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共和黨會變成川普黨嗎?─共和黨初選辯論會觀察

川普/X畫面
川普/X畫面

2023年8月23日,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首次舉行辯論會。有超過10位主張符合参選條件的人,即他們有一定數量的捐款,且在民意調查中至少獲得1%以上支持率等。不過,經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認可的參與者只有9個人,亦即:前總統川普、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提斯(Ronald Dion DeSantis)、投資家維貝克·拉馬斯瓦米(Vivek Ganapathy Ramaswamy)、前副總統麥克·彭斯(Mike Pence)、前聯合國大使妮基·海利(Nimrata Nikki Haley)、南卡羅來納州聯邦參議員蒂姆·史考特(Timothy Eugene"Tim" Scott)、前紐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Christopher James "Chris" Christie)、北達科他州州長道格·伯格姆(Doug Burgum)、前阿肯色州州長艾莎·哈欽森(William Asa Hutchinson II),9個人參與了這次辯論。
一、美國政黨制度的特色

在美國,黨內是以舉行初選來決定總統候選人,並為此舉行公開辯論會。在許多其他國家,人們可能需要繳納一定金額等的方式來加入政黨,才能參與重要選舉。但在美國,只要宣布自己要尋求成為黨的候選人,那麼就有機會成為候選人。

例如,川普年輕時曾註冊為民主黨的選民,並向民主黨的候選人捐款,他也曾追求成為總統,而成為改革黨的候選人。他後來轉變黨派,而在2016年時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由於川普的言論和行動引人注意,並有醜聞,又與傳統共和黨的政治家在政治立場上不一樣,所以黨的主流派試圖要阻止他。但是,川普在初選中勝出並在黨內強化其影響力的結果,有人就認為當今的共和黨已經成為「川普黨」了。

在美國,黨內存在多種觀點被認為是正常的。不僅在總統選舉,連邦議會議員選舉也是如此。根據各選區初選的結果,勝出者就成為該選區的政黨候選人,如此一來,適合各選區特性的候選人就會被選出。

與《基於黨綱而由黨部提名候選人的國家》不同,美國的兩大政黨更像是《在初選中勝出者的雜聚會合》一般。此外,美國的政黨也具有利益團體之集合體的特性。

與採取比例代表制的國家不同,在採用小選區制(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個人的單一選區制)的美國,像重視環保等議題的綠黨,是很難贏得議席的。因此,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與關心議題的實現,這些人就更傾向於去建立利益團體,向政治家和法院施壓,而不是去形立政黨。美國兩大政黨的特點,是可以從《它們與那些利益團體建立合作關係呢?》來加以說明的。
二、共和黨是什麼?
那麼,共和黨究竟是怎樣的政黨呢? 就美國的兩大政黨來說,民主黨被認為代表自由派(liberal,作者註:相當於歐洲的社會民主黨),而共和黨則是保守派。但是,在美國,要用特定的思想或意識形態來說明政黨的立場並不容易。儘管保守派的基本立場可以說是基於《過去存在著某些良好的事物》的看法,而尋求對過去的尊重,但1776年的獨立宣言、1788年生效的美國憲法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等的傳統的建國理念,也是自由派人士所努力捍衛的價值觀。

為了理解共和黨的性格,有必要回顧歷史。共和黨成立於1850年代,當時他們反對奴隸州的擴張。第一位是共和黨而當選為總統的是在1860年的選舉中勝出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他解放奴隸的行動是眾所周知的。

林肯是第一位是共和黨籍總統/維基
林肯是第一位是共和黨籍總統/維基

林肯是第一位是共和黨籍總統/維基

當時的美國本來是民主黨和輝克黨(Whig)的兩黨制,而共和黨是介入到這兩大政黨之間而崛起的。在1854年的時候,輝克黨的多數派和反對奴隸制度擴大派就結合而採用Republicans 為黨名。南北戰爭之後,共和黨在北部立於優勢,但在南部,有許多種族意識較強的人,因此民主黨就居於主導的地位。共和黨一直執政至1912年以前。基本上,這兩大政黨的勢力是形成今日美國政治的基本框架。1932年的總統選舉對於兩黨的主張帶來了變化。由於1929年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政府被認為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來擺脫困境,於是民主黨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被選為總統,並推行了新政政策(New Deal)。他們主張採取進步的政策,並自稱自己為liberal,而這與傳統美國政治中過度強調市場和自負責任的想法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認為奠定繁榮基礎的民主黨就長期居於優越的地位。贊同民主黨政府所推動的新政之社會立法和公民權運動的人,還有關注種族、族裔、女性、同性戀者等的認同之議題的人,乃至展現出保護環境等新價值觀的人士等,他們就加入了民主黨的聯盟以便成為"贏家"。

