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樸素畫家之二:洪通——鄉野傳奇中的神幻世界

洪通」——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鄉野人物。
1970年代正值台灣的多事之秋,台灣退出聯合國,而美日也相繼離棄,正當台灣成為亞細亞的國際孤兒之時,台灣開始努力尋找自我,因此在藝文界興起一股鄉土文學論戰的風潮,在民間,媒體則發現一名可以代表台灣本土的素人畫家,並加以大幅報導,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此人正是洪通。

洪通,鄉人稱他「朱豆伯」,1920年出生於台南縣南鯤鯓,南鯤鯓是一個貧瘠的鹽地小漁村,當地的居民生活相當困苦。自小洪通父母即雙亡,由祖母拉拔長大,不曾受過教育的他,從小就放牛、打雜工、在廟裡當「童乩」等等維生;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洪通養成了孤僻、堅強與固執的個性。

「代天府」五府千歲誕辰的出巡是南鯤鯓一年一度的大事,從全台各地趕來的信徒有如潮水般蜂擁而至。從小生活在「代天府」生活圈中的他,和其他人一樣,信仰與生活都在代天府的影響下,早年做過童乩的他,生活與思維更是受到信仰的影響。1969年,洪通五十歲的時候突然告訴他的太太,他想要專心畫畫不想工作了。他不工作而專心畫畫的事,很快就在鄉民間流傳開來。很多人不解或是嘲諷,也沒人看得懂他的畫,甚至有人稱他為瘋子,但個性固執的他不顧街坊鄰居的嘲笑與鄙視,如癡如醉的在自己的「蝸居」作畫,即使他的畫沒人欣賞也沒有藝廊要展出。洪通這時除了作畫,也經常到台南參觀畫展並向一些畫家請教,也陸陸續續在曾培堯的畫室作畫一年半。


文字畫之十,彩繪、紅紙,53*37.3cm。圖/蘇振明提供
1972年,代天府五府千歲誕辰舉辦攝影比賽,洪通懸掛在廟庭樹下的十幾幅畫軸,透過這個機緣被Echo雜誌的主編黃永松拍攝報導,這自非正式的展出使他一夕成名,此後中國時報、雄獅美術月刊等國內各大媒體跟進大幅報導。成名後的洪通,即使三餐不繼也不肯賣畫,仍要蟄居在代天府魚塭旁的陋室裡,閉戶不出,終日作畫。直到1987年他辭世,留下了無數的作品,也留下了謎樣的人生;洪通因貧病而辭世,身邊沒有親人,身上除了一件破被和他晚年維生的空蜜豆奶盒。

「我畫畫是為著爽快」洪通如是說,為了他的興趣,無論再貧、再困苦、鄉人如何嘲笑,他也絕不放棄。「我合(音kah)意畫什物就畫什物,今日我欲造一隻船,我就畫一隻船。」這就是洪通的風格與執著。「畫是我的囝兒,我若會忍心合伊賣掉。」縱使貧困度日,有人要收購他的畫,固執的他依然拒絕。洪通借住在別人的破房子裡,有人要為他建造新房子,他說:「蹛好蹛歹攏未要緊,只要會使遮風避雨就好。」這充分顯示他率真的一面。固執的洪通有「三不」:一是「不賣畫」,他說賣了就沒了,再畫無法重現原貌;二是「不畫耳」,常人有耳可以聽汽車、飛機、人間是非叫罵聲,乾脆不畫耳,除非帶著漂亮的耳環,所以我們在洪通的畫中可以發現有很多畫中人物沒有耳朵;第三是:「不住他人設計之屋」,不願住政府提供的房子,自畫一幅「金鑾寶殿」,期許自己能蓋出自己的畫室。


文字畫之二十一,彩繪,76.7*181cm。圖/蘇振明提供
洪通早年的童乩經驗、鄉土民俗信仰與生活經驗,深刻影響著洪通的繪畫精神體質,心理學者余德慧表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體質,是做為童乩的要件之一。」洪通繪畫中的人物、動物、花草樹木與符號等等受其過去的生活背景經驗影甚深。洪通的創作意識來自於早年牽牛、抓魚、打雜工、做童乩等等的生活經驗,童乩的經驗使他作畫時有一種宗教式的催眠,半眠半醒的意識狀態下,繪畫的表現是充滿了熱鬧、神幻、宗教信仰的意象。洪通用色五彩繽紛,類似廟宇、布袋戲、歌仔戲等等用的效果,色彩相當的熱鬧,另外洪通更使用特別的材料作畫,如紅豆、樹子等等。

洪通的作品充滿了神幻與奧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人類心靈世界。洪通早期畫作的整體結構與道教畫甚似,道教畫分多層,幾層「天」幾層「地」,整張繪滿符籙花樣,洪通畫的分層結構,代表了他自我意識世界的秩序和事物各自的本位。洪通的藝術不似精神病人那樣恐懼封閉,也不像其他素人藝術的樸拙社會圖象,他畫的是人、萬物與天地的關係,自我編織的社會群體關係。洪通的畫作常是密密麻麻,像是構成生命的細胞雛型,有著無限的拓展力,像是爬藤植物般的拓展。也因為不識字,所以他的自創圖象字與文字畫,充滿自我意識解釋的圖象字,似神秘卻又充滿拙趣。


有中國山水的文字畫,彩繪53*37.3cm。圖/蘇振明提供
1970年代,台灣掀起了洪通熱,1976年在南海路美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洪通作品展」更造成了附近幾乎萬人空巷的景象,大排長龍爭看洪通作品,情景有如台灣人迎媽祖的盛況。1970年代台灣成了國際孤兒,在台灣找尋自我存在之時,本土文學界出現了黃春明,雕塑界有了朱銘,而洪通適時被藝術媒體發掘,更使他成了台灣本土的代表。

洪通是台灣的一個傳奇人物,也是台灣七○年代鄉土美術運動最被推崇的創作者。其作品融合個人生命經驗與在地民俗文化意象符號,呈現出風格獨創、內容神秘的視覺圖像魅力。洪通的繪畫更是觸發了素人畫家的風潮,引發後續許多台灣的樸素藝術創作者紛紛被發掘。洪通的創作風潮及其作品意義,至今仍然持續被探討中。


有英文的文字畫,53*37.3cm。圖/蘇振明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