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越南史解構「中華」的暴力結構

習近平上台以後,不斷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透過共產黨對中華思想的新解釋,不斷以切香腸的方式對外擴張。正如大家所知,越南與中國對於南海上的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領土,長期存在爭端。但是中華思想是一個有歷史變化的概念,它其實是維持東亞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概念,但由於有冊封朝貢的外交體系存在,這就使得中國人不斷以此為基礎,對他國進行侵略。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是共產政權一廂情願的想法,本文就以越南史的發展為例來解構《中華》的概念。
一、中國的獨立與統治正統性

越南在西元十世紀擺脫中國的統治,而實現了它的獨立。此後,除了在十五世紀初的一個短暫時期(被明朝統治大約二十年)之外,越南就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而經歷了長達九百多年的王朝興衰。越南在十九世紀後半,失去了獨立國家的地位,這是因為法國殖民的緣故。

在這九百年之間,中華帝國的統一王朝,例如宋、元、明、清,都經常對越南發動軍事侵略。儘管越南每次都面臨存亡的危機(除了十五世紀初期的明朝統治時期以外),越南都堅決抵抗並保持了它的獨立。

在十三世紀後半,越南也遭受了蒙古帝國的入侵,但越南的陳朝有三次成功地擊退了入侵的軍隊。當時活躍於戰場的是陳朝的皇室成員和將領=陳興道。陳興道與他的部下范五老一起,一直被視為是越南的救國英雄,他們兩位的名字都被神格化,並在各地的寺廟中受到崇拜,甚至在胡志明市等主要城市的街道上,都冠以他們的名字而以之為街道之名。

在十三世紀後半,越南遭受蒙古帝國入侵,陳興道率領的越軍成功擊退元軍 ,越南人把陳興道視為守護者,並設廟供奉/維基

此外,在十五世紀初期,打破明朝的殖民統治,而創立黎朝(1428年至1789年)的黎利也是歷史上受到歡迎的英雄之一。同樣地,阮文恵在十八世紀末,擊敗了清朝乾隆帝派遣的約二十萬遠征軍,至今仍然在越南人民之間,享有深厚的聲望和尊敬。

由此來看就可以知道,越南歷代王朝透過對中國這個北方鄰國的戰勝(更正確來說,是戰勝中國的侵略),才能在確保獨立的階段,獲得其統治的正統性。所謂"南國意識"就是: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很明顯地展現了越南人的民族主義高漲,並確立了其國家的身份。
二、越南對於中國化(漢化)的選擇

在探討現代以前的東南亞的國家形態時,沃爾特斯(Oliver William Wolters)的“曼荼羅論”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學說。自古以來,在東南亞各地,由王位所象徵的社會地位不僅僅是由血統制度(例如父系制或母系制)來確定,更取決於個人能力,權力者必須要不斷展示其威嚴。因此,中央政權對於廣泛的領土進行控制是有困難的,因此在各地區的中小領主之間就保持著像曼荼羅圖那樣的重疊關係,這種關係是寬鬆且可變的上下關係。

即使在早期被認為是“中國化(漢化)”的越南北部,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所顯示,直到十五世紀左右,越南北部同樣也是上述所說的情況。在十世紀中葉,越南實現了對中國的獨立,而出現了相對長時期的統治王朝,例如李朝(1009年~1226年)和陳朝(1225年~1400年),但穩定的王位繼承是在黎朝(1428年~1789年)時期才實現的。

對於越南歷史而言,最大的威脅始終是來自中國。當越南國內的王位繼承有動搖,政治發生動盪時,隨時就可能給予鄰近的中國侵略的藉口。回顧越南的歷史,每當越南國內發生政治權力的繼承問題或大規模的農民反叛時,中國往往會介入而進行軍事行動(當然,在越南國內權力的爭奪中,有時一方會煽動中國介入,以排除另一方)。

為了因應這種來自中國的巨大「壓力」,越南所採取的積極自衛策略就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這個體制以儒教為統治的基本原理,奉行長子繼承制度,並以科舉官僚來支撐其政治體制,這不外是「漢化(中國化)」。但是在越南維持其獨立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必要的主觀選擇。換句話說,這就是「為了擺脫中國而進行的漢化」。

當然,從越南方面的觀念世界來看,“漢化”並不是指模仿並採納中國王朝的某種制度或文化。在當時的越南(就像日本或朝鮮引進中國式的律令制度一般),「中國=中華」被視為是當時通用的文明模式。而越南在這個「文明化」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國家意識,就是“南國意識”。
三、南國意識的表現

