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外國學生」怎能搶救台灣「高教危機」?

少子化問題惡化,導致國內大學招生更加困難,面臨發展困境。
少子化問題惡化,導致國內大學招生更加困難,面臨發展困境。

夏學理(臺師大教授)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於昨(9)日,以「少子化嚴重衝擊我國高教版圖」為題,舉辦「教育圓桌系列之二」線上座談。與會主談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分析:「目前國內大專校院共142所,假設每年出生人口13萬人,入學人口高估可達12萬人,每校協調招收新生2,000人,生源最多也只能分配到60校」。換言之,就眼下適已「圖窮匕見」的台灣未來「自有生源」而言,要說能夠悉數撐起60所大專校院,實則顯得十二萬分地勉強。

張前校長就台灣的「年出生人口數」,提出「60所大專校院」的「存活數」,在兩項數據的直接交互轉換間,除展現其曾任校長的經驗邏輯外,或還抱持著一份童心未泯的樂觀。畢竟,倘「每校協調每年招收新生2,000人」果然為真,則前(111)學年度招生名額3,467人、實際註冊人數3,422人、註冊率98.7%的台大,即必得首當其衝的減招至少1,400人(達40%以上)。其影響所及的驚恐骨牌後果,可想而知。

惟老生常談的「少子化」,衝擊的又怎何止是台灣?公元2000年,「世界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2.7個孩子,遠遠高於「人口穩定替代率」的2.1。但今日的「世界生育率」已經滑落至2.3(降幅為14.8%),且仍持續地減少中。再者,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總數最大的前15個國家,其各國的「生育率」全都低於「人口穩定替代率」的2.1,而此,不只包括了美國和大部分的富裕國家,也包括了人口大國 – 中國及印度。

另再根據今(2023)年2月底由韓國政府發佈的「生育率」統計資料:韓國的出生率已跌至0.78,成為OECD(經合組織)38個成員國裡,「生育率」唯一跌破1的國家(也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度)。也因此,自2018年起,韓國高中畢業生的總量即已開始低於大學校院的招生總數(合計約56萬名)。及至今年,韓國高中畢業生的總量,直線大幅減少至40萬名(減幅高達28.6%)。這意指,韓國的大學校院現存有「16萬個招生空缺」,遠遠超過台灣在去年創下的13萬8,986最低出生人口總數。如此驚悚駭人的全球「少子化」危機,大學校院又怎麼可能不陸續關門?

就「少子化嚴重衝擊我國高教版圖」的問題,張前校長提出了如下的3項解方,包括:「1. 大量吸收外國學生;2. 給予『退場大學』改辦的彈性,例如:修改法規讓都會校區可改建為社會住宅、郊區的校地/校舍,可搭建老人安養院等;3. 由廠商或企業接手大學的辦公空間、宿舍和設備,改規畫為員工宿舍、研發中心、生產工廠等」。

惟上述的三項解方,在如何能夠解決「招生、辦學」的命題上,包括張前校長在內的不少先進,都曾提出過「大量吸收外國學生」的單一解方。然就殘酷的「世界生育率」逼近「人口穩定替代率」的現實狀況而言,「大量吸收『外國』學生」(包括:陸港澳地區)的倡議,在台灣高等教育品質低落(台大前校長陳維昭於今年2/25直指:缺乏穩定一貫的教育政策,導致沒有目標也無進程,教育政策更容易被民粹影響,如此品質不佳的高等教育真是「誤人子弟」),以及在民進黨強力放送「芒果乾版」的兩岸局勢之下,則又能夠有多少個「『外國』學生」,願意被飢渴不已的台灣大學校院囫圇「吸收」?(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廣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