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獨立與未來 裴洛西:要由台灣來決定

她(美國)是所有自由和獨立國家的祝福者。(She is the well-wisher to th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of all.)──1821年7月4日,美國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於眾議院的慶祝美國獨立日演講

7月19日,傳出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可能在八月訪台的消息。20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軍方認為,現在這(裴洛西訪台)不是個好主意。

21日,裴洛西反駁了訪台會被中國解釋為挑釁的說法,並說:「對我們來說,展現對台灣的支持很重要。我們從沒說支持台灣獨立,這要由台灣來決定。」White House clash with Pelosi over Taiwan spills into the open - POLITICO

美國模稜兩可戰略 嚇阻中國武力犯台 也威懾激進的台獨團體

裴洛西的「這(台灣獨立)要由台灣來決定」,與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美國的模稜兩可、戰略模糊,嚇阻了中國武力犯台,同時也威懾了台灣島上的激進台獨團體,這讓台灣和烏克蘭的情況不同──烏克蘭是獨立國家,台灣不是,所以,台灣若遭到中國入侵,會比烏克蘭更孤立無援」,可說是為台灣的地位作了完整的解釋(台灣不是獨立國家)與解答(台灣獨立是要由台灣來決定)。

更清楚地來說,根據我們所知道的國共內戰歷史,以及國際法理,以中華民國為正式名稱、於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運作的台灣,讓我們不只不是一個在法理上實質獨立的國家,還給了中國入侵的理由。

而這種危險,對於沒被黨國編造的歷史給洗腦過、清楚中國與台灣關係的外國人(尤其美國人)而言,可是完全清楚的,但,為什麼他們從未公開於國際上明白指出呢?

1812年美英戰爭後 白宮更審慎考量國家安全與利益

也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限制了美國在台灣主權問題上的清楚表達空間,然而,美國本身的外交原則也是重要的因素。

1972年2月美國總統訪問中國,雙方正式建交並簽署影響台灣前途甚鉅的「八一七公報」。圖/取自維基百科
1972年2月美國總統訪問中國,雙方正式建交並簽署影響台灣前途甚鉅的「八一七公報」。圖/取自維基百科

中立與孤立,基本上是美國的外交政策原則,早在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告別演說就已確立──不結盟、不涉入歐洲事務、保持中立。

不過,在美國成為美洲第一個獨立、獲得承認的國家後(1783年),西班牙於美洲的殖民地就趁著法國入侵西班牙時(拿破崙戰爭之半島戰爭,1808~1814),紛紛開始尋求獨立建國。自然地,美國被寄予承認這些宣布獨立的國家和給予軍事協助的期待, 而在初期,基於同情,以及美國自身的經歷,一般民眾與一些政治人物非常熱烈支持拉美的獨立運動。

但是,在發生了「1812年戰爭」( 1812~1815,又稱美英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後,美國政府更審慎考量國家的安全與利益,對於拉美的獨立運動就傾向中立。然而,對於「中立」的定義,有兩種完全迥異的見解;主張應該承認拉美新興國家的人,認為不承認就是不中立,因為承認就是認可西班牙曾在拉美的權利;而表示不該承認者則認為,如果政府承認任何一個叛亂國家,就是放棄中立。

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 美國外交政策持續辯論轉換

當時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 (Henry Clay)就是屬於同情派,領導國會要求美國政府承認拉美新興國,然,他的好友,即當時的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則認為,拉美新興國家欠缺最基本的要素──良善而自由的政府,既專制又混亂,不認為那些國家的領導者能建立穩定的國家,所以不該承認,但表示,「任何已經或即將展現自由和獨立標準的地方,就會有她(美國)的愛、她的祝福和她的祈禱。」July 4, 1821: Speech to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 Foreign Policy | Miller Center

這兩種對立的中立原則──理想主義(Idealism)VS.現實主義(Realism),從此持續地在美國外交政策上辯論和轉換。如,從「門羅主義」(1823)、「羅斯福推論」(巨棒外交)(1902~1903),轉變成「威爾遜理想主義」(1913~1921),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反戰情緒和經濟大蕭條,於是,中立、孤立主義又將美國帶回現實主義的外交思維。

