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文物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符咒

2023年8月中旬,英國媒體陸續披露,大英博物館近兩千件文物藏品失蹤。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相關消息不僅如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所言,有辱該機構兩百多年文物收藏歷史的聲譽,而且也再次令圍繞該機構文物收藏的歸屬權問題的爭議重新浮上檯面。
大英博物館傳出文物失竊,激起中國「民族主義」大頭症發作。中國官媒《環球時報》8月27日見縫插針發表社評,煽動民族情緒,直接了當的要求:「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引發中國人民「義和團式」的高聲喊打、喊殺。
大英博物館收藏兩萬多件來自中國不同時代的文物珍品,最有名六朝魏晉顧愷之的絹本畫作《女史箴圖》就是收藏在此。還有代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元明清青花瓷器等等,《環球時報》因此指責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贓物接收者。
只是,這些文物如果留在中國,它們是否能從十年文革「砸爛舊世界」的瘋狂中倖存下來,實在是一個令人存疑的未知數。起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期間,有多達十個帝王陵宇包括黃帝的陵寢、大禹塑像、朱元璋皇陵石碑被拉倒全毀;不僅如此,就連孔廟、圓明園遺址、佛教古寺也難逃被破壞的命運。30多處名人將相如包青天、張居正等將相陵墓也被刨開破壞殆盡,僅有少數名勝逃過一劫。毛澤東掀起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無以計數的珍貴文物被毀滅,這是事實。

文革期間,曲阜孔廟石碑被寫上「革命無罪」的標語-維基共享
文革期間,曲阜孔廟石碑被寫上「革命無罪」的標語-維基共享

文革期間,曲阜孔廟石碑被寫上「革命無罪」的標語-維基共享

中國故宮研究員耿寳昌2019年10月10日發表:「不要為了仇視帝國主義而胡編造歷史」一文,公然表示,今天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多數都是中國人自己盜賣出去的,或者是正常途徑買賣的;宣傳教育應該客觀,應該實事求是,不要為了仇恨帝國主義就編造一些子虛烏有事。

文革期間,臉部被破壞的佛像-維基共享
文革期間,臉部被破壞的佛像-維基共享

文革期間,臉部被破壞的佛像-維基共享

例如,民國初年軍閥混戰,1924馮玉祥進駐北京,由於馮氏一向反對清室,乃命溥儀遷出紫禁城,設置「清室善後委員會」,馮玉祥說:「此次到京,自愧未作一事,祇有驅逐溥儀,才真可以告訴天下後世的人,而無慚愧。」溥儀留住紫禁城期間,流失文物難以數計,馮玉祥的「逼宮」行動,使得文物不致繼續流失,其功不可沒。
溥儀被逼出宮時,曾將《快雪時晴帖》秘藏於寢具中,夾帶出去時幸好駐守的憲警發現,才留在宮中,在中國國民黨將故宮文物南遷時被帶到台灣,現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但其他二希《伯遠帖》、《中秋帖》卻被溥儀的庶母瑾太后據為己有私匿起來,後派人拿到古董鋪「品古齋」脫銷,最後落入袁世凱手下紅人郭葆昌手中。

文革破四舊,紅衛兵毀損古蹟-網路圖片
文革破四舊,紅衛兵毀損古蹟-網路圖片

文革破四舊,紅衛兵毀損古蹟-網路圖片

中共不遺餘力借圓明園被焚毀、文物被劫掠,煽動「民族情緒」轉移習近平第三任政策失誤的危機。中國人應該清楚看到,共產黨中國建政以來,其故意損毀的文物、古蹟遠超歷史上的任何時代,其破壞力量所為,非百座圓明園可比。
《環時》控告大英博物館劫掠,是中共煽動民族情緒,帶有政治意圖的大內宣,目的為激起中國人民「仇恨、仇外心理」,以展現中共戰狼姿態的「厲害了中國」的形象。否則在「文化大革命」浩劫當中,無以計數的珍貴文物被毀滅,為何絕口不提?是選擇性的失憶?還是中國文物是中共「民族主義」的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