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將學生手機成癮轉化為學習動能的全方位策略
文/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
隨著智慧型手機在臺灣的多元普及,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顯著增加,手機成癮問題逐漸成為教育界亟待解決的重大挑戰。教育界不僅致力於學生減少手機成癮的契機,並積極將手機使用轉化為學習動能的多元策略,促進學生在未來AI數位時代中的發展。過度使用手機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甚至可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和社交困難。為了有效應對此問題,應可從輔導、法規、家校合作以及心理健康資訊傳播四個層面,採取了綜合性的策略,將學生對於手機使用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能。
一、從心輔措施與增進數位學習動機
學校積極推行輔導措施,成為轉化手機成癮為學習動能的重要途徑。許多學校設立了專業的心理輔導室,為有手機成癮傾向的學生提供個別諮詢與輔導服務。這些輔導不僅旨在減少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更著重於引導學生將手機作為學習工具。例如,學校會邀請心理學專家開設講座,教授學生如何利用手機上的教育應用程式來輔助學習,如使用電子書、在線課程和學習管理系統,並強調數位健康的重要性。部分私立學校甚至實施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將手機交由導師統一保管,並提供替代性的學習資源,如平板電腦或電子教材,讓學生能夠更專注地參與課堂活動,提升學習效果和專注力,從而將手機使用轉化為學習動能,創造更為專注的學習環境。
二、法規面的活用與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法規的制定與推動在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教育部發布的《國民中小學學生資訊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不僅強調自我保護與管理能力,還鼓勵學生利用數位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許多學校根據這一指導綱要,制定了《校園資訊安全政策》,明確規範校內手機的使用行為。
例如部分學校允許在特定時間內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相關活動,如查詢資料、參與線上討論或完成作業,並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教育部同時推出了「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從發展性、介入性和處遇性三個層面提供全面的輔導支援,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改善網路和手機使用行為,將手機使用轉化為有效的學習工具,提升他們的學習動能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家校合作與創造共贏局面
家校合作在防治學生手機成癮並將其轉化為學習動能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學校積極與家長溝通,舉辦各類講座和工作坊,提升家長對手機使用的認識,並指導他們如何引導孩子將手機作為學習工具。例如,學校會教授家長如何設定家庭手機使用規範,鼓勵孩子使用教育應用程式,並與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時間,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與理解。透過定期舉辦家長會議,學校向家長傳遞有關數位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分享成功的案例,幫助家長了解如何有效利用手機來支援孩子的學習。此外,學校鼓勵家長參與孩子的數位學習過程,共同監督和引導孩子的手機使用行為,及早識別和干預問題行為。這種緊密的家校合作不僅形成了預防和促進的合力,還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信任,從而在家庭層面上建立了健康的數位學習習慣。
四、心理資訊傳播及教育學生自我管理
心理健康資訊的傳播在引導學生將手機使用轉化為學習動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通過開設媒體素養課程,教育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及數位媒體,並傳遞關於心理健康和學習動能的重要資訊。例如,課程內容包括如何利用手機上的學習應用程式來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在數位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平衡娛樂與學習。學校還利用各種媒體平台,如校園網站、社交媒體等,定期發布相關的健康與學習資訊和成功案例,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將手機使用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能。
學校還會邀請專業心理諮商師到校進行講座,分享識別網路成癮行為及有效干預的方法,並設立心理諮詢熱線或線上諮詢平台,讓學生能夠隨時獲得專業幫助。透過這些多元化的資訊傳播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手機作為學習工具的潛力,並掌握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機使用行為,並將其轉化為學習動力。
對於學生手機成癮問題上,不僅通過輔導、法規、家校合作及心理健康資訊傳播等多方面的努力,須更積極將這些措施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動能的策略。
輔導措施幫助學生從心理層面理解並合理使用手機,法規制定為行為管理和學習支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家校合作形成了強大的支援網路,心理健康資訊的廣泛傳播則增強了學生將手機使用轉化為學習動能的意志。
未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教育界應持續調整和完善策略,結合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力量,共同營造健康且具學習動能的數位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數位時代中能夠正向積極、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