但在美國,自稱為保守派的人,則擔憂自由派的主張有時會過於極端,而試圖遏止這種趨勢。不過,他們並不是要將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加以正當化的反動分子。在共和黨之下加以結集的人就是這些人。
三、求同存異而團結的保守派=共和黨

為了挽回保守派的劣勢,共和黨的支持者們就放下小分歧,而達成了團結。例如,保守派的評論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避免了保守黨內部的意識形態論爭,而發表了強調《民主黨和自由派是如何錯誤》的論文。此外,代表性的智庫,例如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和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表了以保守政策為主的指導文件(policy paper),並支援各種的政治活動。

從1970年代開始,南部就逐漸成為共和黨強而有力的支持基盤。儘管南部傳統上不是支持林肯的共和黨,而是支持民主黨,但隨著民主黨主流強調少數群體的立場日益加強,其政策立場就變得不再是符合南部。

導致南部成為共和黨的契機是1964年的總統選舉,當時共和黨候選人巴里·高華德(Barry Morris Goldwater),他為了與《被認為有望再次當選的民主黨候選人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做出明顯的區別而主張小政府立場,並公開反對民權法案。

高華德種下的種子就在1968年的總統選舉時,由共和黨候選人李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養育長大,他為了使南部保守的白人去支持共和黨,就挑起他們對種族問題的意識,以及挑起對稅收和社會福利的不滿。

而在1980年的總統選舉中,羅納德·雷根成功地整合了這一些立場。在雷根總統之下,經濟保守派強調小政府的立場、社會保守派強調基督教倫理、軍事保守派堅定反對蘇聯立場,這些主張就將南部轉變成共和黨的支持基盤。

雷根將南部轉變成共和黨的支持基盤/維基
雷根將南部轉變成共和黨的支持基盤/維基

雷根將南部轉變成共和黨的支持基盤/維基

四、保守勢力的困境
確立了今日共和黨選舉策略之基礎的人士,是曾擔任共和黨多數黨領袖的紐特·金瑞契( Newton Leroy "Newt" Gingrich)。在他的領導下,就提出《以實現小政府為核心的選舉綱領》("與美國的契約"),而共和黨在1994年的期中選舉當中,就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隨著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共和黨的喬治·W·布希(小布希)獲得勝利,甚至有人指出共和黨已經建立起永久性的多數派體制。特別是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社會保守派成功地吸引了被稱為《福音派》的保守派新教選民,凸顯了共和黨在選舉中的強大。

但是,當共和黨控制聯邦議會的上下兩院與總統的職位之後,黨內的路線對立就開始表面化。為了對抗民主黨的政策,達成去異存同的團結,但在掌權之後,關於政策實現的爭論就逐漸浮現。
軍事保守派主張要擴充軍事力量,但經濟保守派對於因此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就感到厭惡。此外,當社會保守派嘗試強化道德規範時,強調反對聯邦政府擴大角色的經濟保守派就反對。

保守派內部的分歧導致了對喬治·W·布希、約翰·麥肯( John Sidney McCain III)等黨的總統候選人的批評。原本以社會保守派為支持基礎的布希,在福利擴充方面採取「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而麥肯也反對大幅削減福利預算。經濟保守派認為這樣的立場是難以接受,並將布希和麥肯稱為「只有名字的共和黨(RINO)」並對之進行批判。這些人後來就成為了後來的茶黨派(Tea Party)。
五、轉向川普派

大大改變共和黨的人物是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參選並當選的川普。川普一邊提出減稅,一邊主張要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例如在美墨邊境建立牆壁,並主張擴大社會支出。

川普人氣高漲/X畫面
川普人氣高漲/X畫面

川普人氣高漲/X畫面

此外,他為了獲得社會保守派的支持,就提名了福音派的彭斯作為副總統候選人,並宣稱他一旦當選,將任命對人工墮胎做出違憲判決的法官到聯邦法院,但是,他本身卻帶有性醜聞。川普拒絕《採取將美國定位為世界霸權國家的立場》川普的立場與傳統共和黨的立場是不相容的,但他成功地吸引了將《過去從事製造業的白人工人階層》轉變成為支持者。隨著來自中南美和亞洲的移民增加,預計在2040年代的某個階段,白人人口將跌破人口的一半,對於當前社會經濟地位下降因而對現狀不滿的白人工人階層,就成為了川普堅定的支持基礎。因此,川普實質上是奪取了對共和黨的主控權。

