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國際企業為何急著「逃離中國」?─微觀角度看中國經濟困境

拜登對中國的經濟狀況表達憂心/白宮網站
拜登對中國的經濟狀況表達憂心/白宮網站

「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下滑
最近,世界上的主要企業都已開始逃離中國。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在全球化加速發展之下,提升了它做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近年來,人力成本上升等等的問題浮現出來,而中國很明顯地就從這個地位滑落下來。

8月3日,日本的花王在中國停止生產嬰兒用紙尿褲,並宣布將編列80億日圓以做為《因為停止生產所實施的大幅裁員》。在國外的企業當中,美國的福特和英特爾也實施了大規模裁員,而有預測認為福特可能還會進一步實施追加裁員。韓國的三星電子和LG電子也縮減了在中國的生產體制。從輕工業到重工業、IT先進領域,全球主要企業很明顯地逐漸「脫離中國」。

中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這對許多國家的經濟,像是對日本的經濟將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在半導體領域,台灣和美國等企業為了因應地緣政治的風險,並為了加強與高純度半導體材料製造商的關係,就對日本直接投資,這對日本經濟是正面的。但是,對中國的出口減少對於日本經濟是會產生負面作用的。對台灣來說,台商回流,國內投資增加,但對中國出口會減少,這對台灣的經濟也是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政府是應該將這些變化與自己本身的經濟成長互相結合,而思考如何去利用這個機會。政府應該擬定果斷的產業政策,這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機會。面對新的時代,要有新思維。
服裝業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孟加拉

近來,全球的主要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在中國的業務體制。今年2月,日本的Gunze發表了在中國生產絲襪的子公司要結束生產。根據該公司的聲明,由於長期實行的「清零政策」等原因,對絲襪的需求就大幅下降。Gunze已經將絲襪的生產轉移到「九州Gunze」。

在全球服裝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以降低人工成本。西班牙的Inditex(Zara的母公司)和美國的Gap等公司都在孟加拉等人工成本較低的國家,強化其生產體制。

在汽車領域方面,有報導稱,7月份馬自達結束了對「一汽轎車」(FAW Car Co.Ltd.,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的子公司)的生產委託。自2003年3月以來,馬自達一直將多用途的運動車(SUV)等之生產委託給一汽轎車。但是,以「清零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房地產市場惡化等為背景,中國市場需求之減少是超出了預期。韓國的現代汽車也因為同樣的理由,關閉了在中國的部分工廠。
美國開拓重工:情況比預想中嚴重
在建設機械(construction equipment )領域,重新對於在中國的業務加以審視的趨勢似乎正急速發展之中。自從雷曼兄弟危機之後,美國的開拓重工增強了在中國的液壓挖掘機(hydraulic excavator)等的生產能力。由於公路、鐵路等的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等的增加,《對於建設機械的需求會擴大之預期》就急速上升。但是,在今年8月初,該公司表示:中國市場需求的下降比起預期來說,是更加嚴重。開拓重工為了降低成本而削減在中國的生產能力的可能性就高漲。日本的KOBELCO已經降低了中國的生產能力,並縮減了固定資產對於純資產(自己資本)的比例。

世界主要企業都已開始逃離中國/you tube 畫面
世界主要企業都已開始逃離中國/you tube 畫面

世界主要企業都已開始逃離中國/you tube 畫面

除了輕、重工業領域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包括半導體等的先進領域,鴻海關閉鄭州廠就是一例。

美國的Applied Materials 公司也在強化印度的業務經營體系。台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等製造晶片的公司,儘管在強度與速度上各有不同,但都在加強對日美歐等地的直接投資。
「一胎化政策」的代價很大

全球的主要企業加速脫離中國的背後,其實有著如下的情況:在中國已是很難有效率地獲得附加值。透過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產品以提高毛利,已不再是容易的事了。

提高毛利的策略主要有兩種:降低成本,或是提高銷售價格。對於前者,全球的企業要在中國降低業務營運成本已變得困難。2013年,中國的生產年齡人口(15至64歲)達到頂峰。到2022年,人口開始減少。

其中,「一胎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因為勞動力的供應減少,因而人工的成本就上升。對中國來說,人口已從經濟成長的正面因素轉變為抑制成長的因素。

人口以外的影響也很大。在2018年春天,美中兩國在尖端領域的對立升高。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IT尖端領域,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和技術供應的限制是進一步加強。而在新冠疫情和強硬的「清零政策」之下,全球企業重新認識到中國政策所具有的高風險,這也加速了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下滑。

烏俄戰爭、氣候異常等造成的成本上升之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尋求在更安定的地方,以提高其業務營運的效率。
提高價格也難以賺錢

另一方面,在中國市場,企業要提高價格的困難性正在增加當中。除了以富裕階層為對象的高級品牌等之外,在許多領域的需求是減少的,這都變得很明顯。隨著經濟成長率下降,加上強硬的「清零政策」導致人們的防衛本能進一步升高。

自從2020年8月實施「三條紅線」政策後,房地產市場惡化。由於土地轉讓的收益減少,地方政府要實施經濟刺激措施變得困難。
中國的家庭《優先償還債務,實施節約》的意識增強。因此,企業難以隨著成本的上升而提高銷售價格,以確保一定的毛利。倒不如應該說,為了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以擴大其毛利,有些企業就不得不從中國撤離。
中國的需求已達到飽和狀態

未來,對於中國的直接投資會趨於減少。除了成本上升和需求減少之外,企業對於中國共產黨政府強迫外國企業轉讓製造技術等這方面的警覺心也高漲。不僅海外企業,連中國的民營企業也為了追求效率提升和更自由的業務環境,而將加強海外的投資。

為了逃離價格競爭的激烈,對於主要企業來說,脫離中國的重要性也會增加。在2021年4至6月的手機市場中,中國的「OPPO」、「vivo」和「HONOR」三大品牌的出貨量低於去年同期;而排名第四位的蘋果,則是在原本高價位的價格線上,進行降價,而提高了其出貨量。因此,中國的需求已經飽和,在以民生和企業為對象的兩個領域中,削價競爭的加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主要的先進國家修正產業政策,也帶來很大的影響。日本、美國和歐洲委員會為了提高半導體的生產能力,強化了補助政策,以加強經濟安全的保障體系。人口規模較少的韓國和台灣企業,為了在政策上獲得援助,以便拓展更多的市場需求,就不得不強化在日美歐等地的業務營運體系。
違背市場法則是經濟致命傷
市場的發展可以找到一定的法則,同樣地,可以在中國經濟發展之中,找到一定的軌跡。從中國市場的發展來看,美中對立,是對中國原已出現的問題給了一記重拳(big p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