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如何邁向富裕之國─丹麥傲人的成功故事

最近,丹麥已悄悄地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很多國家因為人口減少而引發各種討論,但人口僅約600萬的小國丹麥,並沒有盲目追求“成長”,卻以人均GDP而排名世界第九(日本僅排名第34,台灣依照Global Finance2023之數據是第14名),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或許是丹麥引人注目的原因。

丹麥的工作時間約為每週37小時,夏季休假連續三週,普通人也能住在約5LDK(有五間寢室的房子)這樣寬敞的房子裡,需要輕度護理的老人院即使是市營的,也提供約70平方公尺的1LDK單人房間。

圖/擷自丹麥政府網站

但是,這個世界並沒有這麼多的好事會經常從天上滾下來。丹麥有著很高的安全保障的意識,維持徵兵制度。在200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它是北約成員而派遣軍隊至阿富汗,並有許多的士兵陣亡。

並不是說《丹麥完全不忙忙碌碌去追求成長》,這個國家擁有幾家全球性的企業,吸引了歐盟各國的資金,而促進了其經濟發展。世界第一的海運公司馬士基(MAERSK)、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維斯塔斯(Vestas)、製藥和酶素製造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和諾維信(Novozymes)、飲料公司嘉士伯( Carlsberg)、兒童玩具公司樂高(Lego),這些企業也都是頗具知名度的。

令人驚訝的是,丹麥的公司稅(相當於國內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僅為22%,相對較低。在許多國家,通常會有“向企業多徵稅以充實社會福利”的聲音,但在丹麥並非如此。高水準的社會保障是由高達25%的附加價值稅(應是相當於國內的加值型營業稅)以及相當於個人收入一半的個人所得稅(包括地方稅和醫療稅)來支撐的。
一、台灣的人口約丹麥的4倍上下,日本的人口是丹麥的20倍

也就是說,企業支付相當高的工資(每個人平均月收入於稅前約是16萬7200元新臺幣),但公司稅較低,企業幾乎不負擔年金等的社會安全費用。國民則把那相對較高的工資的一半作為稅金加以繳納,用於支付社會福利。丹麥政府的收入中,53%來自個人所得稅,20%來自附加價值稅。公營的老人院價格低廉,但有存款的人,其費用則會較高。而且,從1970年代起,丹麥就已建立個人番號制度,確保收入能被精確掌握,因此繳稅是無法逃避的。

失業保險在台灣是可以領六個月,而丹麥最長可以支付三年,而為了轉換職業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訓也十分完善。因此,企業可以安心地進行裁員,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外國企業也樂於在丹麥投資。這個國家的員工素質高,工作意願也極強。
二、所謂「世界中的丹麥」之意識

上述這一切都是在「歐盟中的丹麥」和「世界中的丹麥」的意識之下進行的。丹麥利用全球的市場、資金、技術和勞動力。丹麥從海外市場敲打出超過30%的GDP。丹麥的電視台從很早以前起,就有許多瑞典語、英語、德語等的頻道。丹麥人不會為了購房而存錢,而是利用房貸迅速購房,並將金錢使用於消費上面,而這些房貸資金也來自德國等國家的銀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則透過來自土耳其等國的移民來解決,其移民人口已達總人口的約8%。

由此可見,雖然人口少,但是丹麥仍能成為生活富裕的國家。對於台灣來說,這似乎不易,而對於擁有丹麥20倍人口的日本來說,也不是簡單的事,但看看股票市場上的企業數量,這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三、小結

雙語教育和國際意識,台灣正在培養之中。如果要成為生活富裕的國家,丹麥的制度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去了解丹麥,或許可以找出一些我們所預想不到的制度。此外,依靠機器人和AI,台灣是可以更加富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