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在武漢肺炎與變種病毒的肆虐之下,認真思考人生如何走下去?

一、 這個時代的特徴何在?

(一)疫情的流行打亂了人們生活的步調

武漢肺炎的爆發使得一般台灣人的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天天待在家中,使得原本彩色的人生突然變得很無聊,更慘的是許多台灣人特有的飲食習慣,例如在餐廳或是在店家直接飲食,或是逛夜市的習慣,一下子被打亂了,而很多店家與餐廳也只好關門,許多人頓時陷入所得難以入袋的困境。如果用佛教的用語來說,這是人們的共業。「共業」是指大家共同造了累世的因,而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受到了累世的果,也就是這是一種共同的果報。

(二)這個時代的特色是—有了自由的人,卻不知道怎麼去使用自由

但是,即使沒有打亂人們生活步調的疫情,那麼現代社會又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現代社會的特色其實是:人們獲得了自由,而且除非基於公共利益的理由,否則只要我不去干涉別人、妨礙他人,那麼我就可以自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人們雖然獲得了自由,但這並不表示人們可以活得很快樂。因為人們既然獲得自由,那麼人們就必須善用自由,去開創自己的人生,當人們在自己面臨不安、恐懼乃至死亡時,都必須自己想辦法自己去處理。在以前的時代,人們活在具有一定的宗教或一定的倫理道德的共同體乃至社會當中,在這樣的共同體乃至社會當中,人們只要安於共同體賦予人們的身分,遵守共同體的宗教與道德,那麼人們就不用花心思去特別安排自己的人生(當然各個時代的各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其他各種問題)。但是現在的人,雖然取得了自由,但是這個時代卻也是精神疾病特別多的時代,也是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流行的時代。

二、 西洋哲學獨特的地方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是面對了許多的傳統與新興的宗教,我們如果自己覺得不安,我們就應該自己花一點心思去探究一下,以便尋找可讓自己安心立命的思想。在這裡,作者想要就西方哲學與藏傳佛教做一點介紹,讓大家參考。

(一)對世界的解釋大部分從神話開始

任何人大概在人生的某一段時間都會產生一些問題,例如:我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活在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我跟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關係呢?我應該怎麽活下去呢?

如果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當人類進化到一定的階段時,人們就開始會有這些疑問出現。而人類大部分最初都會用神話的觀點來解釋上述的問題,例如「萬物有靈論」(animism)或是盤古開天地。萬物有靈論的基本態度是認為不論是生物或是無生物都具有生命、具有靈魂。後來有些神話就發展成有系統理論的宗教,例如相信唯一的真神的以色列人的宗教、印度人的婆羅門教。宗教的發祥與文明同樣的古老,人們從很早的古代就從宗教的觀點要給與世界意義。

但是,這個發展當中,有一個很例外但卻影響到現代的思想,那就是希臘哲學。古代希臘時代,在其對於自然界的看法當中,所謂神話、咒術的性格就漸漸薄弱,而且脫離了實際的利用想要去知道自然原來的姿態。自然於是變成不是神祕的、不可思議之物,而是帶著「羅格斯」(logos)(其意為合理性、法則、理法),此一羅格斯(logos)是可以經由人的nous(人的最高認識能力、理性)加以掌握的,而這個羅格斯(logos)是可經由人的羅格斯(logos)(語言、邏輯、理性之意)加以表達的,於是經由人的logos可以掌握自然的「logos的立場」就被形成。像這樣子,以理性而又客觀來觀看自然一事,希臘人就將之稱為theoria(觀想、理論)。


希臘哲學家雕像。示意圖/Pixabay
因此,希臘哲學在方法上有三個特質:

1.不採用「說故事」的方式,而是採用「抽象的概念」來對世界的生成變化做說明。
2.對於世界的說明,是採用以「形成世界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理由是什麼」來進行徹底的追究。例如,追問形成世界的原質(arche)是什麼即是。
3.由於哲學不使用「神話」或是「說故事」的方式,而是使用抽象概念來對世界做說明,這就使哲學成為「開放的、普遍的語言競技大賽」。這也使哲學在出發點上,就擁有其特別的方法,它可以從根本去懷疑「在任何時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世界觀」,並對之進行檢驗。
4.由於哲學的這種特色,人們可以對於先人所建立的世界觀這個建築物,將其破壞之後,再一次用自己的材料與自己的設計,重新建構新的建築物,而這就變成哲學傳統的作法。
除此之外,希臘哲學始終沒有脫離人類「追求永恆存在」的期待,亦即希臘哲學沒有脫離人類「追求不死的期待」,而這也是希臘哲學不容易懂的地方。但正因為如此,此後的哲學就提供了許多不同的理論給人們當作參考資料,以便去建立自己的人生指針。只不過,我個人懷疑台灣的哲學界能否提供淺顯易懂的西洋哲學讓台灣人去選擇呢?其實,這是給取代國民黨而執政的民進黨,在思考近代化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發展時的很大考驗。

