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首艘國產潛水艦下水,中國為何戰慄呢?

圖/總統府網站
圖/總統府網站

海鯤號下水典禮引發了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是否洩密一事,潛艦專案召集人黃曙光透露,有立委一直試圖阻撓我國無法自行研製或生產的「紅區」關鍵裝備進口。接著前海軍顧問郭璽痛罵「馬文君賣國賣到極點」,馬文君否認所有質疑。馬文君在國防外交委員會不斷阻擾潛艦國造一事,也被媒體放大檢視,馬文君甚至稱海鯤號是海底棺材。
透過國外對海鯤號的報導與評價,國人會獲得更精確的信息。日本東洋經濟於10月3日做了一篇報導:《台湾初の国産潜水艦が進水で中国が戦慄する理由》,筆者特別介紹供國人参考。
台灣首艘國產潛水艦的命名和下水典禮於2023年9月28日在台灣最大的造船公司--台灣國際造船的高雄造船廠舉行。該艘潛艦經過艤裝(註一),並預計於2024年4月進行首次海上試驗,而正式計劃在2025年投入服役使用。
台灣自196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去取得海外潛水艦,包括美國等國的潛水艦。但是,受到中國反對以及外交孤立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進展就一直不如預期。
因此,2014年時,前台灣總統馬英九宣布了自主建造潛水艦的計劃。這次的下水典禮是期盼已久的夢想向前邁出一大步。台灣首艘國產潛水艦的主要任務是:在可能發生台灣危機時,增強實力,阻止中國海軍的艦隊進入太平洋,並防止或突破中國對台灣周邊海域的包圍與封鎖。
一、台灣國防史上具重要意義
這個自主建造潛水艦的計劃,從馬英九政府時期一直延續到2016年蔡英文政府的成立,可說是穩步向前推展。為了使下水典禮成為對台灣國防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活動,蔡總統親自參加了9月28日的下水典禮並揭幕。典禮在台灣的新聞機構所經營的網上直播當中被加以播放。
蔡總統在典禮中表示:“自主建造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實現了。國產潛水艦將深入海中,默默保衛我們的祖國,成為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力量。”
這艘潛水艦被命名為「海鯤」,是以傳說中的巨大魚類為名,船艦號為711。台灣的潛水艦習慣以「海」為前綴詞,而在後面附上動物的名字,它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命名的。歐洲海軍專門媒體《Naval News》的2023年9月28日報導指出,“鯤”一詞是很優雅地呈現了台灣島的形狀。此外,這個名字還具有“巨大”、“隱密(stealth)”和“難以預測”的含義,因此非常適合被當作新型攻擊型潛水艦的名稱。

圖/總統府網站
圖/總統府網站

圖/總統府網站

建造費用約為494億台幣(約2280億日圓)。相較之下,這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型的潛水艦的「たいげい(大鯨,taigei)」建造費約700億至800億日圓相比,是高出很多。台灣的國防部是計劃:將《與這次下水的「海鯤」之同型艦7艘,合計8艘》加以建造,並投入服役,而其中第二艘預計於2027年投入使用。
台灣國防當局除了艦名之外,並未透露更多的細節。根據英國的軍事週刊雜誌「Jane's Defence Weekly」的分析,潛水艦的總長約70公尺,總寬約8公尺,滿載排水量估計約2700噸。
儘管無法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たいげい(taigei,大鯨)」型潛水艦(總長84公尺,總寬9.1公尺,基準排水量3000噸)相比美,但它是一款常規的動力型潛水艦,已是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台灣的自主建造潛水艦在2021年11月的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開始建造,預計在2025年部署到台灣的海軍。根據台灣國防部於9月12日公布的「2023國防報告書」,新潛水艦計劃於2023年下半年進行船體焊接和裝備系統的測試。
二、大型的常規動力型潛水艦
在下水典禮的影像和圖像當中,我們可以確認艦尾舵採用X形,這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力潛水艦「そうりゅう(蒼龍,souryu)」型以及其後繼型的「たいげい(大鯨)」型是相同的。這種艦尾舵,相對於傳統的十字形舵,在水下的運動性上面是具有優勢的,即使在觸底時也能減少舵的損壞。這可能是為了讓潛水艦在台灣海峽等淺水區域可具有優越的操縱性而被加以設計的。