在這裡,讓我們按時間的順序,來追溯越南歷史中的南國意識的抬頭。在文獻史料當中,可以確認的最初期並相對著名的是為李朝效命的將軍《李常傑》,他於11世紀撰寫了以下的漢詩。在1075年,李常傑成功擊敗了入侵越南的宋軍,而成為李朝的總大將軍。

南國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来侵犯
汝等行看取敗虚

這首詩中的“南國”當然指的是越南。越南的山河(國土)是由“南帝”,亦即皇帝所居住的。詩中的“天書”(神的啟示)記載著越南與中國的皇帝所統治的區域是明確分開的。“逆虜”(指宋朝的中國軍隊)可能侵犯國境而攻入越南,但你們(李常傑的士兵們)將會目睹敗逃敵軍的樣子。這就是這首詩的大意。

在前現代的冊封體制當中,對於施予冊封的中華帝國進行朝貢的周邊國家之統治者,只不過是諸王當中的一個王,不能自稱為“帝”(皇帝)。能自稱為帝者是領受天命的天子。換句話說,中國的皇帝只有一位,而越南被允許使用“安南國王”這個頭銜。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與朝鮮國王或琉球國王是具有相同意義的。

但是,在李常傑的這首漢詩中,越南國王被描繪為“南帝”,亦即是皇帝,他君臨於此,而這與“北國”亦即宋朝的皇帝是平等的。在這首詩當中,就堂堂正正地顯示出了這種認識。李朝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實施科舉制度的朝代,儒教及其影響下的漢傳大乘佛教在這個朝代很盛行。雖然李朝因為地方豪族的反叛而受到困擾,但相對於其之前的王朝來說,它是相對穩定的,統治長達兩百年。從李朝時代開始,越南就以“大越”自居,是一個擁有皇帝的國家,在意識上是與中國對等的。
四、南國意識的高漲

自李常傑的漢詩做出之後約三五〇年的1428年,越南恢復了獨立而脫離明朝二〇年的統治。這標誌著以黎利為初代皇帝的黎朝(1428年〜1789年)正式開始。

作為黎利的軍事參謀,越南的英雄阮鳥成功地使獨立戰爭獲得勝利。他不僅在獨立後,為新政府制定了各種制度,而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他也是擁有儒學高度素養的文人。他留下了許多著作,但以下所介紹的《平吳大浩》,是對抗明朝的獨立戰爭之勝利宣言,這非常出名,並在現代的越南廣為人們所知。
惟我大越之國
實為文獻之邦
山川之封域既殊
南北之風俗亦異
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
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
雖疆弱時有不同
而豪傑世未嘗乏

《平吳大浩》是明朝佔領越南結束時,抗明勢力中的黎利擊敗明軍,取得勝利,為宣示大越國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的統治所寫的。 《平吳大浩》被視為是歷史上第二重要的「獨立宣言」,僅次於胡志明的獨立宣言。圖為《平吳大誥》作者阮廌 /維基

簡單來說,《大越》(越南)實為文獻(文明)之國,領土已經被山與河深深加以劃分開來,在國境上被區隔的南北(越南和中國)的風俗上也有所不同。自趙、丁、李、陳等歷代王朝開始建國以來,就與中國的漢、唐、宋、元等各王朝分別擁戴皇帝。儘管強弱隨時代而有變化,但到目前的時代之前,越南一直都有傑出的英雄出現。

在前面所提到的十一世紀李常傑的詩中,越南的自主性之根據是神秘的「天書」。相對地,阮鳥於十五世紀的這份布告中,其自主性的根據則是在「文獻之邦」這個方面,亦即:比照中華文明,越南是具有與中國王朝不相遜色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阮鳥也強調了「風俗亦異」的一面,表明越南擁有與中國王朝區別開來的國風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過去越南王朝曾多次擊退宋朝和元朝的侵略,而此時自己的軍隊剛剛擊敗明朝軍隊,這就使阮鳥有著自負,認為越南國家的自主性是深深紮根於歷史當中。

雖然以上所述,在當時,是《以中國王朝為中心的國際世界=中華世界之內部》的敘述(在現代以前越南,當時的國際秩序是「中華=世界」),但阮鳥很成功地以對於明朝的獨立勝利宣言,表達出「北國=中國」和「南國=越南」的地位。

在越南,《平吳大浩》被視為是歷史上第二重要的「獨立宣言」,僅次於胡志明的獨立宣言(1945年9月2日)。阮鳥成功地使越南從中國獨立,並留下了如此著名的文章,他至今仍受到越南人的尊敬,越南國內各地有祭祀他的寺廟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五、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所謂中華思想是伴隨著《華夷秩序》。對於前現代的越南王朝(南國)來說,它與中國王朝(北國)的關係是對等的。但是,要完成華夷秩序,需要「夷」的存在。那麼,是《中華的文明人》=越南人要視為是「蠻夷」的地方是那裡呢?是誰呢?

