來中國居民挾多金大量湧入溫、多兩市,炒高房地產,帶進一些「土豪」作風,也導致原居民的警覺和異議,影響聯邦或各省政府移民局的規則改變,條件較以往為緊縮。
幾十年前甚至百年前,華人在加拿大當然就有不少,即我們現稱為「老華僑」,先人都是來自中國來南洋為多,加拿大開拓史由多倫多往西五千公里的東西橫貫鐡路的建闢,就有當代(第一代)華工的血汗和生命的斑駁歷史,倖存者留下來開枝散葉,這幾代華人華僑,當然和台裔台加人無關,如前所述,台灣人有則自留學生開始,那已是二戰後廿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了。
要談台加人,免不了要説到「台加文化協會」的成立,由一些在加拿大事業有成也關心台灣鄕土鄕親的台加人所號召成立的,目的是彼此聯繫溝通,互相扶助,尤其對剛從台灣故鄕來加拿大的留學生或少數移民,提供資訊或生活上的協助,對於人生地不熟的留學生或台胞,是有相當幫助作用的,尤其,早期國民黨政府黨國體制下的「中華會堂」、或「公所」或「同鄕會」,台灣留學生或移民去了,是「小媳婦」陌生的角色,不會有「家」的感覺,也就少了熱絡的聯繫。
正因為如此,「台加文化協會」在1991年於溫哥華成立了,光看名稱,也就約略知道他的性質和功能,和「中華會堂、公所」」是大不一樣的,偏重於認同「台灣」不但是地理名詞,也是「故鄕,老家」之所在,這和許多從台灣來,但卻認知「中國大陸」才是「祖國,故鄕」的留學生或移民是相當不一樣的,可以這麼説,台加文化協會的成立,代表了台灣人(台裔)在加拿大的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的開始,台灣不管藍綠政黨執政,總是不會也不能忽略台加文化協會的存在和功能,將之當為連結日益增多的台僑的橋樑之一。
台加文化協會除了平日靜態工作外,每年最主要的動態活動就是舉辦「台灣文化節」,台加文化節最早的起源,是1990年由熱愛台加音樂和文化的溫哥華東寧書院陳慧中老師所發起「台灣作曲家之夜音樂會」為嚆矢,期望向加拿大普羅大眾介紹台灣作曲家的作品,促進加拿大和台灣彼此的音樂交流,此次邀請台灣著名作曲家蕭泰然任特別嘉賓,在溫哥華長老教會舉行,現場超過1000名觀眾,此音樂會為以後一系列「台灣文化節」活動揭開序幕。
次年1991年,再於溫哥華女皇小劇院舉辦台灣作曲家鋼琴音樂會,更進一步向加拿大各音樂團體與不同族裔推廣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國際語言「音樂」,促進彼此了解。同年,「台加文化協會」才正式於溫哥華成立。
自此之後,台加文化協會和東寧書院合作,共同舉此一一年一度的盛會,1992年行政院文建會、溫哥華經文處加入贊助單位,李天祿布袋戲團不辭辛勞赴加演出(圖,1992海報),台北縣長尤清也與會,往後加拿大音樂家與一般民眾参與日增,奠下台加音樂、文化交流基礎。1993年名稱也改為「台灣作曲家音樂節」,許常惠教授還受邀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演講台灣音樂與變遷。
1994年起,為了向加拿大當地民眾介紹更多的台灣文化,活動由一個單純音樂會,逐漸發展成涵蓋各種藝文節目的大型活動,包括攝影展、講座、文化研討會、三個大型音樂會,豐富多元的節目內容,得到了廣大的迴響(圖,1994年海報),名稱也定調為「台灣文化節」至今。
認同的台僑們在這個每年一次的形同「台灣日」的慶典活動中,群聚一起,他鄕遇故知新識,總覺得血濃於水。初次見面的人,第一句話總是「你從那裡來?」,這個「那𥚃」問的是台灣的縣市,如果恰巧同一縣市,那又會進一步請教鄉鎮市區,還常有同鄕不認識,飛了一萬公里才在異地相識的。或者互不同縣市,但伯叔姨表兄弟姐妹居住地,總有靠近的吧?大學中學同學也是大宗,尤其相差沒幾年,多有共同的老師,話匣子一開,「台灣文化節」就如同懇親大會一樣。
有一年扁政府執政時期(2003年),我剛好去溫哥華探親,恭逢台灣文化節的舉行,我也去共襄盛舉,該次邀請台灣政府所派文化訪問團,是由原民會主委陳建年(現任立委陳瑩的尊翁)所率的「勇士隊」,大跳精釆的勇士舞蹈和唱有如天籟的「八部合音」,台僑們看得如醉如痴(圖,2003年海報),我則「他鄕遇故知」,原來陳建年主委曾擔任省議員多年,我則是報社派駐台灣省議會的記者,陳建年的議員席在議事堂左側最後一排,離我的記者席位很近,約只三公尺之遙,加上年紀差不多(他大我三歲),所以也是常聊天對象,但他一直沒有告訴我他父親曾是日治時代台灣最驍勇嘉農(KANO)棒球隊員陳耕元,是獲得日本第17屆甲子園亞軍瘋狂日台的明星隊!但我知他母親是嘉義台灣人千金,所以他會講台語,後來他轉跑道當選台東縣長二任,是台灣首位原住民也是至今唯一的縣長,女兒則是「公主立委」陳瑩,彈得一手好鋼琴和吉他演唱,可謂多才多藝。至於陳瑩祖父是陳耕元球星乙事,則是KANO電影走紅後,我由媒體報導上才知悉。
陳建年任台東縣長時,我們省議會記者聯誼會,曾經組團到台東參訪,留下深刻美好印象,想不到凍省後事隔近十年,又在溫哥華相遇,真是天涯何處不相逢!
當次「台灣文化節」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活動主持人(司儀)是由一位大學在學女志工所擔任,漂亮且落落大方,比出社會的成年人表現更傑出,我內心甚為訝異異國文化環境居然能綻放如此優異的表現。事又隔十多年,去年卑詩省(BC)省議員選舉,台裔台加人三位女生當選了省議員,是歷屆最多,而十多年前在台灣文化節主持人那位Katrina Chen (陳葦蓁,下圖)就是新科省議員之一,令人讚嘆!台裔台加人在加拿大好像還沒有出過聯邦國會議員,加油了,我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
以上就是恭逢其盛的一次台灣文化節的局部剪影簡介,其實,早先由台灣文化協會所創辦的台灣文化節,由於規模日益龐大專業,非台加文化協會所能單獨負荷,故在2009年台加文化協會理事會,通過將台灣文化節交給台加文化活動協會主辦,稍後才又改名為「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專司其事,成立此新協會原因主要是希望可以擴大台灣的影響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