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思想控制與行為主義心理學

閾註1下刺激

思想控制史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現「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i)與發展出活用的手法。1957年一名名為維凱里(James McDonald Vicary)的市調專家召集50名記者,舉辦盛大的記者會,播放混入閾下刺激影像的電影,同時公布閾下刺激的效果。維凱里的實驗是在電影《郊遊》中混入瞬間出現「吃爆米花」與「喝可樂」等命令句,並調查觀眾看到字句所受到的影響。爆米花和可樂的營業額分別因此成長了57.7%和18.1%。他是第一個以「閾下」一詞說明這種手法的人。

閾下刺激無法主動感知,能避開理性的檢視,直接訴諸本能的欲望。維凱里宣布研究結果的時間可說是正逢其時,民眾因此普遍認知利用影像媒體的思想控制,閾下刺激也成為眾所皆知的名詞。

利用閾下刺激的方法有兩點嶄新變革:第一點是不容易被發現;第二點是能同時影響多人。這可說是新的思想控制手法。

明顯使用閾下刺激的手法,日後激發社會大眾提高戒心,同時也成為管制的對象。然而使用更為溫和的方式,結合閾下刺激與暗示效果以影響潛意識的手法,直到現在依舊廣泛運用。普通的廣告是連結推銷的商品與正面積極的形象,反覆播放;至於選舉時攻擊敵對候選人的負面競選,則是播放令人不快的邪惡影像與音樂,連結敵對候選人與負面形象,不需要直接開口宣傳敵對候選人是邪惡人物,單單連結負面形象便能強烈影響選民,在腦中留下邪惡的印象。

在這個時代,無名小卒也能和擁有龐大資本的大企業一樣散布情報、進行政治宣傳。現在散布的資訊量多如繁星,政府當局已無法像過往管理電影和電視節目一樣,規範閾下刺激。各類新興宗教團體與危險的政治團體正利用隱藏真實身分的網站,偽裝成提供好處與資訊的善意他人,騙取信任,引導對方深入組織。

現代人暴露在大量資訊下卻又孤單一人,原以為是基於自主意識點選網路資訊,卻不自覺的習慣依賴網路,思想與行動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影響。這種情況逐漸成為日常的光景。

重新整理思想控制的原理可以發現,問題不在於思想控制的技法,而是人性的弱點與人生課題。當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或人際關係瓦解時,這些弱點與課題會更加嚴重,成為切身問題。對於承受壓力、心靈受傷、渴望普世價值與愛情的孤獨現代人而言,唯一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認識這些陷阱與危險,提升免疫力。

註1:閾,音讀為「ㄩˋ」。

本文摘自《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遠流出版,2020/1/15)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