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嚴詠能紀念音樂會的文化觀察

文/楊其文
用生命謳歌的在地音樂創作者
冷颼颼的寒冬夜晚,中山堂內的音符燃燒著聽眾們熱情,由蔣渭水基金會等籌辦的「天公伯ㄚ疼惜的小孩」,是一場紀念打狗亂歌團團長,綽號愛河國民歌手嚴詠能的紀念音樂會,他是一位將台灣農民的故事寫在詞裡,譜在音符中,並走遍台灣各鄉鎮的廟口街頭演唱,成為台灣農民歌唱的創作歌曲家。2020年9月5日在屏東縣萬丹鄉大憲宮演出時,疑似心肌梗塞發作昏倒舞台上,當天送醫不治,五十歲過世。
嚴詠能跟低音歌王郭金發一樣,都在熱愛的舞台上,獻唱最終的生命樂章,帶著悲壯又淒美的身影,離開人世的台灣。鋼琴家黃渼娟教授特別為他譜寫一首鋼琴曲〜”自由的風在吹”,並且親自登台演奏,音樂在鍵盤的敲擊中,流洩出美麗家園的田園風光,再轉入壓迫、抗爭與奮鬥的過程,其中加入西貝流斯的芬蘭頌旋律,呼應嚴詠能一生熱愛台灣的心血。
無國界的寬大胸懷
嚴詠能的音樂,不只是來自土地的呼喚,更具備一種善的循環,沒有仇恨,只有擁抱土地,是一份真忱的呼喚!這首《種一欉花》的歌詞:種落下一個季節的清香,種一叢樹仔,留乎慢來的人來納涼。等一陣風,等一種透心的清涼。等一陣雨,洗出全身的輕鬆。種一欉樹仔,種落一份仰望。雖然不知外久,天地才會震動,乎咱家己親手為家己種一欉,將仰望拓乎住置這的人。

種一欉花
種一欉輕鬆
種一欉媠媠的希望
聽花講話
陪花做夢
等花轉大人
嚴詠能的音樂還充滿包容跟和解的想望,我們可以從《平安 台灣》這首歌裡看見寬闊的開枝散葉,簡簡單單,只有輕輕地呼喚跟期待,用屬於在地文化底蘊的旋律,充滿著在地生活的描寫,以及生命手足所描繪的痕跡,完全沒有說教,只有濃濃的鄉土情懷。
平安 在地 外來 攏相同
平安 你的笑容 通 我的胸坎
平安 寫兩字 成作台灣
然後是《有一天》的期待,期待台灣不再有族群的惡鬥,不再撕裂,而是在土地認同中的出發,大家可以齊創美好未來!
有一天 有一天 咱會看到咱的夢震動
你不是我的冤仇人
咱來相挺 逗幫贊
有一天 有一天 乎咱ㄟ囝仔心肝頭輕鬆自由
浪漫 有尊嚴 平安 好命 高大漢
音樂的力量潛移默化翻轉文化
文化是生活品味的展現,文化也是社會生態的表彰,文化有時是敲鑼打鼓,就像舉辦廟會活動,文化有時更是寂靜無聲,譬如欣賞畫作,而現代的文化則是多元,多聲響,多異類的結合,充分反映現在文化思潮與運動的模式。


我觀察到一股潛藏的創造力,已經在台灣各地開花萌芽,很多熱愛台灣土地的在地文化,藉著音樂形式的傳達,傳達在地文化深化的力量,漸漸釋放每一顆熱愛鄉土的胸懷,散發出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藝術的力量,在這股無聲的社會動能中,默默推動寧靜的心靈革命,以緩和的步調,緩慢的黏合撕裂的族群鬥爭,將溫暖的擁抱與熱情,創造出一道道在地的聲響跟文化,
文化藝術創作帶領台灣迎向未來
社會的脈動是多面向的,政治治理、經濟發展、民生社會福利是政府本該承擔的政治責任。除了政治之外,文化藝術的發展,關乎到社會生活文化的發展模式,以及國民素質的提升,我觀察到近年的台灣,不只是科技發展神速,文化藝術的創作能量,也是耳目一新的呈現。
台灣的自由環境,提供本土藝術創作的培養土,不論在音樂、戲劇、美術、或者多媒體,已經悄然的遍地開花,我們經常在古典音樂會中,聽見蕭泰然的作品,在社會運動場合中,聽見陳明章、王明哲、豬頭皮所創作的音樂,吳念真穿越時空的劇本,場場爆滿,而風起雲湧的台灣年輕樂團,也陸續將作品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台灣獨立樂團確實波濤洶湧,1995年《閃靈樂團》,以重金屬音樂結合古箏、二胡將台灣在地音樂推向國際;《滅火器樂團》的島嶼天光,代表年輕、向前、自由的力量;《拍謝少年》是一個堅持以台語演唱的樂團,團員從少年唱到中年,不停的追逐夢想,視覺上更結合美術設計跟獨特的舞台風格,風行台灣;《血肉果汁機》以傳統五聲音樂為底,結合重金屬、嗩吶,演唱時戴上傳統祭祀的豬頭套創造風潮;《落日飛車》則以英語跟薩克斯風演唱藍調、爵士的歌曲;以及《草東沒有派對》等等樂團。
所以善用文化藝術的力量,才能翻轉社會的導向,嚴詠能一步一腳印的音樂傳唱 令人感佩,在紀念他的同時,我也相信類似西貝流斯在《芬蘭頌》裡的「醒來吧,芬蘭」的音樂,將會攜手台灣唱出台灣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