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醫療廢棄物回收的困境與對策


文/鄭紹春(曾任中華民國駐所羅門群島水利專家)
眾所周知醫療行為會產生大量廢棄物,其中包括用過的塑膠手套、尿袋、鼻胃管、輸血套、抽痰管或是過期變質的藥品等,這些東西也會造成空氣、水源、土壤的污染。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揭示85%的醫療廢棄物可回收再利用,但根據了解,國內醫療院所一年產出約14萬公噸的醫療廢棄物,其中申請回收再利用的卻不到9,000公噸,負責執政的民進黨,一直以來都被立委多次提出質詢,然回收處理問題依然處於長期被忽視的狀態。
個人認為環保署與衛福部實有必要下定決心通力合作,對此隱患提出因應辦法,做一次全盤性的解決。
       
環保署曾於2011年的『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編』刊載『戴奥辛汙染事件揮之不去的世紀之毒』之口述歷史,用新詩「燒啊!燒啊!」破題,形容戴奧辛如鬼魅般糾纏著台灣的環境生態,更時時刻刻威脅國人健康。看守台灣、綠色和平等多個環保團體,亦時常點名醫療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太低,其實更嚴重的是將含氯塑膠(PVC)的醫療廢棄物送進焚化爐燃燒,這才是劇毒戴奥辛產生的最大元凶!
       
環保署前署長張子敬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指出,要減少醫廢產生戴奥辛,首要重宣導,讓醫院了解焚化和回收的差異,包括焚化會產生劇毒的戴奥辛、焚化成本高過回收、回收可減少資源消耗等;接著要修訂行政命令,加以規範並採用醫院評鑑制度,以強制醫院配合,並以公告、訂目標、引導醫院逐年到位。
       
張前署長子敬曾經論及,醫廢物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雖然是衛福部,然而環境部和衛福部的密切合更為重要。台灣也已宣告加入聯合國「零碳競逐」多年,但多年來依然只見官員在立法院承諾、應付委員質詢,時過境遷則猶如船過水無痕,醫療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政策依然漫無章法。際此新政府甫到位之際,立馬推動醫療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新策,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