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五一九白色恐怖紀念日 直面台灣國族的集體潛意識

蔡政府卸任前制定五一九白恐紀念日,宣示大會由台灣和平基金會在景美人權園區舉辦。七十五年了,這是遲來的正義,多數受難者及其家屬都老了,走了;而年輕人大多都不知道這個沉重的日子,戒嚴令的宣示,開啓一個殘酷世代,一個個慘絕人寰的故事卻埋葬表象民主的廢墟中,未來希望賴政府和民間一起推進。
戒嚴時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整個社會如柯旗化所言「台灣是個監獄島」;如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所引喻的全景敞視的大監獄,對人的宰制監控推至極致;如同索忍尼辛筆下的《古拉格群島》,身處勞改營中失去自由,噤聲恐懼是民族集體潛意識的共相,受難者不分族群。
跨越時間長、受害人數多,卻沒有一個日子來紀念
陳菊哽咽:我在這裡被逮捕,在這裡被審判,影片裡見到過去被審判的同志心如刀割。苦難的同志及家屬能撐過來,是多漫長、多辛苦的日子。自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蔣介石政權宣告長達四十三年的戒嚴令,共一千一百四十八人被判處死刑,兩萬餘人被關,牽涉的家屬親友達二十萬人以上。
然血淚斑斑的歷史,却沒有一個紀念日來懷念他們?很多人年輕人對極權時代國家暴力的本質根本無知,台灣民主要跨進一步,未來期待政府與民間全力合作。
民主印痕不容抹去,賴政府文化教育政策該面對
鮮血所刻畫的民主印痕,當留在民族信念中,形塑台灣主體意識,此乃國族認同的至高價值。為讓全國公民記取歷史教訓,紀念會不應只由民間主辦,既然由政府核定正式宣告,未來應由政府的文化部及教育部全力推展,加速轉型正義的節奏,否則舊勢力復辟,台灣人年年都有亡國感。

小提琴家林暉鈞、鋼琴家顏琬蕙演奏《春之佐保姬》、蕭邦《夜曲》、《歸來吧蘇連多》、《Youraisemeup》獻給所有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

欣慰行政院陳健仁院長以最快的速度核定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也出席首次宣示大會誠;但更期待接續賴政府能在二萬五千件檔案逐漸公開後,讓台灣人永遠記住這悲慘的時代,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
重建台灣魂 直面台灣人的集體潛意識
長達四十三年的白色恐怖戒嚴統治……恐懼層層疊疊地擠壓於台灣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裡,整個族群無法昂首闊步,致自我複製、自我審查、自我保護、自動變異以符合統治者並傳布。
父母輩不准孩子讀文史、不能涉入政治、小孩有耳沒嘴……二二八事件如此慘烈,竟能在戒嚴四十三年中根本消失,無聲無息不被討論。而今黨國符碼仍遍在生活中;黨國威權網絡仍遍布地方、國會。
紀念五一九,轉型正義再艱困都要做
加拿大政府定每年九月三十日為真相和解日,政府向原住民道歉,追求族群間真正的和解。西班牙通過《歷史記憶法》十四年後,西班牙的轉型正義工作達成了一項重要的里程碑,成功拆除了所有豎立在公共場合的獨裁者佛朗哥雕像;佛朗哥將軍的遺體更被遷出烈士谷。
但在台灣「極權地景」不減反增,老蔣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一直在討論中,小蔣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又已巍巍矗立。
白恐紀念日由政府制定,還應由政府全面推動並落實
記憶是凝聚族群情感的膠着劑,是認同最根本的思維基礎基,基石穩固,民主才能向上發展,認同才能向下深根,下一代子民才能成為有膽識具台灣魂的勇者,一如五一七守護立院的年輕人。
先從不義遺址的恐怖記憶開始,鼓勵創作者凝視白恐,以戲劇、文學、小說、表演各種形式的關注人權議題,全民深刻體認長達四十三年的國族苦難,最終能凝聚台灣主體認同,賴政府的文化部、教育部應將轉型正義視為重要國策,既然由政府制定五一九白色恐怖紀念日,然後呢?這不只是民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