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精神是台灣國民的信仰─《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自序

「台灣精神」及其出現?

台灣精神,當然指自稱台灣人的精神,那自稱台灣人何時出現?有現代意義的「精神」(Spirit),又何時出現?「台灣精神」理論上是台灣人共同體性格、思想的向外的宣示,才會產生這個詞彙,則此詞之晚出,不待言而喻矣。

台灣精神是累積數百年分立的民族,台灣住民才逐漸先有「台灣人」自我共稱,這是出於日本時代,而從網站搜尋的所有台灣人雜誌出版品標題沒有出現「台灣精神」四個字的詞;但是日本早在1920年起,安岡正篤、大川周明即鼓吹優越的「日本精神」;1932年文部省推動日本「國民精神」,把愛國、道德放在「修身」課程,當然台灣公學生必讀。

戰後白色恐怖戒嚴時代「台灣精神」詞,不可能出現,但卻開始流傳對國民黨政權貪污、欺騙、偷工減料等等反諷的「日本精神」,民主運動也不可能用朦朧的「台灣精神」口號作政治訴求。

中國國民黨首倡「中華民族主義」的「台灣精神」

「台灣精神」一詞最早出現台灣,竟是由 1949 年來台的蔣介石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長張其昀提出的,以「總統褒揚令」給第一個所謂台灣人-「台灣故儒」連橫,當時其子連震東是黨改會的唯一「台灣人」;張說:「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海國精神,構成台灣精神的內容,而歸結「愛國保種」的中華民族主義的台灣精神。」這是國民黨安撫哄騙台灣人的「台灣精神」定義。

中華民族的台灣精神成為國民黨與統派學者的一貫論述;2001年沈清松搶先出書《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認為台灣精神是「場域精神」,是「一統於中華文化的傳承」。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也在這定義下有奇怪的語法說:「從自由中國到美麗島爭取民主人權的志士對台灣精神的貢獻」;2009年元旦馬總統又大談「台灣精神」豐富了「中華文化」;2011年,遠見雜誌做「建國百年調查」,選出最足以代表「台灣精神」的人,第一是蔣經國,二是李登輝,三是馬英九。

台灣精神的含義,居然是「勤政愛民」的中國封建王朝的牧民思想。2016年,黃光國出版《總統?總督?台灣精神與文化中國》,以為小英總統認同「一中」,就可以當總統。台獨,就要當日本總督,邏輯荒唐。稱台灣精神是中國文化精神之一。2021年,國民黨來自柬埔寨的立委林麗蟬出書《新台灣精神》,他們旺盛的論述不絕,企圖壟斷「台灣精神」的話語權,民進黨菁英毫不知嚴重性,讓外來政權繼續操縱台灣人的思想精神。

台灣精神是屬於台灣人的,不是所謂「中華民族」的,台灣人要有論述能力,才能取回完全的詮釋權,我的倡導「台灣主體性」目的是建構「台灣國民意識」,其實,就是促進台灣人自我認同,這才能迫使長期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下台,也才有爭取獨立的實力。圖/師範大學網站
台灣精神是屬於台灣人的,不是所謂「中華民族」的,台灣人要有論述能力,才能取回完全的詮釋權,我的倡導「台灣主體性」目的是建構「台灣國民意識」,其實,就是促進台灣人自我認同,這才能迫使長期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下台,也才有爭取獨立的實力。圖/師範大學網站

台灣人對「台灣精神」的論述與本土政府缺乏國民文化精神的理念

解嚴後,1989年《笠詩刊》首出「台灣精神的崛起」為名的詩集,陳千武序「堅持台灣人的自主、自尊,精神重於物質」,其後「台灣精神」一詞偶也出現不少文章,並無深入論述;1996年、1997年李登輝總統「光復節」談話,都提到「勤勞、儉樸、誠實的台灣精神」,這不是在國慶日;1998年為馬英九助選,他說「新台灣人的使命是,不能輸、不怕苦的台灣精神。」2002年,他在日本演說〈台灣精神與日本精神〉,「台灣精神」與「武士道」連結是「克己奉公、對人關懷、公義、誠實」。

李總統的倡言使「台灣精神」漸為人知,但他和其他人的論述,大抵多在張揚「中心德目」這是公民社會的普世倫理,我強調在建構公民倫理的同時,要從土地歷史的脈絡中,尋獲認同、犧牲能搶救、保衛台灣,這才是「台灣精神」。

1999年,我發表〈台灣文化的困境—台灣國民意識的建構〉長論文,後來也送新政府參考。2003年底,我首寫〈台灣(文化)精神的建構〉一文,最後的一節「台灣精神的建立」即要有犧牲精神,我強烈的心願希望能夠寫一部《台灣精神史》,2005年初,我只寫第一章〈台灣精神史緒論〉論文發表,已有分期結構,惜心力已衰,未盡其功。

