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後現代主義如何後現代? —台灣現代化的省思


第二章【詮釋後現代社會的思想家】 (上)

一、利奧塔 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1998

利奧塔1979寫成的《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指出在最發達的社會中(意即西歐先進國家)所看到的知識狀態。在界定從後工業的年代(即所謂現代化社會)過渡到『後現代社會』的時間點,只能大約說成一九五零年代末,發現和過去社會大不相同的社會思潮或現象。至今也不過是七十年的時間。這大致上可以說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間相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社會動盪,和戰後重建因軍工科技的畸形發展也有關係。二戰時英國為了破解德國潛艇攻擊而由天才Turing發明計算機的解碼器,堪稱第一代的電腦或至少是最早發明的『計算機』。絕對有助於電腦的發明和運用。核子彈的發明,對核能發電等科技運用,當然也有奠基作用。但也演變成核子戰爭威脅。改變了國際戰略安全的政治版圖。知識就是力量。利奧塔就是在知識的建立和傳播上作探討,向知識界提出了他的報告。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經典。

因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領域,社會的發展步調並不一致,在時間的斷代上,只能籠統說是一九五零年代末。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當初並沒有甚麼特定人物提出甚麼『後現代主義』的主張,從而影響『後現代社會』的形成。這本經典之作,只是一個社會學家或社會哲學家看到的後現代社會狀態,敏銳地觀察到知識的形成和對世界的影響的預測。他主要的觀點是發現以前形成權威的知識,也就是他所謂的『元敘述』和涵蓋一切的『宏大敘述』,已經不能解釋日益複雜的『後現代社會』的諸種變化,也不能滿足思想日益細密分歧的『後現代人』。這和之前的『現代主義』社會,受到科學和理性主義影響的『思想啟蒙運動』社會,相信所謂的『科學』、『理性』作為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準則,是一個明顯的反差。人們不再相信定於一尊的權威敘述,甚至包括科學論述。他還發現電腦的應用將主宰知識的形成和傳播。並預測不能數位化的語言將會消失。而且世界將會為了爭奪『資訊』而發生戰爭。這是四十多年前的預言。現在看起來非常真實。他當然對當時的知識界和思想家有啟發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說他的觀察和預測是造成『後現代社會』的『後現代主義』。
二、詹姆遜 Fredric Jameson 1934—
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探討後現代社會的現象。他著名的論文《後現代主義:或後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不認為後現代時期是後工業時代(即所謂的現代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浪潮中的退潮,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加劇。他將文化發展分為三期:現實主義階段、現代主義階段和後現代階段。

在後現代階段,人們是疏離的。商業廣告無孔不入,日夜侵襲著人類的意識和潛意識。每一種行業各自盲目說著各自古怪的行話。最終每個主體逐漸與他人分離。他們身陷在消費文化的幻覺中生活。其生活現實逐漸被圖像、奇異的景象和奇形怪狀的時空扭曲。大量製造使得物質氾濫但是膚淺而失去藝術的深度。就如安迪.沃荷的廣告海報一般的畫作。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界限模糊了。藝術評價不再定於一尊。不但如此,人們存在的真實感也被模糊了。在現代主義時期,人們相信而掌握的『自我』主體,在分歧、無中心的後現代社會迷失了。但是還是有相當清醒的收藏家對安迪沃荷說:『我不要買你的畫,而想買你的光環Aura。』在後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深刻反省:甚麼是藝術?藝術的真正價值是甚麼?文學創作者也更需要反省,自己為何創作,創作甚麼,如何創作。在後現代的當下,我們需要清醒認清自己和世界的真實,明白意識和潛意識受到甚麼樣的侵襲。

詹姆遜提出了問題,但沒有提出解方。不管如何,值得後現代的人們警惕,大家來思考解方。


三、鮑德里亞(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布西亞本來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越來越感到馬克思主義不足以解釋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後現代社會)。所以開始轉向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來完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是從語言學和語意學的角度來了解知識或論述的深層結構。這是從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的觀念而來。索緒爾認為語言和其所指涉的東西,並沒有天生的對應關係。一個語詞在一個敘述裡指涉的意義,和這個語詞在另一個敘述裡指涉的意義,會有所不同。語詞的意義在單詞是不完整的。這就像交通號誌,紅黃綠燈必須在一個組合裡才具有意義一樣。單獨的任何一個燈號,並不具有完整的意義。任何單字或語詞,可以說都需要有一個組合,才能明確這個字或詞的意義。以『台灣』一詞為例。『台灣』省和『台灣』國,裡面『台灣』一詞就有不同的意義。仔細想,『台灣米』和『台灣水』的米和水,也和一般的『米』和『水』有不同的意涵。所有的語言論述,都具有這樣的結構性。政客就常常在語言的孔隙間遊走。之前利奧塔指出的『元敘述』和『宏大敘述』的權威論述,是因為世界外在思潮的轉變而崩潰。現在布西亞則根據索緒爾的語言學的觀點,從語言內部的結構崩解權威論述。這也是人類心思日益複雜細膩的結果。

他並在消費文化中發現,馬克思主義所認知的『車』,在消費者心裡,就有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炫耀社會地位的其他意義。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九七零到一九八零年代,他將注意力轉向被電腦和電視支配的後現代社會現象。成為最前衛的理論家。他的著作《擬像與擬真》,將人類社會常見的『象徵』之物所代表的意涵分期,稱之為『擬像的序列』。古典時期,大理石雕像是擬像的第一階段。到了工業革命後,大量生產、大量複製是擬像的第二序列。一八三九年照相術發明後,更使傳統寫實主義繪畫受到侵蝕和挑戰。到了第三序列,就是後現代階段。這個時代的控制力量是數位化和符碼。就像語言被語法所控制、我們的生物過程被DNA符碼所控制,我們的生活也受到操作手冊、瑜珈教學影片、育兒指南等電視廣告提供的符碼所影響。它主宰了你的選項和選擇。最嚴重的是大量虛擬的影片和宣傳,使人分不清真假虛實。妓女妝扮的瑪丹娜被當成聖母一般加以崇拜。蜘蛛人、蝙蝠俠、超人都和美國隊長一樣真實存在。鮑德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每個人都遊弋於虛擬世界而神魂顛倒。

在後現代社會,虛擬世界變成了一種真實存在。這也等同於『真實的死亡』。但鮑德里亞也使得『真實』受到人們的關注。

然而,更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如何明確掌握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所謂『心燈明則法燈明』。認清真實的自己才是一個人真實的存在,也才能認清真實的世界。寫詩也是這個『真實存在』的自然表現。看破政客欺騙性的語言和行為,則有如探照燈一樣明亮,讓其無所遁形。

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家,有很多被『結構主義』所影響,但各自有所發展,就被稱為『後結構主義』者。如德里達、羅蘭巴特、傅柯、德勒茲、加塔利等。他們視一切知識為文本性的。也就是說知識不只是由概念組成,也由詞語組成。後現代主義者質疑『元敘述』和『宏大敘述』。『後結構主義』者,以其對語言和知識的分析來支持『後現代主義』的這個主張。最著名的就是傅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