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俄國歷史探尋普丁侵略烏克蘭的根源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已經兩年了,但兩國之間的激烈戰鬥仍在持續當中。如果要理解普丁持續採取暴行的真正理由,我們是有必要了解俄羅斯這個國家的背景。
法國記者法蘭索瓦·雷納(François Lenart)在《俄羅斯全史:帝國與其敵國》一書中談到了俄羅斯所以橫行肆虐的根本原因。
一、以「擴張主義」為其特徵的俄羅斯

俄羅斯的歷史從其開始,已經超過1000年了。從前,它是現今烏克蘭周邊的公國的鬆散聯盟,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領土的大國。20世紀時,領土甚至達到了2200萬平方公里。
要了解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首先要看地圖。俄羅斯的孩子們看到地圖時,一方面以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為榮,但他們也感到不安。他們認為如此廣大的領土是無法完全加以守衛的。

從16世紀伊凡雷帝擴張領土的時代開始,在俄羅斯就經常可以看到「防衛性的擴張主義」。這個國家沒有像山脈、海洋或大河這樣的天然屏障來保護自己。因此,他們擴張領土之後,就感覺必須征服更前面的土地來保護其領土。

普丁在2016年俄羅斯地理學會的活動上說了一個很容易理解的笑話。他問一個9歲的小學生:“你知道俄羅斯的邊界在那裡嗎?”那個孩子回答說:“東北部是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峽。” 普丁回答道:“錯了,俄羅斯的邊界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
二、相信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存在」

據說俄羅斯歷史中一直存在著彌賽亞(救世主)思想的影響。那麼這個思想的背後是有什麼樣的背景呢?

俄羅斯有一個神話,這個神話被稱為「第三個羅馬」,而這在西方,人們是不太知道的。對於西方人來說,羅馬是聖彼得(St﹒Petrus)唯一的後繼者=教皇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可以追溯到耶穌基督的傳統的中心地區。而這是天主教教會所提供的歷史觀。

推動西化與現代化改革的彼得大帝(俄羅斯帝國第一任皇帝)/維基

另一方面,正教會認為,基督教的中心地區起初是在耶路撒冷,後來移到了君士坦丁堡。當15世紀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以後,基督教的中心就轉移到了莫斯科。當時莫斯科大公娶了最後一位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別名)皇帝的姪女,於是象徵帝權的regalia(象徵帝權的標誌或寶器)就讓給了莫斯科大公。

基於這樣的背景,這位大公就自稱由來於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這個字的俄文音「沙皇」,並把莫斯科稱為第三個羅馬。在16世紀初,一位僧侶就講出了末日論:莫斯科才是最後的羅馬,如果它倒塌了,世界就會結束。因此,莫斯科大公國和沙皇的命運就是「拯救世界」。

到了20世紀,共產主義就登上舞台,而共產主義也被認為是拯救世界的東西。在俄羅斯,人們認為自己國家在世界歷史上擁有特殊的角色,這就導致了擴張主義。他們有一種傾向,那就是:認為自己征服鄰國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三、持續從屬於皇帝的莫斯科正教會

在俄羅斯,宗教權力與世俗權力沒有分離過。

在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羅馬帝國公認了基督教,於是這就開啟了基督教的組織化。當時,宗教權力是順從於政治權力的。但是,到了7世紀,羅馬教皇認為無法依靠拜占庭帝國的保護,於是轉而獲得了法蘭克王國的支持,此時,情況立即改變了。

教皇於800年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加冕,而使之成為羅馬帝國皇帝,重建了類似「西羅馬帝國」的存在。然而,查理曼大帝加冕之後,便回到日耳曼世界。這就導致了羅馬境內的教皇和皇帝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統治帝國。

在西歐的中世紀,教皇和皇帝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是很明顯分離的,近代的政教分離理念也正是發端於此。但是,在俄羅斯,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從未分離過。政治發號施令,而宗教則順從其後。當普丁宣佈在烏克蘭發動戰爭時,莫斯科總主教基里爾一世對普丁的宣言給與祝福。
四、「西歐派」與「斯拉夫派」的根深蒂固的對立

俄羅斯自古以來就存在著《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對立。這種對立是由什麼所引起的呢?這需要回溯到13世紀的蒙古帝國入侵俄羅斯。被征服的俄羅斯世界變成了金帳汗國,並被統治長達兩個半世紀。俄羅斯將這一時期稱為「韃靼之軛(Tatar yoke)」。
在這一個時期,只有西北部的諾夫哥羅德(Novgorod)公國與西歐洲保持貿易。當時歐洲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並沒有傳達至其他公國。他們也不知道技術和經濟的進步,也未注意到文藝復興已經在義大利開始。即使在15世紀末,蒙古人撤離之後,俄羅斯羅在習俗和傳統方面,仍受到亞洲深刻的影響。直到17世紀末,彼得大帝出現才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他年輕時曾與蘇格蘭人和日內瓦人成為同伴,對於歐洲產生了興趣。他想了解西歐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地方,於是在成為沙皇之後,就組織了「外交使團」,並微服親自參加於其中。

其後,他決定放棄看起來是野蠻和落伍的風俗,將俄羅斯西歐化。他首先把服裝西歐化,而留鬍鬚的時代也結束,軍制也被改革。然後他建立了被認為「是向西方開放之窗」的新首=都聖彼得堡。

1876年的杜斯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維基

但是,殘酷的彼得大帝非常粗暴地實施這些改革。相對於此,也有一些俄羅斯貴族就拒絕西化政策。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在遺忘自己的根源,試圖強制引入異國的風俗。這些人後來就被稱為「斯拉夫派」。這種對立關係在19世紀就演變為「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對立。代表西歐派的是作家伊萬·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他認為俄羅斯應該朝向歐洲,接受自由主義的價值觀,改變成尊重自由的體制,並謀求社會的進步。

另一方面,代表斯拉夫派的則是作家菲奧多爾·杜斯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對於他們來說,西歐的價值觀是頹廢的、墮落的。《與正教會的傳統互相連接的聖潔的斯拉夫人》的俄羅斯,應該以自己的手來開拓命運。

從普丁的發言中,可以看到這種斯拉夫派的思想。因為他一方面鼓舞了俄羅斯特有的認同,一方面譴責歐洲因為同性戀和性別意識形態而墮落。
(本文出自Courrier Japan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