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將掀「AI新冷戰」?台灣要有台版ChatGPT?

台灣有沒有需要「台版ChatGPT」?我的答案是:要準備,但是短期內不用,因為AI技術都還在不斷進化當中。

今天我們沒有自己的搜尋引擎,也是過的好好的,歐美系的軟體服務還是相對開放,且在發展上不太會跳過繁體中文。AI的未來亦然,不一定什麼都要重新自己打造。退一步來說,就算擔心ChatGPT沒有特別針對英文之外的語言投入,但在它提升英文能力的同時,也會同步提升中文以及其他語言的回覆能力,AI讓世界第一次沒有「語言」的隔閡。

ChatGPT 圖/shutterstock
ChatGPT 圖/shutterstock

須培養「自然語言處理」人才

要打造大型語言模型,不外乎3個關鍵:做得出來、要有人用、還要養得起,這都不是台灣的強項。我認為台灣應該要準備的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人才的訓練與儲備,這些人需要長時間的專業知識累積,卻在畢業後缺乏產業出路,只能轉向其他領域或到外商工作。讓這群戰力可以銜接到學術界或是產業界,是政府可以幫忙促成,卻不一定要主導的事情。

為什麼這些人才很重要?

開源的世界有個優點,第一名系統也許是封閉的,但是第二、三名會是開源的。蘋果的iOS跟Google的Android系統就是最好的證明。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做得出GPT-3(ChatGPT背後的語言模型原型)、GPT-4,或是有足夠的資源可以訓練大型語言模型,但像是NanoGPT(註)這種用更小資料量、更少資源就能展示GPT模型能力的方式,就是台灣要注意的範例。要處理開源資料,就要在資料釋出時,有一批看得懂、知道如何應用的人搶先參與研究。

要不要打造台版ChatGPT的另外一層意涵,就是未來台灣能不能持續取得關鍵技術,又或者是說,會不會發生「AI新冷戰」,讓大國擁AI自重——這個答案取決於OpenAI。

AI新冷戰的重點,在於有沒有一方獲得足以號令天下的技術,如果OpenAI在幾年內就被其他公司超越,那也沒有什麼好討論的。

以中國來說,世界分為中國與中國以外的態勢已經愈來愈明顯,放到AI的發展也是如此。就算中國不在乎隱私可以強勢發展臉部辨識、不管制汽車讓自駕技術可以落地,但是在生成式AI的領域,中國並沒有優勢。生成式AI強調的是內容,中國對內容仍有嚴格的管制,就阻礙了一部分的發展。

iKala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jpg 圖/王永村攝影
iKala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jpg 圖/王永村攝影

雖然OpenAI的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始終沒有表現出「ChatGPT強得不可思議」的樣子,不過,自OpenAI去年底推出ChatGPT以來,3個多月的時間已經有上億人搶先體驗,這個數據高牆可能連Google短時間內都難以超越,如果OpenAI真的靠著這段時間拿到的數據,讓後續GPT系列築起了其他人都難以攻克的科技高牆,那美國政府的確有可能介入,才有AI冷戰的可能性。

生成式AI帶來的衝擊,對於教育、創作等領域的影響,並不亞於國家級的AI軍武競賽。

生成式AI形同新世代電腦

ChatGPT象徵的是真正「電腦時刻」的到來,以前的電腦(computer)每一個人用起來都一樣,現在的電腦(electrical brain)能力不同的差距會被放大,就像Midjourney有人用得好、有人用得不好,代表的是人與AI協作能力愈來愈重要。

此外,當AI可以幫你做20分的東西,等於未來人類及格的起跑線就是80分。我最近體會很深的是,我的父母90幾歲,在那個時代並沒有強制使用電腦,他們跟網路世界好像就被隔開了。如果今天還在職場的人,沒有強迫使用AI,也會跟以後的世界失聯。

聽起來很殘酷,但是在AI爆炸的時代,當個使用者還是幸福的,只要你會問問題、意識到學習模式的改變,完全不用知道AI理論也能用這些工具。

短期AI的影響會在生產力,但長期來看已經在產業內發酵。舉例來說,如果未來生產力工具沒有AI生成功能,那原先領先的市占率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翻天覆地的關鍵。同樣用Midjourney舉例,如果Midjourney添加了圖片編輯的功能,那Adobe就該緊張了,相較編輯功能,真正有價值的在於「生成」那一端。

 圖/ Wikimedia Commons
圖/ Wikimedia Commons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微軟 Bing Chat 怎麼用?能上網的ChatGPT GPT-4、有哪些限制?名人模式怎麼開啟?手機也能玩!
AI伺服器當紅,輝達2大關鍵夥伴曝光!美超微營收三級跳、緯創獲利11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