潛水艦的艦首是覆蓋著標有台灣國徽=12道光芒的紋章,這恐怕是為了不使魚雷發射管的詳細細節外洩而如此做的。但是,專門的軍事情報網站「Naval News」報導說,該潛水艦將可裝備6個魚雷發射管。此外,根據路透社報導,潛水艦將使用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製造的戰鬥系統,並裝備美國軍方所使用的MK48魚雷。根據報導,第三艘以後的艦艇計劃要搭載導彈。
根據「Jane's」的分析,下水典禮的影像顯示出,台灣選擇了稍微箱狀型的前部和上部,而不是像蘇聯/俄羅斯海軍的基洛級潛水艦等其他的柴電潛水艦(SSK)一般採用所謂均一式的圓筒形狀。
 這表明了這艘潛水艦可能設計有雙層魚雷室,使其能以更快的發射速度向敵艦發射魚雷。再加上X型舵的配置,這艘潛水艦的形狀顯示出台灣海軍優先考慮進行緩慢而靜謐的威懾性巡邏,而較不是要進行非常高強度的作戰,例如對戰鬥群的護航等。它也能夠執行對中國海軍的埋伏攻擊,以因應危機。
這種潛水艦的活動將對中國海軍在作戰的計算上面,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阻止中國海軍在台灣領海內採取過度的攻擊性行動。換句話說,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台灣的新型潛水艦的出現將使得不可預測性極大地提高,迫使中國在進行挑釁的行動之前,不得不重新再思考其行動。
此外,因為台灣擁有更大規模的潛水艦艦隊,因此當中、台關係如果陷入極為敵對而難以控制的狀況時,中國海軍就有可能要重新評估其攻擊手段。目前,中國軍方要攻擊台灣的計劃,主要是以低速而大型的船舶為中心,這些低速而大型的船舶是075型兩棲攻擊艦和民間的RO-RO(滾装船)等,它們對於來自潛水艦的攻擊是非常脆弱的。
目前,台灣海軍是運用著兩艘海龍級潛水艦,這是以1980年代荷蘭的Onderzeeboot van de Zwaardvis klasse潛水艦為基礎所建造的,此外還有兩艘來自美國的二戰時代的老舊的「GUPPY2」型潛水艦。前者是台灣海軍進行水下戰能力的主力,而後者則使用於訓練的目的上。
鑒於中國對海上封鎖的威脅不斷增加,自2000年代末以來,台灣海軍一直積極努力提升其進行水下戰的能力。台灣政府推動的「潛艦國造(IDS)計劃」旨在實現台灣自主建造潛水艦的目標,該計劃從2014年馬英九政府時期開始,即使國民黨和民進黨政權輪替,但也成為正式的國家防衛政策。
不過,有關該潛水艦建造計劃的詳情一直被加以保密,因為潛水艦建造技術和設備的出口是屬於高度機密,一旦曝光,將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彈。
 
台灣無法自行生產的裝備和技術的供應來源是必須被嚴格加以保密的。儘管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之下,台灣還是確保了潛水艦建造所需要的供應鏈,並成功地迎來了這次的下水典禮。這顯示出台灣的國防工業已越過了困難而取得了顯著的成長和發展。
為了建構對抗中國侵略的威懾性潛水艦艦隊,台灣被認為已經秘密地從世界各地收集了專業知識和技術。根據路透社在2021年11月29日的報導中指出,儘管有面臨中國政府反彈的風險,但至少有七個國家的國防企業和技術專家支援了台灣首艘國產潛水艦的建造。
美國提供了戰鬥系統零組件和聲納等的主要技術,英國的企業被認為是提供了潛水艦的零組件、技術和軟體給台灣。根據報導,台灣還成功聘請了來自澳大利亞、韓國、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等至少五個國家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和前海軍軍官。
但另一方面,雖然日本擁有《低振動且具有優越的靜音性,是具有世界少數之高性能的通常動力型潛水艦》,但對於支援台灣則是採取了消極態度。對於台灣的支援雖然在日本是有進行了非正式的討論,但根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因為擔心中國的反應而被取消。
三、中國強烈反彈是對其衝擊的顯現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9月28日的記者會上強烈批評台灣的下水典禮,稱台灣「過於高估了自己,試圖做不可能的事情」,並表示「要阻止人民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此外,吳謙也指出:「無論民進黨當局製造或購買多少武器,祖國統一的大勢是不可阻止的」,並強調「人民解放軍守住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強大實力,是不會動搖的」。
中國的強烈反彈其實對中國帶來了相應的衝擊。蔡英文總統在海鯤號下水典禮上表示,「今天將被刻在歷史中」。在兩年後實際投入使用的那一天,這將會進一步被深刻在歷史的印記當中。

(註一)艤裝(英語:outfitting; fitting-out)又作舾裝[1],是船舶製造工藝的一種。船隻的主體結構完成以後,即可從造船平台下水,在靠岸的狀態下完成錨、桅杆等部件,以及船體結構以外的其他裝備和設施的安裝。艤意思是使船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