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共生團結 「信賴之國」丹麥是台灣的鏡子

為什麼丹麥在全世界,是對於國家制度和對於彼此信賴度最高的國家呢?
台灣的經濟正在不錯的發展之中,但是貧富懸殊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年輕人現在所賺薪水的一半左右常常要繳給房租。這個問題的解決正等著賴政府的努力當中。
國內的發展較受英美的影響。但似乎無法令年輕人滿意。因此筆者想介紹丹麥的發展,供國人參考。
一、丹麥是信賴之國

丹麥是個「信賴之國」。如同在其官方網站上如此描述一般,其市民之間的信賴是非常深厚的。

根據英國《衛報(guardians)》所刊載的數據顯示,接近74%的市民回答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可以信賴的」。
這種高水準的社會信賴反映在市民的日常行為當中。例如,在咖啡店的外面放置著在嬰兒車中睡覺的嬰兒而自己在店內用餐,這並不罕見。或是有一些回收商店,即使在關店之間,也允許顧客透過專用的應用程式進入店內,由客人自行申報並支付購物的款項。

在街上自行車被偷自行車的情況似乎很少,同樣地,擔心腳踏車被偷的焦慮也很少。政治學者格特·廷加德·斯文森(Gerd Tinggaard Svendsen)認為:「信賴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資產,這對丹麥的財富貢獻了25%」。
二、沒有極端貧困的人,也沒有極端富裕的人

進步派綠黨黨魁法蘭西絲卡·羅森基爾德向《衛報》表示:「福利國家是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之上」。在丹麥,大學和社會福利服務是「全部免費」的,其主要財源來自國民向國家和地方政府所支付的稅金。也就是說,國民懷著團結共生的心而納稅,所有的國民享有接受社會福利服務的權利。

這種結構正是實現了《公共福利給付的獲取不依賴個人的收入或財產》,亦即實現了「共生·團結的社會制度」。

「人們應該儘可能平等的想法,我認為這是在很大的程度支撐著這個信賴」。羅森基爾德指出:「非常貧困或非常富裕的人並不多。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夠維持這種的連結」。
相比之下,貧富差距較大的英國和美國所採用的模式是:僅向最貧困的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給付款,並向<需要最小限度的社會福利服務之所有人>提供社會福利。其結果是,許多富裕的人選擇以自費去獲取更好的服務。

不過,使社會的連結和信賴能鞏固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階級的同質性嗎?
三、人口約500萬的「均一人們」之國

首先,丹麥是一個人口約500萬的小國家。而且,「直到最近,丹麥人都是非常同質的」。丹麥的線上媒體《Zetland》的主編兼共同創辦人莉·科斯加德也向《衛報》表示,丹麥人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在基督教文化中成長,在同樣的學校接受教育,過著類似生活的白人,講丹麥語」。

不過,近年來移民增加,丹麥面臨了新的挑戰。

在2010年開始的「貧民區名單(ghetto list)」政策,引發了關於種族歧視和包容性(inclusivity)的討論。

將低工資勞工或低學歷者,且居民過半數為非西歐背景移民的地區稱為「貧民區」,而且連續五年被認定為貧民區的住宅區,被視為是嚴重貧民區(hard ghetto),政府將該地區的公寓進行拆遷、重建及再生。其目的是消除地區的貧困,減少犯罪和無家可歸等社會弱勢群體增加的可能性。不過,《衛報》指出「從某個角度看,這是非常種族歧視的」。科斯加德表示,丹麥近年來,被迫改變觀念,即使不是白人,母語不是丹麥語,也可以成為這個社區的一員,並度過了嚴峻的時期。其成效「或多或少已經顯現」。

實際上,根據《衛報》的報導,丹麥在疫情期間,有關新冠肺炎的因應,國家走上政治兩極化的程度很低,幾乎沒有反疫苗主義者,錯誤信息也沒有廣泛傳播。丹麥「保持了高水平的共同體精神」,並且在2020年,丹麥是平均壽命有所增加的世界少數的國家之一。
四、小結
國內受英美影響較深,不過從人口與面積來看,則較接近丹麥。在考慮社會福利政策時,丹麥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