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在數位時代,手寫將被鍵盤取代?不,仍很重要!

在人人敲鍵盤、滑手機、不讀書的數位時代,寫了一手醜字、錯字的年輕人,比比皆是。用毛筆、鋼筆寫字,大概會被酸是賣弄風雅。筆劃工整、字體漂亮,往往是受過教育的老一代。科技進步,處處講求方便、效率,寫字被打字取代,傳統手藝受到人們漠視,甚至不屑一顧。電子科技真的樣樣高明?機器人比人聰明?AI比上帝更有智慧?
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不管對於任何年齡層,手寫都比打字更能刺激大腦的運作,學習的效果較佳。因此,在數位時代,不能整天盯著螢幕,打打打、滑滑滑。還須拿支筆在紙上,寫寫寫、記記記。否則,你有可能既不太會寫字,腦袋變呆瓜。
由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經科學研究員奧黛麗•范德梅爾(Audrey van der Meer)領導的團隊,不久前在《心理學拓荒領域》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探討手寫和打字的差異,分析了這兩項動作涉及的神經網絡,以及各自對大腦聯接所產生的影響。
根據腦部科學研究,神經元(neuron)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訊號傳遞單位,從感知到運動,思維到情感,均倚賴神經元來傳遞訊息,而腦神經運作過程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局部化和靜態,而是以高度動態的方式組織起來,在正常情況下,幾個大腦系統不斷地協同運作,組織極為靈活而複雜,以便達成交付的任務。范德梅爾認為神經網絡不是結構連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而是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並以此理論作為研究基礎。
范德梅爾的團隊,在校園招募了36名學生來參與實驗,保證大腦不會受到傷害,並給每位一張15美元的電影票作為報酬,測試項目有30項,A組受測者用右手拿數位筆直接在螢幕上以草書寫單字,B組受測者則用右手食指在鍵盤上鍵入單字。研究人員使用高密度腦電圖 (EEG) 來觀察大腦的反應並記錄下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手寫時腦部不同區域之間的連結性顯著增強,打字並沒有這種效應。
范德梅爾說,實驗顯示手繪會導致腦細胞活躍,涉及更大的大腦區域。手寫時,大腦連接模式要比在鍵盤打字時精密得多。用筆時,手透過精確控制的運動,獲得視覺和本體感覺訊息(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的時空模式,與大腦進行連接,對促進學習有很大貢獻。她主張學童從小就必須在學校接觸書寫活動,以便建立神經元連結模式,為大腦提供最佳的學習條件。
范德梅爾指出,對於各個年齡層,手寫對大腦都是極好的刺激,比起在鍵盤上打字,用數位筆在觸控螢幕上書寫會產生更多的神經網絡活動,執行任務時神經元連接越多,潛力就越能充分發揮。
為何數位時代手寫仍然很重要?范德梅爾給出答案,細緻的字母構成以及精確的書寫動作大大強化了大腦與學習相關的連結模式,由此推論,從使用數位筆觀察到的優勢也可能適用於傳統的筆和紙。
教兒童在平板電腦上讀寫,他們經常難以分辨鏡相(mirror-image)字母。她指出,這是因為「用手拼字母是一項複雜的運動技能,挑戰了學童的大腦」。小孩入學,一開始就使用平板電腦教,往往拼字與辨識能力都比較差,很可能跟他們缺乏手寫經驗有關。
對此項研究,兒科神經學家包利其博士(Dr. Paolicchi)提出質疑,由於腦電圖的空間解析度(spatial resolution)較差,無法精確的定位特定大腦區域,范德梅爾的研究並未能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圖像。此外,受測者只使用一根手指,與使用雙手隨興打有很大不同。因此。他認為此項研究有其局限性。不過,范德梅爾的研究仍有相當的價值。
美國是個講求實用,有高科技缺藝術,不知什麼是「美」的國度,有的美國大學生英文字體醜得不像樣。日本人是重視藝術愛美的民族,日本學童仍勤學書法。2010 年,美國教育當局倡導小學3 至 5 年級生學習鍵盤技能,規定4年級學生一次打出一整頁內容,大多數學區基本上放棄了草書書寫,結果問題重重,小學生閱讀書寫的能力普遍下降,影響所及,大學入學門檻的ACT成績,綜合平均分數,創下30年新低記錄。如今改弦易轍,21 個州又開始提倡書法,強制推行書寫教育。加州於 2023 年 10 月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從1年級到6年級學生都必須使用草書書寫。歐文的書寫體(Calligraphy),可分為義大利體(Italic)和歌德體(Gothic),不拘格式則為草書體(Cursive writing)。


