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善用AI科技讓菜價不再看老天臉色


近日媒體報導7月底強颱凱米登臺已過1個多月,1顆國產高麗菜飆漲逾百元,讓婆婆媽媽荷包縮水、大感吃不消,直說「菜比肉貴!政府稱高麗菜,因復耕期較長、約需65至70天,預估到本月中下旬採收上市後,價格回穩,民眾須耐心等待。
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事件越來越頻繁、嚴重和不可預測,影響層面擴及農業、民生、經濟、國安等,尤其蔬果生產易受季節因素和極端天氣影響,持續降雨不僅增加農民在田間採收的難度和成本,部分蔬果在運輸過程中也容易出現損耗,導致供需失衡菜價上漲(蔬果批發價格波動受市場供求、季節、消費者需求及進口量影響)。
以蔬菜為例,蔬菜生產的特點是短週期,受影響傳導速度雖快(耐儲存的品種漲幅較小),一旦影響消除後產能理應很快恢復,價格回穩,短期價格漲跌或可視為常態現象,只是隨著極端災害頻發,若蔬菜價格波動過於頻繁甚至屢創新高,多數民眾薪資調漲又趕不上物價上漲幅度,自然引發社會關注和民眾抱怨。
凱米颱風侵台造成中南部蔬菜產地嚴重受創,蔬菜、水果明顯變貴,蔬菜價格上揚8.58%,8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達2.52%,菜價貴森森,眼見中秋節將至,中秋烤肉常見的蔬菜如絲瓜,甜椒,玉米,青蔥等都大幅上漲,民眾只能少買一點,或者選擇價格比較親民的下手。這樣的情境久了,讓消費者產生預期心理,只要氣象局播報有颱風警報,除了關心放不放假外,家庭主婦(夫)往往會提前到市場採購,且較平常多採購一點,導致蔬果供需更加失衡,零售價格提早波動並擴大,造成更大民怨(與搶購雞蛋如出一轍);如何將市售蔬果價格維持在合理區位波動(如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生產穩定;產銷動態及時公開透明;正確處理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係…),而不是採取低於某價位就啟動保價收購,才是正確的施政方向。
可預期未來隨著乾旱暴雨颱風發生的頻度升高,傳統農業受損情況將更加嚴重,除了政府須付出更多的救助費用外,消費者將面臨蔬果供應短缺致價格高漲,甚至發生搶購,囤積的情況,對民眾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擾,恐引發更大的民怨;近日日本發生「稻米荒」,除天氣原因致稻米大幅減產外,在日本發佈南海海溝地震臨時資訊(大地震警報)和發生颱風的8月,需求急劇增加,消費者之間出現了大量採購和囤積米所致,即是明證。
台灣深陷災害性天氣與地震好發區,維穩農產品產量難度更高,所幸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創新,為應對極端氣候頻發,穩定蔬果供需,提供了新的思維與作法,成為農業新賽道,賴政府不能只求形式主義,應有完整的實施路徑和藍圖。就學理,經驗,實務等專業判斷,推動「AI」+「氣候智慧型農業」,可以讓蔬果生產不再看老天臉色;具體做法可朝向1.整合研發團隊,鼓勵民間研創力量參與,壯大科研陣容及創新能力。2.因地制宜研發適合台灣種植具營養、健康、優質、抗逆性能強(高溫、耐旱、抗澇、抗病蟲害等)的蔬果品種(系),並透過AI技術加持,大幅縮短育種週期;3.建構完備的創新品種和技術智財權保護體系,避免外流;4.提供足夠的優質種苗及生產技術,採取周年栽培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蔬果產量,保障蔬果四季供應;5.透過AI運算將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實現1+1>2的蔬果生產力;6.運用AI技術實施蔬果生產動態同步掌握,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並及時發佈預測預警資訊,提升抗災能力,引導市場穩定預期;6..運用新行銷工具和方法(如智慧農業行銷平臺、短影片、直播帶貨,團購….等),開拓新市場。
推動「AI」+「氣候智慧型農業」同樣具挑戰性,最主要在成本和規模問題,由於AI技術應用成本高,需要具有一定規模效應才能降低成本,只有當技術成本降低到農業從業者能夠接受的範圍內,AI+氣候智慧型農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為農業生產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和提升,讓每一位農戶都能平等的使用到先進的科技資源,促進農業公平性。政府必須針對如何讓農業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成本做到可負擔,提出完整對策,用心落實。
常言「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決定可以翻轉一個宿命」,為了讓民眾過上更安穩更美好的日子,賴政府不能消極的靠補貼善後應對,需要採取積極主動作為,至少讓民眾吃得安全安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