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重蹈日本覆轍 中國製造業即將衰退

文/易富賢(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
最近美國、歐盟都在指責中國的產能過剩,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的31%,製造業出口占全球的20%。那麼中國的製造業是否能「永保青春」?產能過剩能持續多久?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案例。二戰後,日本製造業快速崛起,製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從1950年的2.8%提升至1986年的15.7%,且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產業轉移與市場。日美安保體制讓日本沒有軍費支出負擔而可以專注發展民用產品,1950年代朝鮮戰爭、1960年代越戰帶來的特別需求,政治互信使得美國的產業大量轉移到日本。以汽車為例,日本戰後經濟凋敝,本國市場不足以發展出汽車產業,但豐田等企業借助美國市場(先是生產軍用卡車,後大量向美出口)而發展成為了世界頂尖汽車製造商。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變成了最大的逆差國,主要逆差給了日本。例如1978-1984年,日本從美國取得的順差占美國總逆差的49%。廉價的日本產品衝擊了美國的製造業。日美貿易摩擦從紡織、鋼鐵這些傳統產業,升級到家電、半導體、通訊設備、汽車等技術及知識密集產業。
1985年的廣場協議並沒有導致日本經濟衰退,此後日本依然經歷了7年的「平成景氣」。但廣場協議將日本產品擠出美國市場,導致日本製造業衰退。日本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1986年的22.4%降至2022年的4.6%,同期日本在全球製造業出口的份額從15.7%降至3.6%。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模式與日本類似,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比日本更大,因為獨生子女政策減少年輕消費群體,使得中國「額外過剩」了上億勞動力,導致經濟和就業高度依賴出口。例如,1978-1984年日本從美進口是向美出口的51%,而2001-2018年中國祇有23%。
中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4%(國際社會佔60-70%),也導致了中國在製造業上的“低人權優勢”,但也使得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8%(1980年代日本佔52%,美國佔62%)。例如,正常薪資應為60-70元,而中國只給44元,讓企業更具競爭力,政府有財力提供產業補貼,政府和企業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投資和創新,國際資本也因為高報酬率而願意投資中國。如果薪資60-70元,那么生產和消費平衡;但是44元的工資卻導致只有38元的消費力,人為造成“產能過剩”,只好大量出口。
中國商品占美國市場佔有率從1985年的1.1%上升到2000年的8.2%,同期中國製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從0.65%上升到4.7%。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商品長驅直入美國市場,占美國市場份額提升到2017年的21.6%,使得中國製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上升到2021年的20.5%。
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消費性產品剩餘化的時代,消費者的發言權、影響力大於生產者,日本在1960年代就意識到「顧客就是上帝」。美中貿易比當年的美日貿易更加不平衡,加上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比日本大,因此,中國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遠比當年日本大。而中國在意識形態又與美國不同,因此需要格外珍惜美中關係,才能留住美國市場這最大的顧客。
但中國決策層卻在林毅夫、李稻葵、張維為、金燦榮等人的忽悠下,真以為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兩、三倍,要取代美國主導國際新秩序。這引發了美國的戰略焦慮,導致美中貿易戰在2018年全面爆發,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2017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3.9%、2024年第一季的12.9%。
美中貿易戰最大的受益者是墨西哥和東協(尤其是越南),其次是印度。墨、越、印的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2018年的13.6%、1.9%、2.1%提高到2024年第一季的15.9%、3.9%、2.8%。美國預計不會扶持越南的製造業,而會增加從墨西哥的進口,因為美越貿易極不平衡,過去十年越南從美進口只是向美出口的13%,而墨西哥是74%。
有人說,美國市場只佔中國出口的不到20%,不足為奇。但是美國的市場是不可取代的,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只有美國可以允許貿易逆差,成為其他國家的順差池,日本、台灣、韓國、越南的製造業崛起都是依賴這個順差池。例如2018年美國市場只佔中國出口的19%,但卻佔中國總順差的92%。 2009-2018年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的20%,但是中國從美國獲取的順差卻占美國的總逆差的45%,每年給中國提供了數千萬的就業。可以說,沒有美國的市場,就沒有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和經濟的起飛。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4月訪問哈佛大學時說,「優質產能不僅不過剩,還能帶動更多有效需求。」但是光有需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購買力。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需要貿易平衡,即便歐盟也是如此。如果中國長期向這些國家大量出口,而這些國家未能大致等量出口(到中國或其他國家),會陷這些國家入債務危機、甚至政治危機,最後導致對華關係惡化。
以前憑藉來自美國的巨額順差,中國可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購買石油等原料,對法國等國的貿易維持相對平衡,對德國等國甚至有逆差。因此,法、德等國對華比較友善。但現在來自美國的順差減少,中國不得不減少從歐盟的進口,對法國的順差在擴大,對德國從逆差轉為順差,如果此趨勢繼續,那麼歐盟對華關係也將惡化。
美中貿易戰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暫時不大,因為有些企業借道第三國出口美國。但長此以往,中國的產業鏈會像當年日本一樣從低端向高端不斷向境外轉移,導致本國製造業衰退。
日本製造業的衰退,也因為人口因素。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2年的30%提高到現在的62%,大學生不願意從事製造業。從業業的勞動力佔比從1991年的35%降至現在的23%,且年齡在老化。
支撐中國製造業的其實是農民工,但是農民工的數量已達頂峰,平均年齡從2008年的34歲提高到2023年的43歲,同期50歲以上者佔比從11%提高到31%。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與日本相當,還在攀升,意味著製造業人員將快速減少,許多產業將後繼乏人。中國製造業的衰落可能不會像日本那麼快,因為中國擁有更大的人口規模和國內市場,更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但衰退的趨勢是難以逆轉的。
2023年中國的總順差中仍然有41%來自美國,美國的總逆差中的26%給了中國。如果無法妥善處理美中關係,中國商品占美國市場份額將繼續下降,如果低於8%,對中國的經濟、製造業、就業以及國際地緣政治都將是災難性的。
美中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從兩國和世界利益考慮,經貿紐帶不應該繼續削弱。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向美出口占美國總進口的10%以上,從美進口也占美國總出口的10%以上(2023年只佔7.3%);從美進口不應低於向美出口的50%(從2018年的22%提升到2023年的35%了)。要做到這一點,中國應該將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例提高到60-70%的正常水平,一方面可以靠內需消化產能而避免因產業鏈轉移導致製造業過快衰落,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從美國的進口。中國從資源輸出國進口石油等資源,對這些國家有逆差,中國應該增加對這些國家的出口,減少從這些國家進口非資源產品,進而騰出市場佔有率給美國相關產品。這樣才能讓美中兩國建立戰略互信,共同維護國際秩序。
(本文轉載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