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求職信─尋找依託生計的最後戰場

我姓曾名建元,民國55年3月17日生於臺北市,籍貫臺灣省苗栗縣竹南鎮中港,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舖鎮同福村辛方里門向東,客家裔人。
先祖曾亮寅於前清同治年間舉家移民臺灣,卜居於新竹縣新埔鎮,祖父曾鴻鈞遷居中港,父親曾群芳移居臺北。
我自幼生長於臺北市,家父嗜好讀書,第一次帶我到書店買的非圖畫書為《三國演義》與《俠隱記》(Les Trois Mousquetaires),一中一西的俠義故事,令我沉迷其中亦心生嚮往;家母則重視我的音樂教育,自幼學小提琴,惜資質魯鈍,琴藝不佳,卻留下對於歌唱的喜好。讀書、研究寫作和唱歌,是父母的啟蒙而留給我最好的人生禮物。
我在國民中學一年級時,遇上臺美斷交,後來又碰上美麗島事件,時代的巨浪,使我深受震撼。我開始對於臺灣和中國近現代感到好奇和興趣,入學臺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的第一天,即報名參加了三民主義研習社,師從高震於每週研讀孫中山《三民主義》演講本。我被孫中山深入淺出的理論介紹,以及頗具煽動力的言語所吸引,從而對於現實政治感到困惑,高老師說明,國家處於非常時期,只能由中國國民黨以黨治國,但最終要還政於民,依照三民主義實現民主憲政。我另則參加了校刊社《板中青年》編輯委員會,參與臺灣政黨政治的專題企畫,發現了雷震和中國民主黨的歷史。我在高一接觸了三民主義,同時在社團中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在政治意識和思想深度上,一下子就超越了同學許多。大學就讀於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比較法學組,導師章孝慈,為蔣經國總統庶子,我投入學生運動,爭取校園言論與出版自由和學生自治,與同學共同創辦時事研究社和學生報《時潮》,其實也是仗著章老師的厚愛,有恃無恐。《國父思想》教師為陳儀深,他博士論文研究胡適與《獨立評論》,碩士論文研究孫中山的民主理論,他的研究令我著迷,受他影響,我碩士班乃投考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而後選擇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概念的批判性研究》為主題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師事楊日然和李英明兩位先生,當時曾獲得國立國父紀念館的獎助。

圖/擷自曾建元臉書,攝影Artemas Liu

博士在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取得,我入學時為三民主義研究所。我跟隨李炳南教授寫作博士論文《臺灣一九九零年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和民主轉型的觀點》,正解答了我高中時對於國民黨還政於民的巨大困惑。我的博士論文也得到了國立國父紀念館的獎助,並且獲得了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暨紀念陳同仁先生臺灣研究博士論文獎,這是臺灣第一個臺灣研究博士論文獎,幾年後由臺灣教授協會接辦至今。我在博士班期間,因為學術寫作成果斐然,加以參與了三研所改名的工作,負責對校務會議說帖的起稿,被所上提名為民國90年度的臺大優秀青年,這是這一生唯一一次拿到模範生獎。

我還未進行學位論文口試前,即被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動覓才網羅,在系上擔任法學相關課程教席,開設有《法學緒論》、《中華民國憲法》、《民法概要》、《刑法概要》、《行政法》,以及《中國大陸研究》、《行政管理專題》、《行政法專題》等課程,並在擔任演說辯論藝術社和管樂社的行政指導教師,此外,也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之請,到該校開設《教育法學專題》。我因自高中即從事刊物編輯,在臺大擔任過法學院《社會科學論叢》助理編輯,所以就被華大推舉創辦了《中華人文社會學報》和《中華行政學報》並擔任主編。數年後以〈跨越東與西--吳經熊的人與法律思想素描〉作為主論文升等副教授,越數年,再為母校臺大國發所聘為兼任副教授與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兼副主任,擔任《臺灣憲法變遷與政治發展專題》必修課程教席,其他則開設過《臺灣法政專題》、《中國客家專題》、《臺灣客家專題》、《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專題》、《臺灣族群政治專題》等選修課程。
我在華大服務了十六年,青春盡付於此,期間曾因連續三年獲頒全校優良教師而復又榮獲特別獎座。但華大在少子化壓力下,教師人數出現過剩現象,使我萌生去意。民國107年8月1日,我應徵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研究員獲得錄取,在華大不同意借調的情況下,乃決心請辭赴任,蓋家父年輕時於二二八之後曾加入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學生工作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支部,雖苟全性命於亂世,其同志同學同鄉許多生死至交被難,我希望把握歷史契機,有所貢獻。惟天意難測,當月月底促轉會爆發副研究員向媒體揭發副主任委員於會內非正式發言不當而有干預選舉政治操作疑慮之情事,時稱東廠事件,我雖當場表達建議而經會內與行政院調查確認沒有任何行政責任,卻因不獲新領導團隊之信任,而於年底不得不掛冠離職。隔年5月15日,則承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主任羅世宏聘為該系訪問學人,我將此視為此生第一次失業後重新回到校園生活的開始。結束中正大學研究計畫後,我則陸續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兼任教席,在中大先後開設《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行政學》,在金大開設《法學緒論》與《金門戰史與兩岸關係發展》,在淡大開設《社會學》。
過去我在課餘因專業之故,常受各級政府或智庫邀請出席各種諮詢會議,也參與組織過社團,因此在民間社會尚稱活躍,擔任過內政部政黨審議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新竹市政府市政顧問、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臺灣智庫法政部副主任暨諮詢委員、民主進步黨民意調查委員會委員、臺灣發展與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臺灣北社副理事長等,目前則仍擔任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新臺灣國策智庫諮詢委員、臺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胡璉故居暨研究中心理事、中華博愛臺港共融協會監事長、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並代表華民書院臺灣辦公室亞洲公共文化協會出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海外則有丹麥中國之路研究會《歐亞戰略研究》聘請我擔任學術顧問,美國中國民主轉型研究所《中國民主季刊》聘請我擔任編輯委員,我也是《中華行政學報》的編輯委員。中國民主化與人權議題以及臺灣國會問政品質之提升,可說是我投入最多的領域,112年我領導公督盟與日本萬年野黨/政策工房發起成立亞洲監督國會網絡。而我的日常娛樂活動是從大學唱到現在的合唱,我是臺北世紀合唱團團長與溪城人聲樂團團員。
110年7月1日,我受獨家報導集團台灣獨家傳媒有限公司聘為新設之台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這是我由學界轉入業界的開始,我終於了解高等教育人力飽和以及我的年資已暮,重返專任教職已無機會,智庫工作延續我的研究寫作興趣和公共參與志業,這應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殊料台灣獨家傳媒有限公司經營不善而於112年起停止營運。在失業的整整一年裡,我依賴教學鐘點費、稿費和座談演講出席費慘澹維生,而有較多的心力領導公督盟和華民,以及以練唱自娛。

我別無長技,四體不勤,但高臥隆中,仍盼能以自己熟悉的學術研究與公共事務參與,找到生計的依託以及人生最後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