台灣精神是屬於台灣人的,不是所謂「中華民族」的,台灣人要有論述能力,才能取回完全的詮釋權。我自不量力,長期的吶喊 ,本土政府從來也不知,老友向陽說:「1999年,莊萬壽教授提出的遠見,本土政黨依然無一落實,是台灣人的悲哀嗎?是關心台灣文化國家前途者的恥辱嗎?」(《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2019)這是指我〈台灣文化困境與國民意識之建構〉一文,已收入本書第一章。

「台灣主體性」「台灣國民意識」到「台灣精神」

九○年代李登輝執政,文教朝本土化,還是國民黨保守派掌控,我的倡導「台灣主體性」為中心的〈台灣文化理論建構〉於1994年在國際會議發表,目的是建構「台灣國民意識」,其實,就是促進台灣人自我認同,這才能迫使長期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下台,也才有爭取獨立的實力。

到了政黨輪替後,台灣更民主,反台勢力猖獗,台灣的認同雖然增加而不穩,政局不安,以致有國民黨的重出,而又進入中國一中陷阱,幸被人民識破,本土能重新執政,小英穩健,外交突破,因此引內外賊交侵,侵台野心日甚,台灣必須有全民團結抗敵保台的決心和犧牲精神。

因此,將台灣主體性的「台灣國民意識」提升並擴大,用「台灣精神」簡明口語,來總括所有足以使長存發展之道的種種名詞含義,不侷限於台灣國民意識。今本書包含台灣精神與國民意識、台灣學與人文教育、台灣國民史論、文化批判、台灣精神典範等,是我長期以「台灣精神」為中心的多元總論述集。

這本書包含台灣精神與國民意識、台灣學與人文教育、台灣國民史論、文化批判、台灣精神典範等,是我長期以「台灣精神」為中心的多元總論述集。圖/莊萬壽提供
這本書包含台灣精神與國民意識、台灣學與人文教育、台灣國民史論、文化批判、台灣精神典範等,是我長期以「台灣精神」為中心的多元總論述集。圖/莊萬壽提供

從「中國學」城堡,另闢「台灣學」之路尋求「台灣精神」

回思我由中國學、台灣學到「台灣精神」學程的動力,是來自散赤家庭的悲憤,社會的不平;由於喜好文史、評古論今,而進入封建貴族封錮城堡的中文漢學界,我必須力爭上游,我只有用學術的成績,才能改變圈內台灣人的邊緣地位。

我興趣多方,學校課程以文學為大宗,我讀過不少古文詩詞、章回小說,有當時同儕鮮有寫好古詩文的能力,我也發表白話詩,一直到中年,那麼我從事文學研究和教學是一條康莊大道。我在師大先後教各十年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哲學史」,都有興趣與研究能力。

然而,由於基因,我受五四自由派左派言論,及《古史辨》批判疑古的方法的影響。認為中國的專制獨裁,吃人禮教,綿延兩千多年,還禍及台灣,其因是出自於封建儒教經學。而不是文學,文學辭章只是附麗於思想義理的誘人彩裳。於是我選擇了思想義理之路,思欲理解而破之。

這更是一條崎嶇艱苦的道路,我必須充分解讀經學、子學,並旁涉我素所喜愛的史學,我的思想研究有兩個方向,一是發皇及挖掘被隱晦的反孔反傳統的非主流思想;二是以梳理、批判、顛覆儒教為主流的中國民族主義與霸權文化;美麗島事件,我寫因言論而被殺的嵇康專書,而有批判中國封建文化,須建構台灣民主文化的動機;解嚴以後政治的民主化,開始發表本土論述,認為要建構台灣主體性文化的「立」,必須進行中國封建文化的「破」。台灣學者也有人要深探漢古籍,建「破」的理論功夫。

世界各國獨立運動成功,無不破立並行,中國文化之美,我會欣賞,我批判的主要是孔子以後的儒教,大一統天朝中心的政治思想和封建倫理;孔子早成為歷代帝王以今日中國獨裁者的保護神,特別是,台灣人曾久沉溺於中國文化中心信仰的泥淖中,具有中國文化中心性格的台灣宗教、民間信仰的民粹化、托拉斯化,羈絆台灣走向現代文明的民主國家之路。

三十多年前出現媽祖屢屢「遶境」,自阿扁起的總統們都疲於奔命祭拜,現任小英總統不覺得有沉重的負荷嗎?身不由主,現璀燦的民間信仰文化,春花秋月何時了?