美國是科技極為發達的國家,為何數位新科技沒幫助中小學生學習成績進步?(資料:ACT)
從上世紀末至今,學術機構即作過研究,如1990年由卡林漢(Cunningham)與斯塔諾維奇(Stanovich)的研究告指出,學童用手寫字,非但比打字較沒有壓力和挫折感,而且更能自我表達。進入本世紀,也有研究告顯示,手寫更能幫助學童認字、拼字、記字、了解字義。大學生上課,使用鉛筆在筆記本作筆記,學習效果好過於用手提式電腦按鍵作筆記。
人類的文明從造字、識字、寫字開始,中國古人發明了毛筆,並在絲綢上寫字,而古埃及人早先用蘆葦作筆,後來改用鳥類的羽毛作筆在紙莎草寫字。世界的經典均是聖賢筆下之作,諸如歐幾理得(Euclid)的《幾何原本》,克普勒(J. Kepler)的行星運行太陽的軌道圖,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手與腦部的解剖圖,托爾斯泰用筆創作長篇巨作 《戰爭與和平》,貝多芬用筆譜出《九大交響曲》,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用筆描繪出上帝送給人類最美的禮物「花」的構造圖。


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奇才,他不只畫了(夢娜麗莎的微笑),也用筆描繪了手與腦的解剖圖。(圖:Wiki))


牧野富太郎(1862-1957),一生熱愛植物,研究花朵,自學取得東京帝大博士學位,被譽為「日本植物學之父」,這是他畫的花結構圖。(圖:blackbirdbooks.jp)
心手筆合而為一,下筆如有神助,靈感泉湧從筆尖傾洩而出,盛唐詩仙李白、北宋大才子蘇東坡,書法不俗,揮毫寫下傳誦千古的詩句。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沒筆沒紙,哪有天才?哪來科技?何來鍵盤?
書寫工具也隨著工業革命而演變,鋼筆(fountain pen)19世紀在英國誕生,流行於世界,至今仍有不少文人雅士對鋼筆情有獨鍾。20世紀匈牙利一位報紙編輯拉吉歐.比羅(Laszio Biro)發明了原子筆(ballpoint pen),1941年申請世界專利。現在我們用的不是鉛筆就是原子筆。
19世紀打字機問世,最早發明打字機(typewriter)的是義大利人,1808年培里格利諾 (Pellegrino Turri)設計一台機器,發明碳紙打字。19世紀,打字機普及於歐洲,明治維新後,日本引進了打字機。1960年代,IBM開發出電動打字機(electrical typewriter),19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打字機逐漸被淘汰,被鍵盤取代。


這是1873年由Sholes and Glidden採用QWERTY鍵盤,開發成功的商用第一台打字機之雛形。 (圖:Wiki)
從大學時代,我這個文科男,就開始在打字機練習英打,滴滴答答,十指敲得越快越有快感,80年代開始用個人電腦,改用鍵盤,半生歲月耗在打文件上,並不是我喜歡打字,而是因為工作需要。至今我仍然喜歡寫字,習慣在口袋裡放了一支鉛筆和一本小筆記簿,腦海裡浮現什麼想法或讀到好的詩句即記錄下來。疫情期間,開始學唱日語歌曲,我把歌詞抄在筆記簿上,由於老了,日文又不行,唱日語歌對我的大腦是一大挑戰,唱一段忘了另一段,只好拿出筆記簿反覆背誦,結果不只心情轉佳,記憶力衰退的症狀也大有改善。顯然動腦、用紙筆減緩了腦袋退化,驗證了范德梅爾的說法。年輕學子整日滑手機,不斷尋求刺激,心浮氣躁,也許是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因素之一,不妨讓自己的眼睛離開螢幕,唱歌動筆寫字,或許有助於免除這種症狀。
使用鍵盤打字,只不過是標準化、格式化的字體,無法展現個人的風格,字體亦可反映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說文解字:「字」為心畫也。字工工整整,行事一絲不茍,字潦潦草草,做事馬馬虎虎。唐太宗認為「心若不堅,則字無勁」、「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蘇東坡在《文字論》寫道「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見其心。」誠然,字正心正,字美人亦美矣。
在我看來,寫字是一種樂趣,也是藝術,與生俱來的靈性和慧根,讓人能領會人生苦樂。AI有智(intelligence)無慧(wisdom),無法取代人類的腦袋。心手相連,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性用心用手縫出母愛的偉大!機器人無德無愛,當不了母親,也無法當作家,可以敲鍵盤,握筆之樂,機器人豈能體會?
人為何要活在被科技綁架的世界?提起筆來,管他什麼輸入法,高興寫什麼,就寫什麼,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筆紙可讓人找回自我,何樂不為?我寫,故我在。眾人皆愛手機滑滑滑,吾獨愛紙筆寫寫寫,閒來無事看看書,出外賞賞花,不亦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