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也談梅克爾重出江湖


田牧(德國)
今天,是德國的歐洲議會選舉日,雖然這不是德國議會的選舉,但是人心思變的迫切,早在選舉前,就從一些民調中反映出來。根據德國電視一台「德國社會動態」調查,德國人對現政府的滿意度甚差,僅為22%。人們的不滿主要反映在物價上漲、能源危機、俄烏戰爭、難民問題、右翼勢力擡頭等社會問題方面。一直以來,德國都是歐盟老大,現如今「火車頭已熄火」,歐盟還能跑多遠?

本文作者參加德國選區的歐洲議會投票。歐洲之聲提供

近期有傳聞「歐洲國家呼喚梅克爾」,重出江湖救世,此信息不脛而走,成了坊間一大熱聞。5月29日法新社報道,馬克龍訪問德國,施泰因邁爾總統為馬克龍夫婦舉行國宴,前總理梅克爾受邀出席晚宴,媒體說:其狀態很是不錯。德國媒體稱梅克爾的出現,喻意著法德將「繼續團結」合作,而民間的「她將取代馮德萊恩」一說,更是甚囂塵上。
「呼喚」只是表象,傳言本身反應了歐洲社會的動向與隱情,可謂是:世道沈浮,人心向背。近年來歐洲政治、經濟、社會不穩定,人們難以忍受時下的蕭條與衰落、百般焦慮、惆悵,期盼能人救世,挽救歐洲經濟盡快復甦,「呼喚梅克爾」,是否呈現了社會的民心、民聲、民情?
從德國的窘況說起
梅克爾離任不過兩年多,但德國和歐洲卻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與危機。
首先是德國的政情頹勢。執政的紅黃綠燈政府中:目前社民黨的支持率15%,綠黨的支持率13%,自民黨的支持率5%。而梅克爾所在的聯盟黨支持率高達31%,選擇黨的支持率19%。德國民眾對朔爾茨總理所在的社民黨很是失望,政策不明,治國無方,治理不力,批評綠黨理想色彩太濃,不見政策實施與推行。
德國選擇黨(右翼)的支持率節節上升,躍居為德國第二大黨,但各黨派均表示拒絕與其合作組閣執政。2024年5月13日,德國明斯特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聯邦憲法保護局獲准將「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及其青年組織「德國青年新選擇黨(JA)」視為疑似案例進行監控。依據是:憲法保護辦公室是德國國內的特勤局,也被稱為「民主預警系統」,憲法保護機構的任務是「收集和評估信息,特別是事實和個人資訊、新聞和文件」,其中包括「針對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努力」,例如反對民主、法治和人權。在實踐中,主要是監測右翼極端主義、左翼極端主義和伊斯蘭極端主義。
近年來,德國經濟一蹶不振,聯邦德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0.3%,政府相關部門預測,德國經濟依然難以走出疲軟現況,將2024年原先GDP經濟增長預測的1.3%,下降修正為0.2%。前一年有新冠疫情的原因,但是時下的境況,主要是受到俄烏戰爭的拖累。特別是政府的愚蠢能源政策導致,一、中斷俄羅斯油氣供應;二、去年關閉了德國最後的三座核電站,徹底告別「核電時代」,重挫德國能源供應,這無疑是治國理政的重大失措。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僅此3座核電站2022年的發電量就占到德國總發電量的6%左右。

