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 回不去的養蝦王國!

蝦類味美營養價值高,廣受消費大眾喜愛,利之所趨,目前全球養蝦國家已經超過60多國,養殖蝦總產值達120億到150億美元,預估到2026年全球蝦消費總額將高達251億美元,成為最重要的經濟養殖種類。目前80%的養殖蝦來自亞洲地區,其次是拉丁美洲(占16%),養殖蝦類多以外銷為主,占全球漁產貿易額約18%。儘管養殖蝦產業創造龐大的經濟利益、卻也帶來破壞生態環境、汙染海域、勞動剝削等負面效應,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仍有許多關卡需要突破。

台灣曾經是全球養蝦的重鎮,也是國外爭相學習的典範,更被譽為「養蝦王國」,以臺灣彈丸之地,竟能生產出高達10萬公噸的養殖蝦,堪稱另類的台灣之光。後因遭到疫病重擊,政府束手無策台灣養蝦產業幾乎一夕崩盤,辛苦建立的外銷通路也拱手讓人。而恢復昔日養殖榮景一直是水產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可惜因政策及研究方向的偏誤,經過三十多年漫長歲月,至今台灣養殖蝦每年產量僅2萬公噸(全球對蝦產量達300〜400萬公噸),不僅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每年還需從國外大量進口冷凍蝦類以補不足。

反觀國外重要養蝦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越南、泰國、厄瓜多,雖然也同樣面臨病毒的肆虐(如2012 及 2013早期死亡綜合症(EMS)造成中國大陸、泰國、越南、墨西哥等養蝦損失達20億〜50億美元,還有白點病毒(WSSV)、急性肝胰腺壞死病(AHPND)、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等,但是這些國家多已從深陷病毒的泥淖中脫困(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採用健康無病毒蝦苗,降低放養密度,養殖水過濾循環利用,生態養殖,智慧養殖及可追溯性,不使用抗生素的養蝦方式等),不斷的創新出口成績,在國際對蝦市場的佔有率台灣早已望塵莫及。例如中國大陸現有對蝦養殖面積達500萬畝以上,對蝦產量保持在130〜140萬公噸左右;印度2019年養殖對蝦總產量達到80萬公噸,連續三年出口全球第一(印度採用溫控的航空貨運集裝箱運送冷凍熟蝦到美國);越南蝦類養殖總面積達68.9萬公頃,養殖產量達55萬公噸,預估2020年蝦類出口額將達到38.5億美元,越南透過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及加入CPTTP養殖蝦出口數量大幅成長,同時提升其對印度、泰國等尚未簽署自貿協定的同類產品的競爭優勢,遠景看好;泰國2019年蝦類產量為31.8萬公噸,今年預估會減產10%;厄瓜多爾擁有3000多個養蝦場,總面積1.85萬公頃,2019年南美白蝦總出口量超過60萬公噸,已超過石油和香蕉,成為厄瓜多最大的出口貿易產品;這些國家的表現均遠超過台灣養蝦成果。

「養蝦王國」榮景不再

這些年台灣養蝦新聞已鮮少登上國際版面,雖然在科研方面(包括蝦類病毒防治、SPF蝦苗商業化生產、抗病草蝦的培育、智慧養蝦技術、建立優良且無特定病原帶原的草蝦種原、開發蝦類免疫調節機能性飼料等等)偶有佳作,但是實際運用到第一線養殖生產則還有許多的改善空間(好的研發成果要能真落實,不能畫大餅),加以政府不僅在經費上的支持遠不及國外重要養蝦國家,對於補助計畫成果考核也未能有效落實,迄今台灣整體養蝦規模及技術並未獲得全面提升,也無法建立台灣特有的養蝦模式,新品種(系)開發優勢不再,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未發揮應有的功能,對環境惡化氣候變遷衝擊適應能力不足(未來養蝦強調優良水質和可持續發展),台灣已自全球蝦類價值鏈中掉鏈。而在台灣不時會出現重振養蝦王國的宣示,直言之,以今日台灣養蝦的規模、產量、技術及國家支持力度,想要重振昔日「養蝦王國」榮景,做做宣傳,喊喊口號可以,千萬不要當真!只是實話難聽,聽實話更難!


台灣曾經是全球養蝦的重鎮,被譽為「養蝦王國」。後因遭到疫病重擊,政府束手無策台灣養蝦產業幾乎一夕崩盤。示意圖/擷自公視網路影片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