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孤立敵人中國 是每一個台灣人的使命

前奏:中國天天、三不五時就以轟炸機、飛彈、核武恐駭臺灣、威脅臺灣,正如恐怖分子黑白來,臺灣人應該如何對付?改變它?接觸它?擊敗它?孤立它?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䕶衛自己的安全、自由、領土舆主權。

自從講蒙古語的女眞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個古老的國家就到處製造敵人,因為中國人基本上生活在土地瘠瘦丶水源不足、天災地禍不斷、糧食不夠的亞洲大陸,不得不搶別人的東西、偷別人的河流,而且最常用的方式是殘酷的戰爭,中國人以為大動干戈解決民生問題,因此被鄰居們視為「壞厝邊」。

例如東方的南髙麗(韓國)、日本、臺灣,南邊的越南、菲律賓與東南亞各國,都沒有人把中國當朋友。中國不但搶奪鄰國的金銀財寶,甚至連人家的主權領土、山河水源也都要,西方的東土耳其(中國改其名為新疆)和圖博(西藏)都是中國早期霸佔來的。

而北方廣大無疆的羅西亞(中國稱為俄羅斯)歷來就是仇敵,目前中俄表面上的友好,只不過是短期利益的結合,並非真正的好厝邊;位於南亞的印度更是中國的天敵,雙方交惡交戰了幾世紀,聳髙的喜馬拉雅山脈也無法隔離它們的仇恨。

連幾千哩外的澳洲也不例外,3年前武漢肺炎開始時,因為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要求調查病源,習近平竟然腦羞成怒,下令澳洲進口產品全面提高關稅,並且嚴禁兩國部長級的官員接觸。

中澳關係惡化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竟在推特曬出假圖,誣指澳洲士兵殺害阿富汗兒童,引來全球撻伐。圖/翻拍趙立堅twitter
中澳關係惡化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竟在推特曬出假圖,誣指澳洲士兵殺害阿富汗兒童,引來全球撻伐。圖/翻拍趙立堅twitter

其實,中澳交惡的原因在於貿易與政治問題,中國需要澳洲的鐵礦原料,兩者貿易差異甚大,但澳洲與美國越走越近,尤其在外交和軍事方面,中國哪受得了?!

澳洲人口2600萬,比臺灣多一點點,土地則是臺灣的20倍以上,澳洲需要外貿也要守護民主、人權、自由,它的立場與價值觀與臺灣類似。

美國與歐盟各國過去曾經相信,只要中國富裕了,自然會有中產階級和民主意識,事實卻不然,中國雖然富了,依舊沒有自由、民主、人權;歐美於是改弦易轍,挑戰這個無法無天的習皇帝,他不守國際法、不尊重別國、違反近代的國際秩序,連自己的中國人都摧殘,哪會照顧其他國家的人。

越來越緊張的美國在國務院設立了China House,之前只是 China Desk,如今則從「辦公室」擴展為「中國廰」,延攬外交官和研究中國之學者專家等擔任顧問;衆議院新議長也設立了一個新委員會,針對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競爭,找出新對策;歐盟國家恍然大悟,隨同美孤立中國,加強應對這隻惡毒的怪獸。

提起「孤立中國」,兩年前北美的媒體,尤其是台灣人的,肯定會說:「哪有可能孤立中國?」華爾街財團勢力那麼大,連白宮、國會、各州政府都擋不住商人去中國賺錢;但就在近一年前、2022年2月,羅西亞突襲烏克蘭,瘋狂的普丁企圖催毀烏克蘭,華爾街已經轉向人道勝於金銀的原則,以金融、外交、貿易制裁羅西亞,中國也連帶被懲治。

拜登政府從外交、貿易與科技多管齊下「孤立中國」,美國務院也將 「China Desk(中國辦公室)」擴大為「China House(中國廳)」加強應對中國這隻怪獸。圖:美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帶頭提案封殺「抖音」/翻攝自Marco Rubio推特
拜登政府從外交、貿易與科技多管齊下「孤立中國」,美國務院也將 「China Desk(中國辦公室)」擴大為「China House(中國廳)」加強應對中國這隻怪獸。圖:美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帶頭提案封殺「抖音」/翻攝自Marco Rubio推特

就整個來評估,自從拜登當選總統後,美國在科技與貿易逐漸占了上風,美國會不但通過立法禁止美國的電子晶片輸往中國,同時限制將製造晶片的機械和技術賣給中國,這些都是涉及龐大利益的生意,而他們(美國)都犧牲了。

今年2月初,美國、日本、荷蘭終於同意不出售製造晶片的機器給中國,更重要的,是國防安全人員、晶片工業專家附帶技術等,也都不為中國服務,這可眞的把中國孤立了。

臺灣內部有一部分「非臺灣人」支持中國,他們為中國人發言、為中國人投票、為中國人奔命,卻不肯遷居到極權的中國,還留在自由的臺灣,豈不矛盾?更不可思議的,是臺灣、日本、南韓與菲律賓等東亞國家,雖然時時被中國威脅,但它們的貿易最大國卻都是中國。

孤立中國,要讓中國在經濟、軍事與政治上衰退,讓它的白血球減少、抵抗力降低、營養不良、罹患重大惡疾,漸漸地,經濟衰敗崩盤,外國人投資與生產撤逃,內部民怨四起,外交只剩下北韓、伊朗、利比亞等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沒有朋友,也沒有錢生產武器殺人,只能等著壽終正寢。

孤立中國,是每一個台灣人的使命,別為了眼前的利益,只想著要靠中國賺錢,大家要為整個印太、整個世界的和平盡責任。

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