因此,國際局勢、國家安全和利益,以及國內的經濟情況、社會氛圍等因素,都影響著孤立主義的消或起,是更現實還是偏理想,或者走在理想與現實主義之間。

美國左派進步主義新興 解構傳統外交思惟

然而,現在左右美國政治的左派進步主義者,他們深受馬克思主義與其相關理論(如:批判性種族理論)所影響,積極推動社會改革,而對於外交,有著極度迷惑人的論述,委實令人擔心。

比如:對於烏克蘭遭受俄羅斯的入侵蹂躪,一個推動進步公共政策的進步主義團體「不戰而勝」(Win Without War),他們譴責普丁和俄羅斯軍人犯下戰爭罪,要拜登政府必須展現領導力,把正義還給烏克蘭人民。

同時,他們主張,國會要警告政府,不要批准出售MQ-1C灰鷹無人機給烏克蘭,因為這可能會引發誰要對於俄羅斯軍隊被襲擊負責的危險。如果,警告不被接受,國會就要運用其權力來阻止銷售。因此,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尋求對話與談判來結束戰爭。Ukraine Updates | Win Without War

或者,一個進步主義團體「正義是全球性的」(Justice Is Global),對於中國威脅和種族主義這個議題,他們認為,將新冠肺炎疫情的責任歸咎於中國、視中國為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之威脅、指責中國欺騙美國等等,造成美國社會出現反亞裔種族歧視。

左派進步主義者在美國社會奠定有利要素 台灣未來令人擔心

而「中國威脅論」是因為中國崛起,美國領導世界的地位受到威脅,是一種白人特權(白人至上主義)和父權受到挑戰的焦慮和回擊。而且,反共就像反恐,都是善惡二元對立論,造成不可避免的衝突。因此,要推動消除指責亞裔的偏見語言和反對拒絕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的政策。US-China Narrative Strategy — Justice Is Global

身為台灣人,看見這樣的外交政策思維,應該很難不擔心台灣的未來,因為,可以想像,「和平統一」是這種不戰而勝的正義追求者會認同的選項。更嚴重的是,左派進步主義者的意識形態並不在美國傳統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範疇裡,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思想重構,來達到解構美國的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制度,以建構出他們的烏托邦。

而這些左派進步主義者已在美國社會奠定了前所未有之有利成功的要素:他們有20、30歲的年輕追隨者、他們集聚於都會區和大學城(電子科技、金融、醫療保健、高等教育機構、政府),以及他們是所謂的新工人階級(擁有高學歷的中產階級)。

台灣獨立未竟之業 我們還能等到下一位裴洛西嗎?

雖然,裴洛西是左派進步主義的支持者,但她是不同於年輕世代的進步主義者,她曾帶著花到天安門廣場舉布條表達對六四受害者的支持,這反共的靈魂至今仍在,所以她會說:「對我們來說,展現對台灣的支持很重要。」不過,她送給台灣更貴重的禮物是──二戰後,第一位美國重要在職政治人物公開給予台灣地位真相的解答:「這(台灣獨立)要由台灣來決定。」

2021年初斐洛西順利連任眾議院議長,蔡總統隨即發文祝賀,並期許台美關係進一步深化。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2021年初斐洛西順利連任眾議院議長,蔡總統隨即發文祝賀,並期許台美關係進一步深化。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台灣人哪,我們真的還沒有真正的法理獨立,台灣獨立仍是未竟之業,而現在,是重要的時分,若錯過了,我們還能等到下一位裴洛西嗎?

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制憲正名建國,大聲告訴世界,我們要讓美麗的台灣,永遠自由而獨立!

天佑台灣!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更多相關新聞
CNN專訪 台積電劉德音:中國若入侵台灣 世界秩序將崩壞
波洛西訪台 陸學者:若踩紅線將啟動《反分裂國家法》
拜登不挺裴洛西訪台 龐佩奧轟:別學好萊塢「向共產黨低頭」
來台成謎...蘇貞昌:尊重訪賓的規畫
裴洛西行程曝光 4日訪南韓會面國會議長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