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保險給付心理諮商及治療 台灣不能再落後了

考克斯孤獨基金會報告,有超過900萬位英國民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圖/考克斯孤獨基金會網站
考克斯孤獨基金會報告,有超過900萬位英國民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圖/考克斯孤獨基金會網站

報導者雜誌在2023年10月30日有登出「3次免費諮商,然後呢?推動『求助常態化』,擴大年輕世代心理健康支持網的新挑戰」,檢視台灣衛生福利部理健康司在2023年8月推動補助15~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計畫。這計畫是亞洲首次有國家投入大型計畫支持普遍性的心理諮商,也彰顯政府的重視。不過方案開跑才半個月,就陸續有幾個縣市傳出可服務人數已近上限,得暫時停收新案。為此,心健司9月初宣布「加碼」,加總後今年預算達1億723萬元,預計共可服務22,341人。但是筆者要問以下問題:
1、還要無限制的補助15~30歲民眾免費諮商計畫嗎?
2、台灣最憂鬱的族群應該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他們的憂鬱症、情緒障礙、自殺死亡率在各年齡族群中都是最高的。這些長輩的心理諮商與治療需求,誰要負責呢?
藉著這2個問題,本人提出「保險應該全面給付心理諮商及治療」主張。
15~30歲民眾免費諮商計畫不可能一直無限制補助
因為預算都有一定的編列規劃,所以從2023年8月推出的方案,不可能沒有節制的持續補助下去。那這段年齡有心理諮商及治療需求的個案,有怎麼樣的資源可以使用呢?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筆者提供歐美國家的資訊作為參考。英國國家健保體系(NHS, National Health Scheme)自2008年開始成立「改善心理療法取得管道」計畫 (IAPT, 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有系統地推動以國民健保給付、轉介心理治療與諮商,提供給全國成年人以及所有繳交了英國國家健保費用、居留於英國的外國成年人。發展至今每年服務超過90萬人次(英國總人口約為6600萬)。
事實上,英國會推動這樣的服務原因其來有自,同時也是出於經濟考量。根據官方調查,英國四人中有一人正經歷某種精神或心理健康問題,而每十個孩童或青少年中有一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務的支持。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問題佔英國所有疾病問題的23%,是造成失能或障礙的主因。經濟上因為精神或心理健康未得到支援的支出超過1000億英鎊,每年因此而產生的病假日總數高達7000萬。正是因為如此,2018年英國首相梅伊認命了英國內閣有史以來首位「孤獨大臣」。根據考克斯孤獨基金會在2017年12月提出的報告,超過900萬位英國民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而孤獨,正是創造憂鬱、焦慮、及各種其他身心疾病的主要元素。也因此,自2008年IAPT計畫啟動以來,把主要重心放在提供針對憂鬱與焦慮的心理諮商或治療。許多中心主管還反映,該區隨時有1000人在等待名單上,想要接受IAPT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等待期可能長達一年之久。
這個供不應求的情況,隨著後來幾年國家健保各地區委員會委託更多心理諮商所、或者家庭醫師(GP, General Practitioner)診所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後,稍有改善。等待期縮短到以月計,但需求仍然非常大。
台灣也是處於高壓狀態,從生理、心理、環境的角度去分析,台灣需要心理治療的需求絕對不亞於英國。所以我們該如何開源節流,讓「心病尚須新藥醫治」的心理治療,可以落實在社會中?筆者建議衛生福利部有計畫在全台要設置的71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應該是眼前可以盡快建置完成,承接免費心理諮商及治療的應急機構。
保險給付心理諮商及治療應擴大實施
2022年8月22日台灣好新聞報導「暖心之舉!理賠還加心理諮商 台壽助29萬銀髮族走出低谷」,覺得終有台灣人壽這樣的良心企業,可以有帶頭示範作用。台灣人壽去自2021年7月領先業界為罹患重大疾病及身心障礙的保戶,提供賠後心理諮商服務,已陪伴50多位保戶走出生命低潮,服務滿意度達百分之百。2022年為服務更多高齡長者,再次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攜手合作,提供65歲(含)以上被保人,不論疾病或意外申請住院理賠時,皆可依需求主動撥打諮商專線,由心理諮商師提供初談與諮商服務,並評估保戶狀況及需求,在取得保戶同意後,協助安排個別諮商。台灣人壽表示,只要符合申請賠後心理諮商的保戶,享有無次數限制的電話、網路、電子郵件及書面方式諮商,或終身2次免費面對面個別諮商服務。台灣人壽不僅針對銀髮保戶提供專業心理諮商服務,也推出高齡保戶專屬0800專線、專人到府辦理保單服務等貼心措施,並積極運用保險科技建構多元理賠管道,透過「龍e賠一拍就匯」、「eClaim理賠區塊鏈」、「ibon便利賠」等便利申請途徑,快速彌補保戶經濟,推動友善高齡,實踐公平待客。
台灣人壽可以,想當然爾,其他保險公司應該也可以效法來提供服務給客戶。如此也就不會只限於15~30歲的年輕群組了。
將心理健康求助常態化,有助於降低自殺的認知可近性

台灣在邁向現代化已開發的腳步中,接受精神疾病便是「腦部內分泌失調」,就如同面對糖尿病的態度一樣,不要排斥就診精神醫療團隊,讓精神科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和個案共同努力,走出心靈的幽谷,朝向能睡、能吃、能動、能笑的身心健康具體目標,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的治療策略,搭配未雨綢繆的保險給付,有耐心與信心的將療程完全進行到畢業,讓精神障礙不要再復發或者是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