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站錯土地,說錯話─少念文言文不等於「去中國化」

文/賴福順(海峽和平基金會創辦人、退休教授)
一位北一女區老師近日發表文章,一夕之間成為名人,激起眾人討論;事實上她這篇文章問題甚大,也甚多,大多遠離事實,也未能符合邏輯。
 
首先,區老師開宗明義,強調「20多年的教改,始終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讓各級學校、老師、學生沉入越來越黑暗的教育深淵,走向沒有光的所在。」她將教改描繪成讓台灣各級學校、老師、學生沈淪到萬丈深淵,漆黑黝黝,沒有光明的陷阱之中。她極力反對台灣恢復本來面貌的「恢復台灣化」,與一些反對者沆瀣一氣,稱為「去中國化」;她是從教材下手,才會有這樣的呼喊。
  
可惜啊!區老師忘掉她是「北一女」老師,她授課學校「北一女」是什麼的簡稱?這三個字是「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不是「北京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當然中國根本沒有「北一女」。區老師教的是台灣學生,不是中國學生。相同的,區老師站的土地是台灣土地,不是中國土地。她搞錯了,20多年前推行教改,是要擦拭之前中國國民黨虛偽的政治謊言:「台灣是中國」、「台灣擁有中國」、「中國土地是台灣的」。恢復這塊土地本來真實的面貌:「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不曾擁有中國」、「台灣與中國未曾互相統屬」。區老師文章立論根基錯誤,於是論述也跟著錯誤,導致全盤皆輸。
 
 中國課本文言文比例遠比台灣低
文言文只是一種文體,文言文少念些與「去中國化」又有什麼關係?這是莫名其妙的敘述;少念文言文,就是「去中國化」,我不知道其中如何連結?如果課程少念文言文,就是「去中國化」,那麼中國高中與初中的「語文」(等於台灣的國文)課本文言文比例遠比台灣低,相形之下,白話文就比台灣課綱還多。請問在中國教育部主導之下的「語文」課本如何「去中國化」?區老師這種「去中國化」的指控謬誤到極點,卻有人不予深究,胡裡胡塗隨聲附和,甚為可惜。
 
於是這篇文章批評「《論孟學庸》四書刪成片斷集錦式的幾課」,竟然形容為「缺德」課綱。又說這些「老祖宗的智慧精華」為什麼要拋棄?怪怪,區老師諷刺「韓國人拼命爭著吵孔子是韓國人」,但她竟然要將孔子、孟子當作台灣人的老祖宗?台灣每個人都知道孔孟不是台灣人的老祖宗,不會掠他國之美,倒是中國人屢屢掠台灣之美,馬不知臉長,經常說台積電是中國的。她又說「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沒了」,就開始指責台灣人沒有「五倫」,於是這樣的課綱是「不倫」課綱。這次區老師只舉四倫,故意少掉一倫「君臣」,「君臣」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不適合現代;區老師將古代中國文化中的「五倫」偷渡成「四倫」,卻繼續喊「五倫」。更嚴重的是,她未能窺出這剩下「四倫」的真義,早已不適合現代了,「父為子綱」要求兒子完全遵照父親的意思行事,這怎麼可能!「夫為婦綱」要求妻子完全遵照丈夫的意思行事,有幾個女子願意?其他就不贅述。
 
現代台灣文化若論其源頭有六,依時代順序有:原住民文化、閩粵文化、日本文化、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及台灣自己文化,中國文化只是其中之一。受限於教材的容量,這六種文化在課綱裡當然只能摘取每一種文化的精彩處,不可能樣樣皆列出;否則不要說高中生受不了,連大學本科生也難消受。在這種先天受限的條件下,為何要獨尊中國文化的文言文?以中學生教材而言,文言文與白話文做一取捨,當然白話文重於文言文,因為這才是中學生要學的話語;何必那麼在意搖頭晃腦,佶屈聱牙的古文所占的比例呢?這種早已被民國初年的中國白話文運動推到時代潮流的尾端,將近百年之後,台灣竟然出了一位中學老師為中國古文抱屈,重新撿起來與胡適、林語堂等先賢對抗,這種暴虎憑河式的對立根本無法阻擋得了時代潮流,勢必成為歷史灰燼。
 