德國右派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躍升為全國第二大黨/擷自 AfD電視畫面

國家經濟不好,卻還得掏錢維持戰爭,引發眾多社會問題:德國農民舉行全國罷工,德國火車司機罷工,德國機場安保人員罷工等,罷工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休。根據德國政府提供資料顯示,2023年長途火車路線的準點率只有64%。
「國難思良將」舉世相同
中國古人有「國難思良將」一說,放之四海皆真理。時下的德國與歐洲社會經濟窘困,人們期待梅克爾出山救世,也是可以理解的。
梅克爾的才華與能力,從她執政時期的政績中可一目了然。中國古代在治國理政上有「綱舉目張」一說,德國是現代文明大國,遺憾的是梅克爾與本屆德國政府在治國理政上、在國家戰略執行上大相徑庭。
漢代《說苑》有:「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意即:謀劃好了再去行動,就易於獲得成功;如果事先沒有打算,心中無數就盲目辦事,行動之後再去謀劃,就容易失敗。我們再來看梅克爾的戰略布局。
堅持人權與法治價值觀戰略
民主與自由,是西方國家長期倡導與維護的社會政治、行為規範。17-18世紀確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業已歷經了數百年歷史,代表著社會平等與現代文明。當然任何社會制度都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
去年德國公布的「中國戰略」,其核心是「尊重人權與法治」價值觀,這是德國國策。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便是:人之尊嚴不可侵犯。人權不可侵犯,是人類社會及世界和平與正義之基礎。
完善與修正的過程,並不等於任憑專制獨裁制度挑戰與否定。拜登總統明確闡明:「當我們看到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破壞自由開放的社會時,我們將捍衛民主原則和普世權利。」梅克爾也曾一再重申:美國是一個與歐洲擁有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盟友。
這些說法自然是指中國在自由人權上嚴重違反了「民主原則和普世權利」,比如:嚴重的維吾爾人權問題,及種族滅絕問題;香港的「國安法」破壞了原有的民主與法制環境,嚴重威脅與傷害了香港市民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還有台海安全問題,中共戰機軍艦威脅和恫嚇台灣人民,直接危及到台灣的獨立民主主權等。
梅克爾任內德國發佈的《印太準則》,其中表明了價值觀的普世適用,即:德國與歐盟的治世政策,不會只是停留在歐洲範圍,如文件所指出:印太與南海安全,直接與德國、歐盟的戰略、經濟利益相關,歐洲的價值觀理念在印太區域同樣適用與有效。言下之意:台海無戰事,體現了德國與歐盟《印太準則》的理念與精神。
在梅克爾執政時期,第一次明確表明:德國在印太區域的戰略立場、利益訴求和行動準則,為德國和歐盟的「印太政策和行動」提供了框架性指導意見。
區域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國際戰略中,謀定「均勢戰略」與「地緣政治」,尋求區域穩定與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俄烏糾紛」由來已久,2008年梅克爾執政時期,便反對與阻止啟動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程序,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也持同樣立場。
梅克爾很清楚:德國是出口貿易大國,德國每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大約在87%左右。以2019年的數據來看,德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為7.1%,排名第三,僅次於中國(12%)和美國(11%)。社會穩定,世界和平,才是經濟發展必須具備的大環境。

