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去鄙化的閩客台語共用詞彙

語言的詞義隨社會文化、價值觀等的變遷而產生蛻變,有的從正面意涵變成負面,語言學稱為「貶義化」(pejoration),有的從負面意涵變成正面,稱為「褒義化」(melioration)。

典型例子是美國早期稱黑人為Negro,這是源自拉丁文的西葡文字,意為黑色,本無貶義,甚至曾有過正面意涵,後來因種族歧視,黑人被視為低等人,Negro遂背負強烈的負面意涵;上世紀中葉「黑權」運動(Black Power)興起,黑色代表力量和正義,1964年筆者赴美國唸書時,紐約時報等大眾媒體已不再使用Negro,改以black稱呼黑人;1980年代,非洲中心主義思想開始流行,黑人以非洲文明為光榮,black又變成政治不正確,遂改用African-American代替black至今。

貶義化的另例是「silly」一詞,中古英文意為快樂(happy),然到了17世紀莎士比亞戲劇使用此字時,已變成「愚蠢」之意,沿用至今;另「nice」一詞在中古時代是貶義,表達無知和愚昧,後來嬗變為「好」的意思,是為褒義化。

美國早期稱呼黑人「Negro」,黑權運動後改稱「black」,1980年代非洲中心主義思想盛行,「black」再<span style="font-size: 1.125rem;"></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25rem;">改為「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國人)」。示意圖/美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官網</span>
美國早期稱呼黑人「Negro」,黑權運動後改稱「black」,1980年代非洲中心主義思想盛行,「black」再 改為「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國人)」。示意圖/美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官網

閩南和客家地區屬中國邊陲,古代教育文化落後,鄉下人所使用的粗鄙俚語大多與男女性關係和生殖器有關,其中之最,是閩南語、客語及粵語都有辱罵他人母親的話,其粗鄙意涵至今未變,彰顯語言文化低俗的一面。

閩南語「好空」(唸ho-khang)一詞歷經嬗變,其本義粗俗不雅,指性工作者(妓女)的生理特徵,卻引申為好事、好物、揀便宜的機會,閩南台語社會忘其原本負面意思,只取引申的正面意涵,本文稱之為「去鄙化」,去除粗鄙的本義,類似上述「褒義化」,

現代台灣社會把「好空」改用同音雅詞「好康」,完成「去鄙化」過程,流行於媒體及商界廣告;有洞悉「好康」來歷的台語研究者疾呼,不可使用此低俗不雅之詞,否則將斯文掃地、貽笑大方,他們並批評教育部編《臺灣閩南語詞常用辭典》納入該詞並予以曲解,令人百思不解云云。

批評者似不了解語意嬗變原理,其實客語也使用「好空(ho-khung)」,南四縣客語唸作ho-khang,跟閩南台語同音同義,客語說「哪有恁好空?(哪有這麼好的事)」坦蕩自然,難道客語也要禁用「好空」嗎?

現代台灣社會把「好空」改用同音雅詞「好康」,完成「去鄙化」過程,流行於媒體及商界廣告。示意圖/參山國家風景區官網
現代台灣社會把「好空」改用同音雅詞「好康」,完成「去鄙化」過程,流行於媒體及商界廣告。示意圖/參山國家風景區官網

「精液」在閩客台語都是常用詞,閩南台語寫為「潲」唸siau,客家台語寫為「漦」,也唸siau;有些含siau用詞過於粗鄙,不堪形於文字,「啥潲(saN-siau,什麼鬼玩意?)」媒體使用同音字「三小」試圖去鄙化,但華台讀音混雜,不正經、不可取。

閩客台語另有多個含siau詞彙,講者已忘其不雅本義,變成常用詞融入主流社會,且閩客台語都樂於共用,茲舉例如下:

1.插潲(客語插漦),閩客讀音同為chap-siau:在漢文裡,「插」有參與、介入之義,閩客台語的用法亦然,也都讀chap,如閩客語都可說:「愛插閒事(愛管閒事)」

另引申為理會、理睬,用於反義,如閩、客語說:「莫插伊(佢)」意思是「不要理他」,加上「潲(漦)」表輕蔑不屑,已忘其不雅之本義。

2.睨潲(客語睨漦),閩南語唸ge-siau,睨音同倪姓,客語唸nge-siau或ngi-siau:漢語「睨」指斜眼看人,表示輕蔑不屑,閩客台語引申為厭惡,加上「潲(漦)」則輕蔑厭惡之意味更濃,《臺日大辭典》及其他閩南台語和客語辭典都使用「睨」字,只有官版閩南台語辭典不取此正字,偏要用字典查不到而電腦中文系統打不出來的「竪心+牙」,捨平實求僻異、標新立異,徒增台語文教育與書寫困難。

3.嘐潲(客語耗漦),閩客台語都唸hau-saiu古漢語「嘐」意為浮誇不實,華語唸xiao,閩南語唸hau,「嘐潲」意為撒謊、浮誇不實,官版閩南台語辭典及其他辭典使用「嘐」字是正確的,客家台語辭典通用「耗漦」,讀音及意思跟閩南台語相同,唯「耗」應是同音字。

4.衰潲(客語衰漦),閩南語唸sue-siau,客語唸soi-siau:閩客台語的「衰」意為運氣不好,加「潲」(漦)字是加強負面意涵,意為倒楣。

閩客台語有多個含siau詞彙,講者已忘其不雅本義,變成常用詞融入主流社會。示意圖:Kóng Sánn Siâu團隊於2019年為發行名為《Kóng Sánn Siâu》台語桌遊,在嘖嘖上進行群眾募資/擷自嘖嘖
閩客台語有多個含siau詞彙,講者已忘其不雅本義,變成常用詞融入主流社會。示意圖:Kóng Sánn Siâu團隊於2019年為發行名為《Kóng Sánn Siâu》台語桌遊,在嘖嘖上進行群眾募資/擷自嘖嘖

綜上所述,可知閩客台語不但共用很多詞彙,而且共同經歷了低俗語言文化的去鄙化過程;拙文談過,當閩客台語人士講或聽見山腳、牆腳、褲腳等共用詞時,在文脈的指引下,不會想到人或動物的腳,而是把「腳」理解為「下面」。

依同樣的語言心理,當他們講或聽見以上含「潲」(漦)詞彙時,也不會想到精液,只是覺知負面的意味,因為這些詞彙已去鄙化了。

不過「潲(漦)」形諸文字列於辭典,畢竟不雅,本文建議台語書寫系統捨棄此字眼,以羅馬拼音siau代替;閩客台語都使用羅馬拼音代替粗鄙字眼及古僻借音字,可使書寫系統更簡潔、活潑與便利,siau拼音相同,同音同義,更可彰顯閩客台語的親近性,增進族群文化的交流與融會。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