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文化是年老後靈魂的故鄉?─談吳崢與洪蘭的國家認同

圖/南島文化藝術村原住民產業交流中心
圖/南島文化藝術村原住民產業交流中心

洪蘭在天下文化說,(中國)文化是年老後靈魂的故鄉,因為那是我們的根,我們在這個文化中長大,我們的思想觀念、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我們生長的環境,其中包括小時候讀的詩歌,它已潛移默化到我們的基因中,政治的外力去不掉了。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28620
她進一步說,沒有(中國)文化的人不會快活,因為他沒有民族認同、沒有根。沒有根的人至少在精神上是死的,物資再豐富的生活也是空虛。(中國)詩詞古文要教,要讀,不可廢去,因為那是一個人靈魂最後的歸依。不無暗諷蔡政府以所謂政治力去中國化教育。
是嗎?洪蘭所謂民族是哪個民族?是中華民族,還是台灣民族?台灣包含許多各國民族而自成一民族,難道不是嗎?誰說語言與文字相同就是同一民族?美加紐澳與英國的語言與文字相同,他們是同民族又如何?他們不是都自成一國嗎?
蔡政府與扁時代的教育都是順乎世界潮流採取同心圓教育,史地教育以台灣為主體,由近而遠、由內而外,而兩蔣與馬政府時代的史地教育則反是。同心圓教育能說是去中國化?
洪蘭一向是中華文言文的強力支持者,自說從小熟讀古文觀止與唐宋詩詞,可是她平時為文有用文言文書寫嗎?會寫中國古詩詞嗎?她翻譯的書能看嗎?整天道貌岸然向年輕人說教,但是自己有以身作則嗎?
兩年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痛批歷史課本「去中國化」,民進黨政府讓孩子們成為「失根的一代」。對此,台北市議員林亮君的特助吳崢表示,「失根的一代」已是過去式,不會是未來式,祖父母的鄉愁不必是他的鄉愁,台灣就是他的家鄉。
吳崢是外省第三代,台大政治系肄業,因在太陽花學運中擔任媒體組組長而廣為人所知,後來擔任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之助理與發言人。2018年參選松山信義區台北市議員,他僅以540票的些微差距落敗,是台灣政界的明日之星。
他從小在家人的影響下,政治立場一度傾向國民黨,但是自2008年野草莓運動開始關心台灣選舉,認為「台灣的問題在於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與裙帶資本主義」。當吳崢向父親表示,自己支持野草莓運動時,家裡緊急召開家庭會議,最後給予諒解,此為吳崢與其家人在政治立場上分道揚鑣的起點。
之後,吳崢對台灣的民主化與近代政治發展產生興趣,除了閱讀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陳文成、拉法葉、江南案、林宅血案等歷史資料,發現國民黨的陰暗面,觸發他知識份子的良知,於是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在2014年3月18日參加佔領立法院的行動,適時阻止國民黨即將強行通過的黑箱服貿,否則今天台灣將去了了。https://www.storm.mg/article/940164
吳崢曾表示,他的祖父母輩是「失根的一代」,在年少時離開熟悉的家鄉,跟著國民黨漂流到台灣,從回不了故鄉到「曾經的故鄉」也消失了,變成時代夾縫中的一群人。但幸運的是,他們的鄉愁不必是他的鄉愁,他永遠無法體會當年祖父母輩每逢清明時無墓可掃,會是怎樣的孤寂和惆悵,也慶幸自己不會體會到如此情懷,因為台灣就是他的家鄉與祖國。
他表示,「失根」在台灣只會是過去式,不是未來式。台灣是包容的土地,年輕一代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台灣人的根扎進土地,要讓頂上的枝葉更繁榮。身為外省第二代的洪、趙等人,為何始終無法參透?難道他們喜歡目前的中國嗎?若是,為何不搬過去住?
洪蘭的所有思維都是大中國文化,心中可有台灣文化?其實中國文化早在文革時就已經被老毛與紅衛兵毀滅了,還有文化嗎?他們只有主權與領土思維,有自由、民主與人權嗎?
吳崢曾引述金鐘獎得主炎亞綸得獎感言說:「我們生長在一個讓思想可以自由奔放的地方,我們相信我們有無比光明的前途,加油!」不知洪、趙與其他K黨人聽見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