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介紹一本台灣國民必須閱讀的軍事理論書籍

《當代軍事理論:戰爭的動力學》
〔作者〕瑞典的Jan Angstrom和J.J.Widen
〔英譯本〕Contemporary Military Theory, Routledge,2014.
〔日譯本〕軍事理論の教科書,北川敬三監譯。勁草書房,2021年。


(一)軍事理論的重要,應列入大學的必修科目

對戰爭的認識,在軍事理論家的眼裡,戰爭經過歷史的長河,使無數的人細述他們的想像。不論老少男女,幾乎所有的人類都關係到戰爭。戰爭改變歷史的進路,使帝國毀滅,戰爭也改變政治秩序的形態,使許多國家的經濟破滅。還有,戰爭使幾百萬人被殺或傷,精神受到創傷。

戰爭經常使社會、經濟、文學、藝術與科學的分野,從根底發生變化。戰爭造成破壞與創造,悲哀的高昂,從恐怖中希求和平,隨之而來的是帶來各種緊張。所以戰爭對人類來說,是特別重要。尤其自核武時代的來臨,戰爭會導致地球像垃圾散發到各地,使人類不能再居住的危險。

即使是和平時代,戰爭幾乎對所有將來的社會投予戰爭的陰影。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PRI)曾經推測在2012年世界上所花的軍事費用高達1萬7530億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世界上國內總生產額(GDP)的2.5%。實際發生戰爭或僅戰爭的威脅,不只是影響世界資源的分配,也波及到每天身邊的生活。原來只是軍事用語的戰略或戰術的詞彙,不僅見於小說、電影、新聞,也運用在與軍事沒有直接關係的市場、育兒與體育運動。

有鑑於以上所說的戰爭的重要性,但人類對於戰爭應有的知識並不十分具備,甚至可以說到可怕的程度。具體的說,即只有對戰爭與戰鬥理論之了解是不夠的;應該對「軍事理論」有充分的了解。軍事理論並不是「非現實」的知識,而是做為實踐的指針。如上文所說的,既然戰爭對所有的學際分科與對人人的生活重要,大學應該有「軍事理論」的課程,但軍事理論的教科書卻欠缺,一般所能看到的多是「戰略論」的著作,能夠網羅軍事理論的教科書,據專家的說法,祇有下文要介紹的這一本著作。

(二)2004年在瑞典出版的一本書,十年後出現英譯本

北川敬三(Kitagawa Keizo)是2015年日本駐英國的武官。在英國的各書店都有充實的軍事方面的書籍在出售。他發現一本譯成英文的著作,即Jan Angstrom and J.J.Widen, Contemporary Military Theory: The Dynamics of War, Routledge,2014.(筆者暫譯作『當代軍事理論:戰爭的動力學』)

原著者兩人是瑞典國防大學的研究員,參考古今東西方的專門著作,寫成軍事理論的教科書。內容從拿破崙戰爭到阿富汗戰爭,有豐富的事例舉証,能夠含蓋學際討論軍事理論。不僅適合作為教科書,也適合做一般讀物。

如上文所見,英譯本是2014年出版,但原著是早在十年前的2004年於瑞典出版,但北川敬三願意以英文本譯成日文,可見該書有足夠的份量。


IFRI於2018.12.5專訪日本海上自衛隊指揮參謀學院北川敬三。圖/擷自IFRI影片
(三)2021年日譯本的出現

2016年北川敬三剛到日本,被任命為海軍(按,日本目前仍不能正名,稱作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的「戰略研究室長」,任務是為將來培養海軍方面的領導幹部;他曾以此書來作為「指導幕僚課程」的講義。

他曾經招集十名高學歷並且負責實際防務者成立讀書會,嗣後他自己為監譯,由這被稱為「翻譯+勇士」譯成日文,即『軍事理論の教科書』,由勁草書房出版。(2021年1月10日第1版第1刷,2月20日同版第2刷。)

此書分10章,第1章從什麼是「軍事理論」談起,接續的9個章次,依順序是:戰爭、戰略、作戰術、作戰原則、統合作戰、陸上作戰、海上作戰、航空作戰、戰爭的力學。以上,通括「軍事理論」。

根據監譯者的說法,該書考慮到作為教科書之用,故各章末有復習用的論點。原著在章末有英語的文獻表,監譯者為考慮日本的讀者,不晦言將之刪除。又據其說法,該書英文本並不難讀,筆者不知是否有漢文譯本;如果沒有,希望有人著墨,提供學術各界及一般讀者。

(四)出自大國的軍事理論是否適合小國的問題

台灣不能不留意的是作者指出:軍事理論要有明確的定義。但定義的概念與大國、小國的價值觀之差異有關。

西洋的許多主要軍事理論是成立於大國,並與其立場有關。

從經驗上得來的研究,其焦點放在大國,故大國的先入觀潛在軍事理論,因此懷疑小國一般性的經驗無效。大國的研究成果與理論對其他國家與地域來說,只有一部分適用,最顯明的例子就是核武戰略。

話說回來,小國要如何行動受大國影響,故欠缺妥當性。小國如何補遺與改善,有慎重研究的必要。總之,大國與小國的價值觀差異,故世界上有大國的軍事理論而缺少小國為自己本身建構的理論。這是台灣應該重視的問題。(2021年6月)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