當考慮到這樣的過程時,希望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人們就需要主張減稅,並在人工墮胎等爭議的議題上,採取保守立場,且要確保獲得白人工人階層的支持。在外交政策上面,這在總統選舉中,通常被認為對選民的投票行為影響不大,但是為了保護白人工人階層的生活,人們會期待從《與中國對決而守住國內製造業的觀點》來實施貿易政策的。
六、第一場辯論的關注點

這次的辯論中,值得關注的幾點,陳述如下:
川普雖然缺席了辯論,但證明了他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為了成為共和黨的候選人,需要批判川普,但所有候選人都面臨一個困境:如果讓川普背後的支持者叛離,那麼他們在大選中將無法勝出。

目前,川普面臨四項起訴,但將這些起訴視為司法武器的想法,已在共和黨的支持者中成為主流的觀點。但是,對於在美國國會襲擊事件當中被當做標靶的彭斯、克里斯蒂和哈欽森三位,他們對於川普明確表達批判立場。川普為了避免使辯論受到關注,他就在與辯論會舉行的同時,安排了由福克斯新聞的塔克·卡爾森(Tucker Swanson McNear Carlson)進行線上(on line)的訪談。

彭斯、克里斯蒂和海莉可以說都展現了穩定的態度。彭斯曾是印第安納州州長,擔任川普政府的副總統,是福音派,對於人工墮胎等議題的態度獲得社會保守派的強烈支持。

克里斯蒂曾是紐澤西州州長,他曾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擔任後援會團長的角色來支持川普,但在處理新冠疫情和2020年的總統選舉結果上面,他與川普斷絕關係。在他擔任州長時,紐澤西州發了生颶風,他與歐巴馬總統合作來因應颶風,展現了其靈活有彈性的態度。

彭斯、克里斯蒂已經是知名度較高而且是經驗豐富的人物,他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該批判的都已經被批判殆盡。只要他們能夠持續保持一定支持的話,他們可能是在其他候選人失敗的時候,能夠戰鬥到最後的競爭者,這是人們所可想像的未來的發展。

海莉的特徵是:對拜登政府、中國和印度加以批判的態度比對其他候選人的批判更加強烈。海莉曾是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她曾擔任聯合國大使。她目前是唯一有影響力的女性候選人、非白人候選人,因此,如果川普以外的人成為候選人的話,她可能會被考慮擔當副總統候選人。

史考特是目前共和黨唯一的黑人聯邦參議員。他雖然採取了保守的行動,但在警察改革等方面,基於對種族的考慮,是採取了跨黨派的行動。考慮到他的這些特點,他也被認為是一位合適的副總統候選人。他也沒有把對抗其他候選人的態勢放在首位,這一點也是他在考慮的範疇之內。
七、苦戰的德桑提斯

在這次辯論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拉馬斯瓦米。他不僅是生物科技和醫療領域的投資者,他還批判左派所展開的「Woke」(覺醒)文化和認同政治,因此成為是突然受到關注的人物。與海莉形成對比,他更顯著地嘗試對其他候選人展開批判等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他的年齡僅有38歲,因此他強調了世代交替,並突顯自己是聯邦政壇的局外人。儘管如此,他在辯論中受到了克里斯蒂的批評,稱其聲音聽起來像「ChatGPT」在說話一般。他也被彭斯加以打擊,彭斯表示現在不是執行OJT(在職培訓)的時候,沒有經驗的生手(rookie)是無法勝任的。此外,他還被海莉指責對外交政策的輕率。不過,他的支持者給予了他非常大的支持。

排在川普之後得到第二位的支持者,德桑提斯可以說沒有什麼錯誤而把被交辦的事情很有效率加以處理得相當順利的人。然而,這也意味著他沒受到預期的太多關注。雖然一開始人們預料他將會受到攻擊,但由於拉馬斯瓦米為了取得喝采的卓越表現,使得德桑提斯很意外地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德桑提斯起初是從茶黨派分支出來的自由議員聯盟(Freedom Caucus)中的最右派的聯邦眾議員,但受到川普的青睞,當選為佛羅里達州州長。他在2022年的連任競選當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引起注意,但在川普的支持率停滯不前的情況之下,他的支持率就迅速下降。

由於他沒有像彭斯和克里斯蒂那樣的成就,所以要恢復下降的支持率應是非常困難。他推動文化戰爭,對墮胎採取嚴格的態度,限制性別少數群體(LGBTQ)的權利,並與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公司處於對立。但是,他是否會在未來繼續採用這種方法,則不是很清楚。
下一場辯論定於九月舉行。可能會出現新的候選人,而使情況改變,因此有必要關注各候選人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