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 ——對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辭典的商榷(三)

仿音「博」vs. 同音字「跋」

教育部的辭典說,賭博的「博」字在台語是「跋」,讀bua. 台語學者劉建仁先生指出,「跋」是仆倒在地的意思,跟賭博無關,賭博的博在台語的本字就是「博」,白讀bua。

筆者完全贊同劉氏的見解,並想要在此分享一個在台語研究上尚未被觸及的課題——仿音。閩南語(或更早的河洛語)有些詞彙是脫離本語的讀音系統,直接仿效當時的北方話(猶如現代台語的「落跑」,讀lau-pau, 是仿效華語的讀音)。例如老一輩人稱呼母親為「阿娘」(ah-nia),這個nia並不是閩南語「娘」本有的發音,而是仿效北方人對母親的稱呼——「娘兒」(nia, 捲舌)。再者,「博」字在閩南語正讀為phok, 如博愛、博士…..,只有賭博的「博」字改讀bua, 是仿效華語的「博」(buo),稍微變音。

這裡有兩個問題要問:第一,仿音乃是台語研究上名正言順的課題,為何台語文化學界不去探討研究?是因為眼光只侷限於傳統的古籍考證而不重視跨語言的比較研究嗎?

第二,台語「博」字白讀bua是仿華語的buo音,台華同字同義又同音,把「博」當作本字乃是名正言順,且可增加學習台語的方便性和趣味性,但教育部的辭典捨此而不由,偏要採用「跋」這個跟賭博風馬牛不相及的同音字,這樣不是會增加台語教學的困難和障礙嗎?

「絚」vs.「嚴」的省思

另一個重要的仿音字是「把門關緊」的「緊」,台語說為an,漢字怎樣寫?教育部的辭典寫作「絚」,這個古字讀geng,有大繩索及「急張絃」二義,後一義也只有一本古書的註釋這樣說(急張絃),沒有一本古書說此字含有「門關緊」的意思,而geng的發音也與an相去甚遠;筆者查閱過一些台語詞典,也都沒有接納「絚」作為台語an的本字。教育部的辭典採用「絚」字,即便有古籍的依據,但使用這類一般人不認識的古字作為台語的本字,恐怕無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

台語的語源研究有一種捨易求難、捨平實求僻異的傾向,筆者建議揚棄這種不務實的作風,並注重跨語言比較研究,期能建立一套平實得體和新頴活潑的台語書寫工具。

茲以台語的an(華語的「緊」)為示範,根據以下比較研究,筆者判斷an是北方話「嚴」的仿音,因此建議台語學界採用「嚴」作為台語an的本字,會比「絚」更有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第一,多年前筆者在日本東京的書店翻閱幾本中日辭典和日中辭典,發現都把「門關緊」的「緊」寫為「嚴」,後來在香港三聯書店買到中國大陸編纂的兩本辭典,也都使用「嚴」字取代「緊」,可見在中國(至少是北方),「把門關嚴」是很流行的華語,而日本的漢學家們也要求學習中文的日本人學講「把門關嚴」。在此情況下,古代的閩南語(或河洛語)仿效「嚴」的發音,稍微變音為an,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比較華台讀音轉換的規則或準規則,華語的母音ian轉成台語時,除少數例外(如鹽字母音轉讀iam),大多數若不是照讀母音ian(如煙/延/天/年/言/宴),就是轉讀為an(如顏/雁/言/間/簡/揀/閒/牽/限/延),顯示華語「嚴」轉讀為閩南語的an乃是符合規則或準規則的。

第三,請注意上述轉音舉例最後一字「延」,在華語是與「嚴」同音,轉成台語也跟「嚴」一樣可白讀為an(台語「延」an讀第六聲,同於台語「雁」的母音),由此佐證「嚴」應該就是閩南台語an的語源和本字;換言之,這個an是北方華語「嚴」的仿音(稍變音),情況跟「延」很類似。(筆者按:台語「延」白讀為an,是傳統閩南語的一個變音,意思是請求對方(如債權人) 寬延期限,教育部的辭典寫為「限」,恐怕是誤解,因為「限」與「延」意思相反。筆者曾諮詢過幾位諳熟台語的前輩,都說「an三工」意思是請求寬延三天,應寫「延」字才對,若寫成「限三工」,意思就tsau-jing-a (走精矣!)。

學界若願意研究仿音的課題,會發現台語有很多仿音詞,其中一部份是仿效日文和西文的語音,例如「雪文」(讀suat-bun, 變音為sap-bun)是在日治時代或更早期仿效法文的savon(肥皂),「案內」(台語讀an-nai)是仿效日文的詞語及讀音,tomado(蕃茄)是仿效日文的外來語……,這些是福建閩南語所沒有的詞彙。

然而本文所探討的仿音聚焦於閩南語對華語的仿音,除上文的案例外,還可再舉幾個例子如下:(1) 閩南台語的「彈」字文讀為dan(如炸彈),白讀為ndua(如彈琴),但北管音樂的亂彈戲則必須讀為lan-than(音同華語說「覽壇」),這裡「彈」讀為than乃是模仿華語的發音。(2) 閩南台語的「答」字讀為dap(如回答/答案/答應),但「答應」的「答」另可讀為da,說成da-ing, 在口語中比dap-ing更上口,這是對華語「答」(da)的仿音。

(3) 閩南台語的「打」字文讀為nda(一打鷄蛋),白讀為pha(如打人),但另有一個仿音da,用於「不打緊」(m-da-kin, 低短音,意思與華語相同,即「這且不說」)、「打油」(早期台灣買食油必須自帶空瓶,店家把油打進瓶子裡,台語說為da-yu,這個「打」字是台華同字同義又同音,讀為da是仿效華語的發音)。由此看來,上文所探討的「博」(bua)和「嚴」(an)等仿音乃是名正言順的台語研究課題,不應被輕視和忽略。(待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