三、藏傳佛教的特色

(一)早日成佛以救渡眾生

如果我們把追求不死定義為是從輪迴中解脫,那麼,佛教也可以説是追求不死的宗教,但是佛教與西方哲學雖然有類似之處,但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果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要從輪迴當中解脫,必須發願來廣度眾生。而從發願成為菩薩起,要在三大阿僧祇劫(3×10的59次方年)的漫長時間當中,修持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波羅蜜),才能脫離輪迴而成佛。作者在民報專欄中寫過好幾次,那就是藏傳佛教有著顯教所沒有的快速成佛的密法。菩薩要一邊修六波羅蜜,一邊依序要完成五道與十地的過程,這實在是無法用一輩子的時間就能達成的,這是要在無數輩子當中,力行菩薩道而在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歲月,才能達成的。我們既然有志向要去做菩薩,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有這樣的覺悟。然而,即使我們像這樣子花了很長很長的歲月,但是在這當中,還是有很多的眾生依然繼續受著苦。假如我們知道這些眾生的痛苦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願望,那就是:即使多快一刻也必須成就自己的修行,以便去獲得佛陀的境地,而實現對眾生的救渡。釋迦摩尼佛本身是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完成菩薩行而成佛的,於是人們會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祂為什麼要為眾生述說密教這種可以快速成佛之路呢?


藏傳佛教示意圖/Pixabay
(二)釋迦摩尼佛因為大悲心而述說密法

對於這個疑問的回答就是:佛陀的大悲。本來在諸佛之間,其慈悲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但是在修行中的菩薩階段,祂憐憫眾生之苦的大悲心特別強。在藏傳佛教當中,藏人有著如下強烈的看法:釋迦牟尼佛是在彌勒菩薩之後才發菩提心的,但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特別強烈,所以在菩薩行的實踐上就非常勇猛精進,並因此比彌勒菩薩較早成佛。也因為這個緣故,佛陀對於無論怎麼努力都需要三大阿僧衹劫的顯教(藏傳佛教稱之為波羅蜜乘)之道,就抱持著焦躁感,而摸索著能更加飛躍縮短時間的菩薩行之道。佛陀在成佛之際,就以祂自己的「現等覺」(無上正等正覺之現證,亦即佛陀獲取佛所以為佛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比的殊勝、正確、平等,而且圓滿的)的體驗為基礎,述說本尊瑜珈(本尊瑜伽是觀想「本尊」與「修行者」成為一體,而獲得「自己成為本尊」的自覺,例如觀想觀世音菩薩與自己成為一體而獲得自己成為觀世音菩薩的自覺),而要將之應用在菩薩行之實踐上。因此,密教本身的修行實踐方法其實就包含著佛陀的救度眾生的大慈大悲的誓願,希望在祂之後的菩薩能早一日獲得佛陀的境界,而能自在地救度有緣的眾生。

(二)對於很難聞得之佛陀教法要深深地珍重

佛陀的最勝應身(應身是佛陀成佛時,為了救渡眾生,會按照必要現出種種的容姿,有時會現出動物之身,或卑微身分之人,如果是現出佛陀之身而度眾時,這個佛陀之身就是最勝應身,釋迦摩尼佛就是佛陀在此一娑婆世界的最勝應身)已經入滅3000多年,而生長在漢字文化圈的人要了解佛教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透過漢傳佛教的大藏經。但是隨著西力東漸,以口語為中心的白話文就取代了文言文而成為溝通、教育與書寫的工具,突然之間,影響人們深遠的經藏變得不容易理解。雖然,佛教經典的翻譯是以當時的通用語為基礎而將巴里文、梵文翻成漢語,但是對現代的人來說,除非是專業的佛學研究者,否則恐怕連最基礎的佛教教義都很難精確理解,許多人在家念經,其實都還是使用古文所翻譯的經典,也因為這個緣故,要完全了解平常所念的經典恐怕不容易,而且理解常會有很多錯誤。

