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茶公會定位錯亂 茶改場功能盡失

文/范德光(資深茶人、曾任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
茶本可興業卻被弄得三不四,農政為爭搶功,生產茶農端不踏實,經銷端唯利是圖,茶如何百年興業?台灣茶改場的功能已喪失、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台茶公會)也是混水摸魚,不努力提升製茶技術,只是在台茶產業中謀取利益捨本逐末,甚至於阻礙台茶產業的正常發展,會員權益付諸東流。


以上是目前業界的反應。台茶公會的功能全然被否定,甚至於公會的任務是什麽連公會本身理監事們都搞不清楚,更何況政府主管單位!台茶公會立會的宗旨是接受政府交付的任務,從國內外初製茶的產製、到製造加工拼配、再到貿易行銷販售,現今任務還要尋找國外的貨源。其實製茶產業很簡單就是那幾片乾茶的原料產製供應下游的原料茶如茶莊販售(本業),產製滿足消費者的茶葉商品,其他不管下游產業做缶飲料、路邊的泡沫茶販售供應餐飲業用茶甚至供應萃取茶多芬的生化工程,這些產業如何發展那是其他產業公會的功能任務。那一天,倘若下游產業食安出了問題或者不再是流行飲料且不為市場追捧,那麼對茶葉原料的需求量必然大幅度降低,那麼,台茶產業難道就要休市、不作為了嗎?台茶業者還是要繼續向前進,繼續茶葉本業的使命,繼續的拓銷茶業,
有業者問TTEA是什麼單位,就是台灣區茶輸出公會,這是台灣繼日治時期茶業輸出組合的公會。顧名思義當時出口為導向的公會,後來漸失功能任務,才組織台灣區製茶公會(TTMA)統籌台茶的產業,但是現在業者各取所需,只要參加對我台茶產業有益的公(協)會,相信政府和本會都樂觀其成。
政府名義上是保護台茶,實際上對進口茶葉的溯源追蹤管控,其實是違法擴權, 實體茶葉只要農藥殘留符合食品安全規定就可合法使用。落實茶園農藥檢測及進口茶葉的農檢把關才是衞生單位的職責,把茶葉列為液體的衍生產品,甚至於和毒品同列非登不可的政策,就是違法擴權的行為。這種對『茶葉』的認知錯誤,也未見茶改場專業專責單位提出異議,把進口茶葉汚名化更不可取,其目的何在?進口茶很多品質優於台灣茶葉,台灣土地成本高,工資不低且缺乏人工。雖然台灣具有茶產業『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仍極需這些國外的茶葉原料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興利,這樣的政策陷入限制甚至於破壞台茶產業的發展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