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俄烏戰火急速推升歐洲極右派聲浪

歐洲議會的選舉即將於六月舉行。令人關注的是,高喊排斥移民的極右勢力可能會增加席次。
 
排外的愛國主義浪潮已經從南部的葡萄牙擴展到北部的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但特別值得憂慮的是,在70年前率先開創歐洲統合之路的六個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出現右傾化的現象。
 
在義大利,承襲昔日法西斯主義思潮的喬治亞·梅洛尼(Georgia Meloni)兩年前成為總理,至今仍自誇擁有高支持率。荷蘭則由極端排外主義者海爾德·懐爾德斯(Geert Wilders)領導的自由黨在去年的大選中取得第一大黨的地位。 在法國,根據各種民調,極右派的雷朋(Marine Le Pen)所率領的國民聯盟以接近30%的支持率位居首位。 在比利時,極右的民族主義政黨佛拉芒利益(Vlaams Belang)勢力強大,而在德國,右派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位居第二大黨。

自從1952年成立歐洲煤鐵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以來,現在仍然堅持中間路線的只有盧森堡。

當然,在這當中也有一些打著溫和保守派旗幟的政治家。以義大利的梅洛尼為例,她表面上重視西方陣營的團結,並且在國內政策的掌舵上也十分嫻熟。
 
一般認為,民意右傾化的背後有移民增加、經濟困境和貧富差距擴大等的問題。但是,現在這些問題大致上都在朝著改善的方向在發展。

購買力因為通貨膨脹而下降是事實,但並不像2008年所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之後那麼嚴重。失業率在這幾十年來也是最低。貧富差距也有所縮小,例如在法國,反映所得差距的基尼係數從十年前就開始持續下降。 儘管如此,為什麼排外的主張還是會被支持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以來,這些極右政黨的支持率顯著上升。
與俄國在陸地上連接的歐洲國家民眾看到這一切,感覺到自「冷戰結束」以來的國際秩序正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這讓他們感到不安。 在冷戰時期,為了將蘇聯的影響力壓抑至最小限度,就產生了推動西歐國家經濟統合的機運。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冷戰結束後,把東歐拉進來而推動政治和經濟的統合,就成為新的使命。 因此,擴大成員國數量的歐盟就有了自信,並開始思考可以在經濟政策和氣候變遷政策等方面率先做出示範。
但是,在這個時候,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東也爆發戰爭,而在美國,川普有可能再次當選總統的跡象。潮流已經轉變。人們察覺到這個變化,而開始尋求能指引他們走向與過去三十年不同的道路的領袖。

看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主權並非是完整的。即使要主導氣候變遷的對策,目前歐洲也缺乏必要的技術力。

目前,梅洛尼似乎在裝作溫和、穩健。但實際上,她是否暗中試圖要顛覆現有的體制呢?事實上,她正把她的支持者陸陸續續送進政府的要職當中。
她還準備了一項憲法修正案,以削弱總統和議會的權力,而要把權力集中於首相。 她的打算應該是先掌握國內,然後再從內部去改變歐盟。
但是,歐洲右傾化的核心問題上既然是有著地緣政治的不安,那麼為了對抗地緣政治的不安,需要進一步深化政治的統合。義大利的一位記者認為:如果維持現狀,將無法保障安全和主權。不是排外主義而是推動統合,才是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