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應對ECFA變局台灣有多少底氣?

大選塵埃落定,民進黨繼續執政,從大陸官方祭出一連串針對性措施來看,可預期未來兩岸關係恐難以春暖花開,陸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已成為新政府須迫切應對的課題之一。

陸方繼宣布中止ECFA之下12項石化產業產品關稅優惠後,又透露擬進一步中止ECFA早收清單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四大類產品關稅減讓措施,甚至終止ECFA。

面對陸方種種反制措施,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台灣應去掉ECFA奶嘴,才能獲得重生,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指出ECFA占出口只有3%,ECFA不是台灣要走的路,台灣應走進世界;蔡英文總統說,分散風險、布局全球才是台灣產業未來該走的路,政府已經做好準備,即使終止ECFA,對於台灣影響不大,民眾毋須過度憂慮。

民進黨贏得大選繼續執政,可預期陸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這已成為新政府須迫切應對的課題之一。示意圖/擷自非凡新聞畫面
民進黨贏得大選繼續執政,可預期陸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這已成為新政府須迫切應對的課題之一。示意圖/擷自非凡新聞畫面

行政部門也不斷宣稱,將轉移大陸市場至其他高端市場,然而,去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產值較前年衰退6.5%,其中外銷美日減少1.5%與16.1%,外銷中國大陸遽減26%,失去大陸市場的缺口難以補足。

當前台灣出口貿易雖以電機設備、機械用具及其零件為主,但主要就業人口仍集中在傳統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只占3.4%,較10年前只增加0.2%,台灣想從傳統產業跨越到高端科技產業,需要5至10年的過渡期(恐面臨失業潮)。

加之以法規、資源、技術、人才、資金與市場都要有重大改變,還要避免台灣產業出走,面對全球化競爭時代,台灣發展利基在哪裡?這些都需縝密的專業評估及規劃,並繪製可行路徑,而不是淪為競選口號;過去政府吹捧造夢的兩兆(半導體與影像顯)雙星(數位內容及生物技術)、亞太營運中心、台灣成科技島…如今安在哉?

要做全世界生意,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台灣距離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還相當遙遠,蔡政府宣稱關係絕佳的美、日和澳的FTA迄今依舊無影

提高農漁產品品質,做好整體產銷供應鏈的食安管控,是台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關鍵之一。示意圖/民報合成
提高農漁產品品質,做好整體產銷供應鏈的食安管控,是台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關鍵之一。示意圖/民報合成

大陸學者認為,一旦ECFA終止,台灣經濟不可避免要受到嚴重衝擊,以彰顯「九二共識的必要性」,此種說法是否屬實,關鍵在於,台灣有多少底氣應對這場變局,筆者擬以農業為例詳述如下:

首先,由於台灣未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無法取得低關稅或零關稅優惠,只能依靠食安和高品質做出市場區隔,因此,提高農漁產品品質,做好整體產銷供應鏈的食安管控,無疑是台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關鍵之一。

其次,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愈來愈機械化和自動化,如播種和噴灑無人機,農業機器人,收穫機器人等,過去台灣農業科研、經驗及技術確實優於中國大陸,但這些年台灣農業施政及經費並非放在科研,以致農業科技創新(包括育種改良)相對停滯,也延遲落實到第一線生產。

相反的,近年來中國大陸在農業現代化上已取得相當進展,如標誌著AI運用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神農大模型1.0」、「神農口袋App」,運用近紅外透射光譜技術檢測果蔬「內傷」,用AI給農作物「看病」,透過政策鼓勵農民將資訊技術、生物合成技術等應用於農業生產等,兩岸農業生產技術差距正在縮小,我國應儘速調整施政方向與經費分配,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再者、為配合氣候變遷及淨零,台灣須積極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整合型智能農業(Aggregate Intelligence),該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更勝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係整合基因編輯、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元宇宙、感測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物聯網、區塊鏈、5G、大數據、雲端運算、智能物流倉儲、低溫物流管理、網路電商等高端科技,形成完整智能型產銷和風險管理系統。

為配合氣候變遷及淨零,台灣須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整合型智能農業,讓傳統農業脫胎換骨。示意圖/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為配合氣候變遷及淨零,台灣須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整合型智能農業,讓傳統農業脫胎換骨。示意圖/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這套系統,向前延伸到建置核心種原,評估新種子的生產力潛力,新科技育種,實施健康種苗認證,自動化操作管理,害蟲和疾病快速檢測;向後延伸到運用智能倉儲、物流、電商,外送等,迅速將優質農產品端上餐桌,同時培養多複合型農業人才,讓可以接受新知和善用新科技的農民,成為台灣農業骨幹,讓傳統農業脫胎換骨,提升品質及競爭力。

最後,應全面推動農產品「品質變革」,重置產銷供應鏈,對內鞏固內需市場,對外輔導設置「農產外銷穩定基金」,配合國際認證例如全球優良農業規GLOBALG.A.P. 地理標誌(GI)等,降低對大陸市場依賴。

如果上述幾件事,台灣都做到了,那麼即便沒了大陸市場,台灣農業還可以繼續生存發展,若不願意面對現實逞口舌之能,最終受害的,還是普羅大眾。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