那位老師是教「國文」課,不是教「公民與道德」課,但該文大談道德教育,很少談如何提升國文程度;請問她有無搞錯?可以把國文本業放置一邊,去搞起道德了,這種本末倒置,不守本份的人如何稱得上夠格的老師?這篇文章在2019年既已出現過了,4年前也是選總統;跟現在一樣,配合中國國民黨的文宣,知道這是政治宣傳手法,用以打擊執政的民進黨;不是為了什麼「道德教育」所說的那麼好聽,倒是讓人覺得是在製造仇恨值。而且這個事件發生後,有北一女學生在PTT平台指出,區老師上課屢屢批評執政黨,時時話鋒一轉,又是一番謾罵,這似乎是區老師寫這篇文章用意所在。身教言教,區老師不好好上課,一邊教授語文,一邊謾罵政治,如此「雙修」,如何獲得學生最高學習效果,匪夷所思。
 
區老師文章論及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就大做文章,無所不用其極,攻訐台灣社會諸現象,這也是嚴重違反事實與邏輯。108課綱刪除101課綱裡的這篇文章,即是從108年開始,台灣莘莘學子如果書商或授課老師不加添〈廉恥〉文章,就接觸不到。這個斷層剛好可以用來檢視區老師文章所言屬實或虛偽,意思是19歲以上的年輕人有受到這篇文章的啟迪洗禮,富有廉恥心;19歲以下的年輕人則不然,缺少廉恥心。於是我想請區老師遇到台灣19歲以上的年輕人,便說:「你們念過顧炎武〈廉恥〉,所以你們有廉恥心。」再請區老師對台灣19歲以下的年輕人說:「你們沒有念過顧炎武〈廉恥〉,所以你們無恥。」我們可以想像無論是被問到前一題或者後一題的年輕人,他們反應大多會莫名其妙。再做整體檢視,請問大家,5年前您遇到的年輕人比較有廉恥心,還是這5年來的年輕人比較沒有廉恥心?不管是前一題或後一題,都無法印證區老師的立論正確。所以在此要告知區老師,您的文章所言非常虛偽,與上課相同,邊上課,邊罵政府,有相同結果。
 
 中國教科書未收納〈廉恥〉一文
若以課綱有否選用顧炎武〈廉恥〉當作社會好壞良莠的標準,我們有一對照組,即是中國中等學校有無採用這篇文章;經詢問我之前的幾位中國學生,幫忙蒐尋中國這數十年來的高中教科書中有無〈廉恥〉一文,結果是無論哪個出版社的高中教材版本都沒有這一篇文章。中學教科書已知如此,有否在大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經查詢結果,在統一的大學教科書中並沒有,只有在個別《福建專升本大學語文課本》中有節選該篇文章,除此以外的教科書沒有任何蹤跡。不知該篇文章為何未能列入中國教科書?幾十年來皆與中國中、大學教科書無緣;但是區老師看到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文章,卻如獲至寶,因為其中有「廉恥」二字,於是大肆批判執政黨,其居心叵測,當中一定有蹊蹺。
 
 區老師的文章一見報端,立刻成為雙方陣營的攻防,前總統馬英九第一個大力稱讚區老師「揭竿起義」的壯舉;這是很明顯的裡應外合,政黨操作,即由區老師投出一個球,然後馬前總統立刻揮出第一棒。但是馬英九念過顧炎武〈廉恥〉文章,有廉恥心嗎?如果有,他在初選總統時喊出:「如果633做不到,要捐半薪」,第二任競選總統時,再繼續喊這個口號,得以連任;但是直到任期最後一天,他都沒有捐一毛錢。像這種無恥的人鼎力支持區老師「108課綱無恥論」,這反而是很大的諷刺。
 
最後區老師預先告知108課綱「十惡不赦,遺憾眾生,必定遺臭萬年」;我是研究台灣史的人,發現108課綱鬆綁台灣年輕人思想的束縛,發達他們的創造力,使近年來台灣參加很多國際性的比賽,經常名列前茅。因此可以斷言,這個十惡不赦,遺憾眾生,必定遺臭萬年的人,應該不是108課綱的課程委員們,而是違逆歷史潮流,抱殘守缺,食古不化的一些頑固守舊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