封固的城堡隨著民主化或者因我長期的存在而有開放之跡,但依舊缺乏較完整現代性和主體的本土性,中文界的城堡仍繼續培養台灣教師中為數最多的中文(包括文化、語文思想)教師,影響台灣人的價值與認同。我的城堡內,我初踽踽獨行,同伴漸多,乃另闢「台灣學」,使本土之光,滲露而漸能映照保守的學園。

我平生大半的精力,用於中國文化思想的剖析與批判,笨鳥先飛,也缺成效。我的「先秦諸子是多元民族」說,而學界和教科書並沒有跟上;我感受最深的是台灣的中國的文史哲,若沒有像韓國、日本本土化,將會是台灣前進的重大阻力。「立」會有困難,因沒做好「破」。所幸,有台灣心的有些中生代漢學者出現了。我有喜悅,還是孤寂。

另一方面是「立」,其實所有台灣文史政經的台灣研究,成果豐碩的著作和行動,才是「立」的台灣文化動力。我只是企圖嘗試「立」一個理論系統而己;1994年,藉國科會專案補助以「道家史」為題的計畫到東京大學研究半年,近一半的時間在寫〈台灣本土文化理論建構〉由住民和土地促成的人與自然、倫理、認識三系統而構成內外主體性和世界觀,並闡述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台灣國民意識……等學術的名稱。我主要的台灣文化理論論述見《台灣文化論-主體性建構》,這些論述的命題,都是行之於學術界文化圈中文化人討論的題目,不是群眾的語言。

今天世界許多政要認為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即將面臨中國武力的進攻。現在台灣迫切需要的:全國各族群團結,擁有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國民意識,共同保護鄉土、維護民主自由、捍衛台灣主權;這種力量,我們共同稱「台灣精神」,是全民的信念和語言,是立即要推動的國民運動。

希望《台灣活命之根:台灣精神》的出版,能夠豐富「台灣精神」的內涵。「台灣精神」攸關台灣國家安全、個人生命,是「台灣活命之根」,是全民的信念和語言,是立即要推動的國民運動。本書芻言而已,完整論述,唯學術文化界之發皇是賴。

天公疼憨人

我生而駑鈍,為謀生求學,半工半讀,就少睡眠,及進學界,為了尊嚴、理想,我通宵未眠,白天教書晚上寫作,連續兩晝夜是常事,計我工作六十年,正常睡眠要二十年,我應該還不到十五年,我花在看讀古書寫作的時間太多,我所解剖過的中國文化的醜陋面,尚游刃有餘,有些成就感。但是,要建構台灣文化理論的建構,就力有未逮。我缺乏西方哲學及其政治思想的專業素養,所以,我所有台灣文化的著書,都非巨著,或有「言為台灣先」者而已。我更非巨星,我若能發光,那是暗時濟濟火金姑之一,閃爍著光點,招呼同伴、告知警惕而已,巨著、巨星等待後人盡快的出現。

天公疼憨人,年八十,得胰臟癌手術,每日陰影中的病身,面對眾多沒有出版的論文、文化評論及龐雜收藏品,仰天浩嘆。我學習快樂面對生活,終於歡喜的等待經年本書之出版,我還要整理未刊文章,希能逐本的成書留世,《日韓文化文集》《京都書簡》《中國上古文化論集》《莊萬壽文創集》《泥痕錄》及待續寫《回憶錄》,天假其年,美夢成真。

謝辭

最後要衷心感謝幾位:李喬老師以台灣文化與我心交三十年,三本台灣文化的著作,榮幸的都由他為我作序,尤其為本序竭盡心力,感動不已。李筱峰老師是我長年推動台灣文化生涯中,助我最多的摯友,1996年,李老師介紹玉山社出版我「兩國論」,《台灣論》、《中國論》,且為新書發表會主持人。本書的出版也是李老師與玉山社的玉成。李老師還幫取了能觸發人心的形容副題「台灣活命之根」。

許文堂會長,留法中研院的學者,投入台灣教授協會,默默工作十餘年,到去年才難辭眾望,擔任會長,是一位有理論的行動家,並全力推展「台灣精神」運動。楊斯棓醫師,在醫學生時,我就認識這位關懷社會的傑出青年作家醫師,2014年 7月,我們相逢在西雅圖台灣人夏令營,我的演說,嚴肅靜默,而他說的卻獲得滿堂掌聲,天才演說家。台灣年輕世代的躍起接棒,台灣才有新希望;老中青三代共同來支持傳承本書倡言的「台灣精神」,我心溫暖,浮現了獨立美麗島的願景。

最後要感謝的是玉山社魏淑貞總編,出版我包括本書共四本重要的著作,永不忘懷的是我手術住院,不欲人知,她和李筱峰老師突出現在床前,賜我生命的新希望。在疫期緊張中,本書的出版,增添玉山社的困擾,之於魏總則是歹勢又感恩。

長年生病,心力日拙,老牽手百合照顧生活。去秋冬之際,住院二個月後,忽耳失聰、目未明,昔下筆文不加點,今提筆忘字,本書漫漫一年半,賴老伴鼓勵,孤寂廝守。台灣佑我,深謝百合吾妻。

後折口台灣國花,「屹立的台灣百合」,已故名畫家邵潤洲先生作品,由施並錫教授提供,一併致謝。(2022年5月21日午至23日清晨7時,兩晝夜未眠)

第二屆莊萬壽教授台灣精神獎頒獎典禮暨新書發表會

日期:2022年9月24日(六)下午14:00-15:30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100台北市南海路54號

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