在這種時代劇變的情況之下,能夠認識佛教、理解佛法,讓人生找到一條究竟之路實在不容易。佛陀說過,在祂入滅之後的一萬年之後,人們將無法在這個娑婆世界聽聞到佛法。可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卻非常幸運地透過我的日文能力能夠去了解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而且我很幸運的是我透過日文,能夠以白話的方式了解佛法,甚至於可以透過日文去學習巴利文、梵文、藏文,甚至可以透過日文的句讀法把漢傳佛教的經典加以解讀、理解。尤其當我在看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真言道次第論」(日譯本)時,我竟然可以一下就能以自己的語言去理解佛陀境界要如何去修習達成。我讀台大法律系時,除了少數教授(像陳時中部長的父親陳棋炎教授等幾位)之外,上課都聽不太懂,所以我從大一開始就專心讀日文,沒想到這竟然是讓我能夠理解佛法的途徑,真的很想痛哭流涕,感謝諸佛菩薩的加持與指引。因此作者想透過這次的專欄,以我的淺薄見解介紹到達「一切皆空」體驗的方法—「止觀不離」之三昧禪定,讓有緣的佛弟子能夠共享。


示意圖/Pixabay
(三)用「止觀不離」的方法到達「一切皆空」的體驗

藏傳佛教的真言密法非常豐富,我無法以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就將之作詳盡的介紹。但是,我想在這篇專欄中,對於以「止觀不離」的方法去親身體驗「空」做一簡單的介紹。

1、緣起=無我=空

佛陀的教義最基本的就是人因為無明(無法懂得世界的真相),所以會不斷重複著生死輪迴,而受盡各種的痛苦。在這個世界當中,許多人都在追求真理,以期能獲得不死。而很多人就認為真實的真相就是要找到真正不會變化的自我,人即使過世,不滅的靈魂仍會持續(這在佛教被稱為「常見」),而有人認爲人一旦死掉,就會斷滅,不會再度出生(這在佛教被稱為「斷見」)。但是真實的真相是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並沒有真正不變的自我,因此真實的世界是無我的、是緣起的,所以既非「常」,也非「斷」,因此,我們可以用「空」一字來描述我們的真實世界。

2、我們要如何認識「一切緣起」、「一切皆空」的世界呢?

(1)我們的認識能力可否認識真理呢?

佛教把我們的認識分成三種:非量、比量、現量。我們就舉例加以說明:假如:我們現在在看一朵紅色的玫瑰花。即使說我們在看一朵玫瑰花,但這個《看玫瑰花》是會有三種看法存在的:(1)感覺到紅色玫瑰花的瞬間的認識,(2)知覺到「這是紅色的玫瑰」的認識,(3)不是把花看做是玫瑰,而是誤以為是扣子的認識。在這三種認識當中,第一種我們稱之為現量,第二種稱為比量,第三種稱為非量。「量」這個字的梵文是pramana,其意是度量、尺度,測量等之意,在印度哲學當中,「量」這個字被使用在「認識手段」的意義上面。

在這三個認識手段當中,最難懂的就是現量。那麼,先讓我們先説一下非量與比量。非量其實就是指錯覺或錯誤的認識,例如把黃色看做紅色、把柳樹看做鬼、把紅玫瑰看做扣子⋯等即是。至於比量是在感覺之後,透過語言而去判定「這是一朵玫瑰花」的認識,它含有分別的作用。

但是「現量」的認識,一般我們幾乎都無法真正去體會與體驗。

(2)為什麼我們無法去體驗到所謂的「現量」?

