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防杜非法捕撈有賴全球共同治理

海洋經濟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水產品更被認為是減輕飢餓和營養缺乏最健康選擇之一,透過海洋來推動國家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然而FAO報告指出, 2019年全球可持續捕撈種群的比例下降至64.6%,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令人憂慮,其中非法捕魚(IUU fishing)是造成魚類資源枯竭的主因之一。

為此FAO透過《港口國協定,PSMA》、《漁獲登記制度自願準則,VGCDS》更新全球漁船、冷藏運輸船和補給船記錄等實施,全力遏止非法漁業活動。

日前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共同召開的「四方安全對話」(QUDA)領袖高峰會,點名中國應對印度及太平洋地95%的非法捕魚事件負責,今年8月美中因非法捕撈,在海上對峙,甚且中國漁船衝撞美國海岸警備隊巡邏船事件;近日又有好萊塢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在推特發文指責中國遠洋漁船,危及全球海洋漁業發展。

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5 月在東京召開的「四方安全對話」(QUDA)領袖高峰會,直接點名中國應對印度及太平洋地95%的非法捕魚事件負責。圖/ White House粉專
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5 月在東京召開的「四方安全對話」(QUDA)領袖高峰會,直接點名中國應對印度及太平洋地95%的非法捕魚事件負責。圖/ White House粉專

跡象顯示,美國對於中國的圍堵,已從金融、貿易(如針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額外關稅)、科技(阻斷中國5G外擴、組成晶片聯盟(Chip4)等)、糧食(中國超買加劇全球糧食危機),擴大打擊面到海洋包括:簽署「打擊非法捕撈國家安全備忘錄」、否認中國南海領土、主張「台海內海說」等,美中關係回不去,不利於區域和平穩定,更影響全球經貿發展與民生。

據估計每年捕撈的5尾魚中,就有一尾來自非法捕撈(IUU),非法捕魚活動猖獗,全球經濟因此損失達230億美元,部分地區甚至達到總漁獲的40%。

然而涉及非法捕魚行為的國家相當多,包含中國、台灣、哥斯大黎加、蓋亞那、俄羅斯、泰國、越南、南韓、塞內加爾、墨西哥、索羅門、吐瓦魯…等,顯非某個國家一己之力就能解決,應團結國際社會以因應,而不是成為美、中兩強對抗的籌碼。

遠洋漁業是根據相關國際法與雙邊協議或機制,以開發全球漁業資源的產業,這些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政策之下,組建了龐大遠洋漁業船隊,作業海域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南極海域及42個國家或地區臨海,總捕撈量為224.6萬公噸,卻也引發多起中國漁船非法捕魚糾紛。

中國近年組建了龐大遠洋漁業船隊,作業海域遍及三大洋公海、南極與40多國臨海海域,不斷爆發中國漁船非法捕魚糾紛。圖/shutterstock
中國近年組建了龐大遠洋漁業船隊,作業海域遍及三大洋公海、南極與40多國臨海海域,不斷爆發中國漁船非法捕魚糾紛。圖/shutterstock

根據2021年各國「IUU捕撈指數」排名,該指數係依據40項指標,來衡量各國家及地區對IUU 捕撈的脆弱性、普遍性和反應,評分從1到5,1為最佳,5為最差,中國總體分數為3.86,全球最差,而台灣為2.88,落居第六。

在作為非法捕魚和虐待漁工,重要幫凶的權宜船(Convenient flag ships)管理上,表現最差前兩名分別為中國(4.293)和台灣(4.04),顯示兩者在非法漁業管理上都需要改進。

海洋是人類共同資產,積極養護以及確保漁業資源生生不息是所有人的責任,鑑於漁業資源具流動性和洄游性,需要每個國家共同行動,以攜手合作替代指責對立,才能減緩海洋生態惡化、逐步恢復海洋資源。

未來魚產品供應重心,也應從「捕魚」轉移到「養魚」,並將水產養殖場轉變為養活世界的可持續方式;日本政府早已將漁業發展,從遠洋漁業轉為養殖漁業,而台灣則仍以遠洋漁業為發展主力,遠洋漁業產量佔總漁產量達54.5%,未來應順應趨勢,將漁業結構調整為以養殖為主,捕撈為輔,並透過政策和財政支持推動綠能、智能及節能「三能」的水產養殖漁業,而不是具高度風險的「漁電共生」。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