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重啟服貿?端午請看「一家親」的借鑒

時值端午節,反服貿運動十周年之際,因太陽花學運竄起的柯文哲,在競選總統的政見上由反服貿竟轉變而提出重啟與中國談貨貿、服貿的主張。

在中國經濟低迷,內需不振,柯文哲明白重啟服貿對台灣的好處已大不如前,甚至飽受高失業率之苦的中國年輕人,更可能藉服貿通過湧向台灣就業市場、與台灣人競爭。

柯文哲真正的目的是想顯示他與中國溝通、協商的意願及能力,較侯、賴二人強。眼前柯文哲丟出一個問題:兩岸和平與社會正義孰輕孰重?但筆者認為前提、假設就已經先是錯誤的,因為「一家親」或「談判、溝通」,並不能帶來和平,值此端午就以屈原典故細說。

秦、楚聯姻「一家親」數百餘年,但秦國最終發兵攻楚,秦軍殺進楚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楚國詩人屈原悲憤投江。示意圖/大秦賦劇照
秦、楚聯姻「一家親」數百餘年,但秦國最終發兵攻楚,秦軍殺進楚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楚國詩人屈原悲憤投江。示意圖/大秦賦劇照

秦、楚一家親,楚與秦談判的下場

2300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以生命反對楚國與第一強國秦國友好,自秦穆公起,秦、楚世代聯姻數百餘年,屈原的諫言,被視為兩國「一家親」的破壞者。

公元前299年,秦攻佔楚國八座城池,楚懷王相信表哥也是親家的秦昭襄王不會害他,不聽屈原勸告,前往秦國談判,最後被要脅再割地保命,楚懷王不同意於是被囚禁,公元前296年死於秦國。公元前293年楚頃襄王再次謀劃與秦國講和,屈原斥責故而再遭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屈原憤而跳江汨羅自盡。屈原之於台灣統獨之啟示?值得探討。

習近平年年引用屈原 彰顯鬥爭精神

1940年中國知識菁英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並提倡其愛國精神;作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非遺產的傳統節日,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都不忘好好利用,從多個維度闡釋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年年引用屈原故事做為其政治之教化,強調屈原「愛中華」情操並彰顯其「鬥爭精神」。

不論是郭台銘的「和平協議」、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或侯友宜的「兩岸一家人」都是與中國勾勾搭搭。圖:習近平新年賀詞不離「兩岸一家親」統戰宣傳/擷自中天新聞、影片來源央視
不論是郭台銘的「和平協議」、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或侯友宜的「兩岸一家人」都是與中國勾勾搭搭。圖:習近平新年賀詞不離「兩岸一家親」統戰宣傳/擷自中天新聞、影片來源央視

兩岸一家親?端午典故獨派當可反向申論之

楚懷王時屈原在朝為官,秦、楚世代家族聯姻確實很親,秦惠王娶楚國公主羋月,秦昭襄王女兒嫁給楚懷王的太子,秦孝文王娶楚國公主華陽夫人,秦莊襄王(華陽夫人的養子)是秦始皇贏政之父,秦始皇也是娶「楚王女」,楚國最終亡於這位由楚公主華陽夫人養大的孫子贏政。

屈原故事告誡著中國國民黨和民眾黨,不論是郭台銘的「和平協議」、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侯友宜近日拋出的「兩岸一家人」,都是與中國勾勾搭搭,喪失敵我意識。

二千多年前,在秦、楚兩國「一家親」下,楚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想簽服貿?想簽和平協議?端午歷史典故,是否能給在台灣為數不少沒有敵我意識的親中人士些啟示?真要等到「亡國」就來不及了!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