「現量」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說,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直觀、直覺、直感」。在佛教的唯識學裡,認為人的五官的各種感覺是現量的,亦即眼睛可以看到色、耳朵可以聽到聲、鼻子可以嗅到香、舌頭可以有味覺、身體會有觸覺。但是人的第七意識叫末那識(也稱為自我執持識),由於這個末那識會把直感得到的體驗在瞬間就整合成一朵花、一個石頭,所以我們張開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比量而形成的世界。舉例來說,我們在玩《一個由各種組件組成的玩具》,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玩具是因緣合成的,但是對於各個組件,因為我們的自我執持識的作用,它並不是以因緣暫時合和的東西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而是以具有個體的組件呈現在我們自己的眼前,因此這個認識是比量的。只有當組件以《因緣暫時合和的型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時,我們才是真正的知道一切是緣起的,一切是空的,也就是,我們在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用現量看到真實的世界,對於空性以現量加以了解的智慧,我們稱之為「等引智」。

3、「止觀不離」的三昧禪定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獲取「等引智」呢?

在宗喀巴的著作當中,對此有清楚的介紹。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修呢?

我們要以《透過比量(語言、概念)對空性所得到的正確理解》為基礎,不斷重複以「空性」為對象(佛教用語稱之為所緣)而進行修行。在這個時候,我們所使用的方法是「止」與「觀」。其中,「止」就是把整個注意力、整個心集中到「空性」(一切皆是緣起、是空的)上面,而「觀」就是對「空性」的意義進行觀察與分析。首先,我們是個別來做「止」、「觀」的實修,其次要努力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使之很難分離。這種修法,我們稱之為「止觀不離」的三昧禪定。本來,我們在日常的世界當中,認識的主體(佛教的用語稱之為「有境」)與對象(佛教的用語稱之為「境」)是以個別的現象而出現的,這我們稱之為「二顯現」。當我們不斷重複「止觀不離」之三昧的過程當中,就會漸漸地把「二顯現」斷滅掉,而當「有境」(心)與「境」(空性)這兩者合為一體的時候,那麼,以「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真理」(佛教的用語稱之為「勝義諦」)為對象的瑜珈現量就會完成,我們就可以用直接的感覺去了解「空性」。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前面的瓶子,是對象,當我們完成瑜珈現量的時候,那麼即使我們的前面有瓶子,但我們所達成的現量瑜珈的對象就只有瓶子的空性,而看不見瓶子的色彩與形狀,這種透過等引智所了解的空性,我們可以用「如同虛空一般的空性」來加以稱呼。

在大乘佛教裏,當修行者完成現量瑜珈而能夠以現量來了解空性時,這個修行者就會成為聖人,進入菩薩的初地。

當修行者成為聖人進入初地時,祂是以現量來體驗「空性」,這個時候的三昧(定),我們稱之為「無漏的等引」(無漏是指沒有煩惱之意),而直接了解空性的智慧,我們稱之為「等引智」(等是脫離掉舉與惛沉,身心保持平衡、輕安的狀態,引是指定力所引起之意)。

但是當我們從「等引智的三昧禪定」起來時的智慧,則被稱為「後得智」(是指在得到佛的根本智慧之後,正確認識現實世界是具有差別相的智慧),這個後得智會再次產生「二顯現」,而去知覺到瓶子的色境,例如覺到瓶子的色彩與形狀,並會以分別的智(思惟、推量的智慧)將瓶子判別為瓶子,此時,對於空性的現量了解會消失,但是由於修行者在前面已經擁有等引智的體驗,所以修行者會將瓶子認識為是「如虛幻一般之物」。在這個時候,菩薩的等引智與後得智並不會交互產生,換句話說,菩薩的等引智與後得智並不會同時發生作用。

於是,是修行者的菩薩必須不斷修習「止觀不離」的三昧禪定,而在最後當煩惱障(執著於我而產生的煩惱)與所知障(執著於法而產生的煩惱)全部斷滅時,就會到達一切智—佛陀的境地。這個從菩薩而成為佛陀的一切智者,其「等引智」與「後得智」就會化為一體,佛陀可以同時以現量去了解瓶子的空性與瓶子的色境。

四、藏傳佛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至寶

作者在年輕時,曾在寺廟中打過坐,當時的師父說:一直打坐下去,會在一個時間點上,進入一個境界,就好像走在暗路上,突然天空打雷照亮四周而可看清前面道一般。在我知道《這個用語言表達的體驗》之後,當我看了宗喀巴相關的著作時,才發覺到自己多麽幸運,竟然可以知道依照次第去實踐菩薩道的修行方法,而且知道有快速進入成佛之道的方法。

作者謹期望本篇專欄能夠讓有緣的讀者,與作者共同努力來護持藏傳佛教,以便讓寶貴的藏傳佛教能長存於娑婆世界上。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