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大學是否被尊敬 是看「風骨」

陳明通在台大「榮退」,引來夏學理嘲諷大學風骨不再。
陳明通在台大「榮退」,引來夏學理嘲諷大學風骨不再。

夏學理教授

上(8)月,台大校長陳文章在美國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我覺得一所學校會得到別人尊敬,主要是培養出來的人,對社會、對世界的貢獻!這才是重要的部分。」陳文章認為,一所大學是否值得外界尊敬,並不是看重「排名位次、論文數量」,而是看培養出的人才,對社會、對世界「有沒有貢獻」。陳文章說:台大今年成立「百大貢獻評審委員會」,評選台大自1928年成立以來,對社會、對世界有貢獻的「事」。經此,要告訴社會和世界,台大在一百年裡,到底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

按大學之宗旨,在於彰顯光明德行;在於提高良知品性,使人願意自新又日新、棄惡從善;助益社會國家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的純良之境,且予以永續地維持,此即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接任台大校長,身處亂世的他在當時說的是:「我要在三至六個月內,清算台灣大學中的一切敗類」!受命於危亂之際,傅斯年積極地施展敢打硬衝「凡事先騎上虎背」的本領,為台大脫胎換骨,對台大的不良積習,實實在在地做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造。不論是通過誰的條子和門路,後台有多硬,凡是不合學術水準,濫竽充數的教員,全數請出校門。至於校內職員,特別是醫務人員,凡無醫療常識,不知救死扶傷為何事,只想自己的薪水待遇者,一律解聘。

短短幾個月,傅斯年即把70餘名資格不符的教職員工請出門外。多年後,言及如此巨大的變革,無論是傅斯年的支持者還是對立者,盡皆承認,假使當時沒有傅斯年,則台大想要在那般動蕩的時局裡,於短時間內穩固奠定現代大學的礎石且迅速崛起,是「難以想像和斷無可能的」!

值此民主合議年代,陳文章當然不可能是傅斯年。但對於台大傅鐘上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以及傅斯年留下的「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個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名言,層出不窮的「無品、邪學、害國、毀人」事件,連續使今日的「台大」二字成了「反義詞」,也讓北一女校長陳智源在畢業典禮致詞時直言:「我掛念的『不是台大放榜』,而是你們能否成為『正直良善』的大人」!

對比陳文章提出的台大「百大貢獻」-「台大在一百年裡,到底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以及陳文章前後兩次僅只是以「個人的身份」、「依照自己的看法」,認為「陳明通應該向社會大眾致歉」,台大校長如此「了無意義」的以身作則,除只是「讓政治溶解了學者風骨」外,還遑論圖個什麼「有沒有貢獻」!(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廣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