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寧願讓小孩輸在起跑點贏在終點

台北市一對就讀國小的兄妹如機器人般的行程,引發熱議。只見小兄妹每天早上5點50分就起床,除了一般上學時間外,其餘時間不是在寫作業、補習就是在練琴,晚餐都只能在車上匆匆解決,引發網路上熱烈討論,小兄妹母親的身分也曝光,還曾公開分享自己的「虎媽」教育,據說是一位主播。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91/110031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經驗分享,「我這輩子看過那些真正厲害的強者,都不是因為小時候被逼著提早起跑在贏別人的,否則會引起彈性疲乏。」更提及龜兔賽跑,「每個人的天命不一樣,找到天命的這件事本身,並不存在競爭。」
沒錯,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便是如此,他在高中之前學習成績普通,即使唸大學時也不十分用功,常常借用他人的筆記,真正讓他發光放熱的是大學畢業後半工半讀的學習,他與同學自組學習小組,研討當時哲學與科學新知。
長久以來,許多人感到納悶,何以歐美國家與以色列,人家的學前教育做得比亞洲人少,沒有人補習,然而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卻比亞洲國家多,創新發明專利也比亞洲國家多。至於台灣,則根本沒得比,許多國立大學教授,身兼數職大撈錢,哪有美國時間做研究? 大都是交代助理做,以致有人為了績效而偽造論文,無非都在浪費科技部的錢,幾人做出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筆者認為,最大原因是歐美國家與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是順著孩子的天性而為,而非揠苗助長,急於速成,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大人無需為他們擔心,畢竟在他們國家,普遍有行行出狀元的思維,讀書並非人生唯一的出路,譬如他們有籃球或足球等巨星,比當醫生或律師更令人欣羨。https://www.gvm.com.tw/magazine/published/698
更進一步原因是,歐美國家與以色列的憲法禁止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以避免讓孩子的大腦變成如電腦的硬碟,只會記憶與儲存,不知消化與吸收,他們希望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力與思考力。愛因斯坦就曾說:「想像力比死背知識重要,會提出問題又比會解決問題重要。」然而我們有嗎?
以德國為例,他們認為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不需要補習,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寓教於樂,凡事按部就班學習,因材施教,行行出狀元思維,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應揠苗助長,違反孩子的成長規律。https://youtu.be/H-30jYOxeg4?si=pHEeh9L-wJJv3yUv
與德國家長寧願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思維相反,台灣許多家長擔心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小孩提前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台灣學生的學前基礎教育看似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從小被壓抑,因此養成孩子日後習於被動性接受知識的灌輸,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所以許多人在歐美進修時,上課不習慣發問與討論。
事實勝於雄辯,近百年來,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位居世界前三名,包含上世紀初的兩大科學理論:量子論與相對論。至於各項專利,則超過三千萬種,包括雙B與保時捷等名貴轎車,暢銷全球,賺世界的錢,成為世界前三名最富有的國家,是歐盟的中流砥柱。https://www.storm.mg/article/4698540
此外,現代德國父母最常做的兩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學會獨立,因為沒有雨傘的孩子才會自己奔跑;二是許多家庭都有養貓狗等小動物,因為孩子若學會如何照顧小生命,以後也就知道如何以同理心關懷社會的弱勢族群。我們教育有嗎?
在德國,每學期開學第一週,很多小學都要舉辦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討論或作文比賽,優勝者可獲得校長和當地官員頒發的獎狀。這些都體現德國人的教育共識:小時候有愛心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成為社會上有愛心與同理心的人。
反觀台灣的中小學生有時間養小動物以培養愛心與同理心嗎?許多家長寧可幫小孩報名補習班,補英數理化各科與各項才藝,可曾允許小孩養小動物嗎?否則為何社會上有那麼多自私自利者?原因在台灣與德國家長教育觀念的差異。
看看德國,想想台灣。可見正確教育方式應順著小孩的天性而為,循循善誘,按部就班,同時要從小培養孩子高尚的品德,關懷社會,讓每人將來都能成為社會上有用又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