梅克爾善於與習近平、普京打交道,左右逢緣、長袖善舞。圖/擷自X畫面

梅克爾在歐洲的區域和平穩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時她在國際安全事務中,展現了她特有的作用,梅克爾善於與習近平、普京打交道,左右逢緣、長袖善舞,一手牽著習近平,一手牽著普京,搞定與不同體制國家的合作,這就是她的才略與能力。
反觀持續了兩年多的俄烏戰爭,儘管美歐不懈的全力支持,烏克蘭依然一再敗北、求援不斷,歐洲一些國家已被戰爭嚴重拖累,陷入經濟困局,難以自拔。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血脈
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是經濟建設與國計民生、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梅克爾執政時2019年出台的《德國2050年能源戰略》指出:一個經濟體的發展與未來,取決於對能源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及提高競爭能力、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減少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同時也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基礎。
德國與俄羅斯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為德俄互利帶來了豐厚收益,這也是德國兩任前總理施羅德、梅克爾精心構劃落實的長久能源戰略舉措,確保了德國以至歐洲的能源安全。在殖民主義時代,依靠槍炮血腥掠奪資源,俄羅斯能將天然氣管道安置在德國,換句話說,是將供氣「龍頭」交給了德國支配,德國獲益權、主動權一手抓。能源是德國經濟發展的血脈,擔負著全局性、戰略性安全保障,對繁榮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北溪二號」管道被炸,德國放棄低價能源,為了政情而使用數倍的高價能源,以犧牲國家利益、損害經濟發展、傷害國民福祉換取政治正確,是自毀經濟發展基礎。一年多來,由於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德國的不少大企業只能遷移出走他國,謀求企業發展的新出路。
市場占有率是發展的生命力
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往往通過殖民擴張,以軍事侵占為主,壟斷商路、建立商站、推行掠奪性貿易等,拓展世界市場。從長遠戰略來審視,掌握市場,就是掌控了經濟發展的生命力與動力。比如梅克爾推行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思路由來。
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進入希臘,2017年擴展進入意大利,梅克爾總理曾反對中國主導的一國一國商貿蠶食歐洲市場策略,批評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指出:其中涵蓋著地緣政治、文化和經濟戰略,而歐盟尚未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從數據上來看,以2019年各國的GDP數據為例,中國是14.3萬億美元,德國是3.9萬億美元,法國是2.7萬億美元,意大利是2萬億美元等,顯然一對一的國家實力體量不對等,特別是歐盟中小體量國家居多,很難單獨與中國對等談判。同樣是在2019年,歐盟27國GDP總和為15.6萬億美元(英國已扣除),超過了中國的體量。
所以,最終梅克爾提出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思維,據此整個歐盟國家可享受相同的條款與規則,中國向整個歐盟開放市場。如此就不存在誰依賴誰、誰來主導合作了。
中國有「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說法,即:不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無法治理好一方疆域,不僅要「謀局」,還得「謀時」、「謀勢」,做到識時務、講變易,根據「時」、「勢」的變化因時因地制宜。

朔爾茨4月16日在北京與習近平會面/X畫面

前一陣,德國總理朔爾茨訪中,有媒體說,「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遲遲通不過,中國完全可以與德國、法國首先簽署國與國的投資協定。倘若了解「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由來,就應該明白,德法都不會拋棄歐盟,獨享利益。
領跑第四次工業革命
梅克爾政府很早就提出高科技計劃,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概念,於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出台,2013年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及科技部將其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預計投資達2億歐元,用來提升制造業的電腦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德國機械及制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了「工業4.0平台」,德國電氣電子及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石墨烯、基因工程、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工業革命,5G並不算第四次工業革命。其特徵是各類新興科技的突破:如機器人學、人工智能、納米科技、量子電腦、生物科技、物聯網、工業物聯網(IIoT)、分散式共識、5G、增材制造/3D打印和全自動駕駛汽車等。
歐美國家相繼均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藍圖,英國制訂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日本提出物聯網和機器人戰略,法國起草了《未來產業》規劃,韓國則有「未來增長動力計劃」等,2018年的中國版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中國制造2025》。
前些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出版了《三體》小說,由此引進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概念——「降維打擊」。有人從現實中來解釋,比如:工業文明與農牧文明之間的博弈與對決,就是一種「降維打擊」,簡言之:農牧文明遭遇了機器時代工業文明的挑戰,可以理解為「降維」打擊。
如此,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顯然將第四次工業革命視為未來國家競爭的起跑線。彼時的梅克爾應該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結語:改變國家政情在於「策」與「勢」
梅克爾在這個時候曝光,並不等於預示著重出江湖,起碼筆者至今未見德國媒體熱衷於這一猜想。不過梅克爾是否真會出山?馮德萊恩是否就此下野?筆者覺得都不重要,治國理政關鍵在於策,或者說是否抓住了「綱」,綱舉才能目張。
《商君書·戰法》言:「政出廟算者,將賢亦勝,將不如亦勝」,即:有了好的戰略謀劃,即便將帥沒有過人之才,也會取勝。
《孫子兵法》曰:「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即:善於適應和使用已形成的「勢」,善於創造有利的「勢」,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所以人們稱審時、審勢、審機為謀策中的三審,其實就是根據時機、形勢的變化審時度勢、制定戰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