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南大與成大「台南學」的研討教學,是地方學創舉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讀後記(上)


前言:
台南大學於2022、2023年舉行「台南學」先驅盧嘉興學術研究會,承文學院長邱敏捷教授惠寄《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筆者從事高雄與月世界地方學的探考多年,特寫此讀後記。
一、「台灣學」成顯學,也興起縣市地方學

1987年戒嚴解除,台灣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後,以前很少學者研究的台灣文史研究漸多,很快就成為顯學,稱為「台灣學」。

尤其國中《認識台灣》教育課程實施後,很多大中小學教師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開始熱心當地文史的研究與田野調查,很多大學皆設有台灣文化或文學系所。興起研究在地縣市之「○○學」的地方學,如「台南學」「高雄學」「屏東學」和鄉鎮學。
二、台南大學2022.2023舉行「台南學」盧嘉興學術研討會

府城前身台南師範,歷史悠久的台南大學文學院,為建構在地「台南學」,於2017年成立「台南學研究中心」,來推動台南歷史、宗教、民俗、藝文之地方學的學術研究。

〈台南學重要先驅-盧嘉興學術研討會〉海報。呂自揚提供

文學院長邱敏捷於2022、2023年,以台南文史著作豐富的先賢盧嘉興為核心,舉行「台南學的重要先驅--盧嘉興」與「台南學與盧嘉興」的二次「台南學」學術研討會。
這二次研討會,專題演講各一次,發表不同專業論文各六篇,並有綜合座談討論,研討領域多元而豐富。

參加學者有杜正勝院士,黃宗顯校長,江燦騰、楊儒實、林朝成、戴文鋒、邱敏捷、鄭邦鎮、謝仕淵、張復明、陳玉峯、張隆志等十多位學者,盧嘉興家屬也參加。

研討的內容,包括佛教、鹽業、媽祖,文史調查社群,民間信仰,人物傳記,民間文學、詩錄、墓碑考證、南山公墓、福德祠風水傳說等。

研討會後,皆將發表論文與座談記錄,刊登在南大《人文研究學報》,可說是當代縣市地方學的學術創舉。

今年5月30日,南大已舉行第三次「台南學」的「台南與海洋」學術研討會,參加學者有杜正勝院士、邱敏捷、戴寶村、張靜宜、曾國棟、黃宗義教授。

三、南大重視在地民間學者盧嘉興的學術成就

盧嘉興是日治時代和戰後戒嚴時期,就熱心研究調查台南文史的民間學者,研究調查領域廣大,著《臺灣研究彙集》多達24輯。

盧嘉興只是民間學者,學歷不高,在那個年代研究台南文史,領域廣大,詳細文獻探討外,也受日本學者影響,從事田野實地調查,畫地圖,採用新學術研究方法,包括江燦騰所說的「荒山尋墓碑 廳堂覓神主」,是最典型「台南學」和「台灣學」研究的先驅。

台南大學人文學院邱敏捷院長,以盧嘉興的著作舉辦學術研討會,這種尊重民間學者研究成果的胸襟和眼光,非常令人敬佩。
四、南大「台南學」研討會出版佛教史專書是創舉

為紀念荷蘭來台建城四百週年,邱敏捷、江燦騰特把二人研討會中發表的〈盧嘉興的臺灣佛教研究〉和〈盧嘉興研究與《開元寺徵詩錄》的歷史新解〉,與〈盧嘉興先生的學術研究導論〉三篇論述,加入二人及王見川教授會外關於台南佛教史研究的論文七篇,合集出版為《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共十章。

書前有杜正勝院士、南大陳惠萍校長、張崑將教授、丁仁傑研究員的推薦與評論。

盧嘉興紀念館(杜正勝題)呂自揚攝影。

江燦騰、邱敏捷、王見川三人都是著名佛教學者,合著副書名叫〈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是「台南學」中第一本以台南佛教史為專題的學術論著。由目錄可知,書中對台南佛教的討論,包括盧嘉興的研究、開元寺徵詩錄、禪學、齋教、林秋梧、天台宗,在家教團等,共450業,內容豐富而多元深入。

杜正勝院士序文說此書:「不但是多元學術會議成果新創舉之一例,也開啟『台南學』建構的一種模式。」是各縣市地方學中高水準著作,也是研究台灣佛教史的難得參考著作。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目錄。呂自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