越南的自然美景/越南政府網站

南國意識在阮朝時期達到頂峰(1802年-1945年),這在前面已經提過。在阮朝的正史中,如《大南寔錄》等,有時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將自己的人民稱為「華民」。第二代皇帝明命帝(在位1820〜1841年)甚至將國號從「大越國」改為「大南國」。這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輝煌的獨立王朝。為了提高自己是「南邊的中華帝國」的權威,這個王朝所找到的蠻夷就是位於自己國家西方和南方的廣泛地區,亦即東南亞的各個地區。

在土地與人民被歐美列強置於嚴格管理的近代之前,東南亞各地是持續由地方領主階層所掌握的「曼荼羅」統治。由於中國的介入並不令人擔憂,因此,阮朝就決定將柬埔寨、寮國、暹羅(泰國)、緬甸等地視為自己的封臣來加以處理。
阮朝的法令集=《大南會典事例》當中,包括了一個處理外交事務的項目=「邦交」。在這裡,該法令集將與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歸類為「柔遠」。柔遠是具有對來自遠方非文明國家的使者加以懷柔、教化之意。

儘管如此,被阮朝從文化上單方面視為「下等」的這些東南亞國家,實際上幾乎沒有對越南派遣過使節。雖然如此,寮國和柬埔寨有數次派遣使節,位於這兩國之間的中部高原的少數民族,例如傑拉伊族( 英語:Jarai,水舍國和火舍國)的首領以臣從的禮儀向阮朝朝貢。這就足以滿足阮朝皇帝的優越感和宗主國意識,而這在填補對中國的自卑感的範圍內,就被很高地加以評價。

但是,阮朝小型的中華帝國在19世紀中葉已經展露出它的極限。在鴉片戰爭以及此後持續發生的亞羅戰爭以及太平天國之亂當中,武裝勢力就從中國南部不斷侵入。加上一連串的內亂和災害,以及中國商人對越南國內經濟的寡占,越南的國內經濟就相當疲憊。

在1858年,法國和西班牙兩國海軍攻擊主要港口峴港而佔領了越南南部的糧倉地帶=交趾支那。為了解決這一危機,於1862年簽署了西貢條約,但是這個條約的內容是不平等的,涉及到領土的割讓。此後,在1887年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成立之前,越南就開始受到法國殖民統治之蠶食。由阮朝所創造的越南版中華思想因此就成為一場未完成的夢想。
六、結語

1966年7月17日,胡志明進行了抗美救國的廣播演講。其中的言論是:「沒有像獨立和自由那麼至高無上的東西」,這就激勵了在美軍轟炸之下受苦的國民。 「獨立」和「自由」這兩個關鍵詞與西方民主主義有相似之處,當時西方陣營中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共鳴。但是,在這兩個詞中,專家已經指出:「獨立」是優先於「自由」的。對於越南人和越南國家來說,「自由」是建立在「獨立」基礎之上的,是有獨立才有自由的。

胡志明一生致力於推翻法國的殖民統治。對於他來說,「獨立」一詞的意義是從法國取得獨立,並且明確地針對當時可能干預並剝奪其獨立的美國。但是,在回應這一個呼籲的大眾腦海中,所不斷浮出的是如下的歷史,亦即:不僅只是對美國和法國,還有對來自中國這個巨大鄰國的入侵加以阻止,並守護獨立的偉大先祖的歷史。

1975年4月30日,西貢淪陷,越南戰爭終於結束。南北統一,1976年成立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是,在建國之後,仍未痊癒的戰爭傷痕在1979年又再次地歷史性重演。

由於越南軍對柬埔寨的軍事進攻(要推翻親中的波布政權)以及對越南境內華人的壓迫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反感,中國政府就以「懲罰」為名,派遣了八萬五千名的解放軍攻入越南北部。這場中越戰爭僅持續了短短三週,但雙方總共有六到七萬人死亡。

越南政府號召全體國民擁抱愛國主義,憑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蘇聯(當時是與中國對立的)的軍事援助,成功擊退了中國軍隊。
總體來說,透過上述這的文章,我們或許就能大致了解越南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與中國及中華思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