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語」書寫是擺脫華文宰制的正確之路

去年12月初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針對108課綱刪除顧炎武的「廉恥」等文言文教材,痛批是「無恥缺德課綱」;今年台灣大選之後,2月2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專訪區桂芝,刊出一篇報導內容稱:「一位台灣中學語文教師屢屢發出沉痛而憤慨的呼告,與教育界人士聲討痛批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教育政策,引發兩岸社會強烈共鳴」?

李勤岸教授書房一隅

國民黨黨國極權主義將台灣人禁錮在大中國語言文化的醬缸之中,想不到台灣民主化之後,這個工作由中國共產黨繼之,認為區桂芝足以擔任大外宣的樣板人物統戰台灣,所以新華社給予2400字高規格待遇的專訪;「無恥缺德課綱」成為區桂芝對中共的投名狀;這種教師在台灣不知道有多少?
這種現象正是「台語」消失的核心本質問題。換言之,若是沒有流亡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以北京話灌輸中國文化洗腦台灣人,導致台灣本土語言嚴重流失,或許就不需要今天大力挽救本土語言。畢竟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載具,即使日治時代本土語言依然暢通無阻,沒有所謂「課綱是無耻課綱」的問題。
日前筆者拜訪為台灣催生「國字」的李勤岸教授,他二十多年來投入母語運動,可謂歷盡滄桑,雖然辛苦但從不放棄。他表示國民黨殖民台灣消滅本土語言不遺餘力,我們說「台語」,教育部趕緊滅火說是「閩南語」,所以「台語連續劇」成為「閩南語連續劇」才能上電視演出;目前官方教育文化網站稱台語為閩南語依然多數。

與李勤岸教授談笑風生

「閩南語」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種地方性語言,國民黨藉此連結台灣人是從閩南移民過來的後裔,消除台灣人的主體意識莫此為甚。其次,根據《說文解字》解釋,「閩南」是蛇種、野蠻民族的意思,充滿輕蔑、歧視的意味。
2005年1月19日,南韓首都漢城市市長李明博高調舉行記者會,正式宣佈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事實上,從七○年代,南韓故總統「朴正熙」全面改用拼音文字,而禁用漢字之後,南韓目的性就非常明顯是針對中國華文宰制的反抗;這與越南共黨把南越首都「西貢」改成「胡志明市」,一樣都是對大中國主義語言文化霸凌、宰制的心理投射。
李勤岸教授認為台語危在旦夕,雖然本土政權在體制內改革對本土語言的復興發揮一點作用,但由於長期以來教育文化依然掌握在黨國的官僚系統之中,台語振興或許僅在於「放屁安狗心」的心態,成效不見起色反有加速流失的現象。尤其2018年民進黨政府推行「2030雙語政策」將英語列為官方第二語言之後,大開語言「文化自我殖民」的倒車?
對於台灣目前的語言文化政策,李勤岸表示,前幾任教育部長都不曾真正用心推動母語教育,只有杜正勝部長有心有魄力在做,體制上有著不少困難,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母語運動,還有一段很遠的路要走,我們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做,期待我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母語環境。」
因此,李勤岸認為台灣唯有擺脫中國語言的糾葛才可以成為真正的國家,語言文字的區隔正是國與國之間差異性的手段,同時也合乎人類語言發展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