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戰争與和平 vs. 民主與專制 ---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賴清德到高雄中山大學,向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的師生們,闡述國家希望工程。/賴清德臉書
賴清德到高雄中山大學,向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的師生們,闡述國家希望工程。/賴清德臉書

陳禹成(美國 華府)
事實勝於雄辯 認知戰並不可怕
賴清德副總統作為2024年台灣(不對,應該是「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中山大學學生問到執政黨貪汚的問題,過程馬上被Tiktok和「在地協力者」作成短片(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9GohBPPf_xrqgLlvpfr3J2Wt3R-ki7y/view?usp=drivesdk),習近平主席的國防、外交部長消失以及火箭軍首長的清洗,以及英國媒體報導、潛艇可能出事,Tiktok卻不敢作任何一絲嘲諷。
「戰爭與和平」或「民主與專制」兩個不同選擇政治宣傳(Political Slogan)應該馬上浮現在賴副總統的腦海,以台灣的法治(Rule of Law)與中國大陸的法制(Rule by Law)突顯出他競選的主題訴求,再來解釋目前政策、法律可能還需要改善之處,過去作為行政院長和副總統,雖然了解議題、心急如焚,但有高度和魄力卻沒有足夠權力和立法支持,特別是兩岸關係和國防外交,在台灣已經是「全世界最危險地方」當下,他會任命、有能力、非民進黨籍(impartial 公正的第三者)並具有社會公信力的人士,擔任行政院長、全面革新、掃除屢屢為民間詬病「制度性分贜」(利用制度裏的正當角色貪污)。
這是中產階級心裡在淌血的心聲,「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雖然是由一個大學生喊出來,但這不就証明現時中國大陸在習近平領導之下的現况?台灣那個女記者可以花25萬英鎊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學院,用自己名字設立花園?台灣駐美大使(不對,是代表,台灣關係法裏的「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名稱為「統治當局」(Governing Authorities)又有那個(即使有私情,並被美國情報單位錄音,翻譯的人是台灣去留學的政治學博士)敢以「代理孕母」生出美國公民?
問題的核心 --- 「没有災難的競爭」
習近平被拜登(在聯合國公開演說並強調在太平洋以美國的遊戲規則為主)的「去風險」(De-Risk)成功取代川普的「脱勾」(Decoupling)國家安全政策、並在外交部長及國防部長消失以後,終於定調承認,並由國安部《以美中關係為核心的文章》聲稱,【美國的「競爭+管控競爭」的「新兩手」,表面上代替了「接觸+遏制」的「舊兩手」,但沒有本質區別,註定要失敗。】(https://rfi.my/9pr2)。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5月10日及11日在維也納會晤。照片來源:國安會發言人Adam Hodge推特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5月10日及11日在維也納會晤。照片來源:國安會發言人Adam Hodge推特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5月10日及11日在維也納會晤。照片來源:國安會發言人Adam Hodge推特

中國國安部所聲稱,拜登政府「競爭+管控競爭」的「新兩手」,源自白宮國安顧問Jake Sullivan(拜登擔任歐巴馬政府副總統時期的國安顧問)和白宮國安會印太沙皇Kurt Campbell兩人在2019年8月(川普執政期間)在美國智庫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重要傳聲筒Foreign Affairs發表的,與川普政府2018年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不同國安政策看法文章(沒有災難的競爭---美國如何既挑戰中國又與中國共存:庫爾特·M·坎貝爾和傑克·沙利文發表於2019 年 8 月 1 日),他們認為:
「大多數觀察家都同意,正如川普政府在 2018 年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指出的那樣,「戰略競爭」應該會推動美國未來對北京的態度。」(Most observers can agree that, a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put it in 2018, “strategic competition” should animate the United States’ approach to Beijing going forward.)
這兩位智多星成功地、在拜登政府執政的兩年半以後,用De-Risk (去風險)為主題的美國國家安全新政策主導美、中關係,而習近平在執政的第二個十年初期,似乎也不得不於今年十一月APEC的機會再去舊金山(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2023/10/05/biden-xi-meeting-apec-summit/ Ellen Nakashima White House planning face-to-face meeting with Xi Jinping in California白宮計劃與習近平在加州舉行面對面會晤)面見拜登討教,究竟美國的「小院高牆」(https://rfi.my/9pr2)市場經濟制度的公平競爭設計,如何能在與中國的《修習底德陷阱》過程中,讓中國「没有災難」。
政策、戰略、戰術是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
《修習底德陷阱》像個緊箍咒,牢牢地扣在川普政府的謀士頭上,非把中國打的粉碎才能避開陷阱。這種玉石俱焚的作法很可怕,無限上綱的代價就是,地球毁滅、人類消失。而台灣的執政黨和反對黨、甚至「大聯盟」都只會鬥嘴、代工但不會用腦、設計,他們甚至不了解,拜登政府已經完全改變,美國的國安政策和接踵而來的新戰略、以及5G時代以科技新典範所銜接的「可预测的隨機」(Predictable Random)目標千發千中、無法攔截的戰術(Tactics)。
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創院院長Graham Allison 所著《修習底德陷阱》主題,從歷史經驗、對美、中必有一戰的預測,在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角度,遠不能與物理學Chaos本質Predictable Random Trajectories 最後終將成為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s),在解釋和預测、甚至設計和控制美、中關係,相提並論。Kurt Campbell 和Jake Sullivan 所撰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没有災難的競爭」拜登政府國安策略,就是要利用美國市埸經濟的遊戲規則,輔以國安考量,打破《修習底德陷阱》所謂「歷史的必然」研究方法論的缺陷。這在起源於社會學大師Max Weber 「基督教倫理與資本主義興起」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在當時石破天驚,而21世紀Quantum 和Chaos 時代,恐怕只能淪為Online Course taker 吹噓。
台灣總統選舉的核心 --- 台灣主權 美國國安會怎麼看?
民主黨的謀士顯然棋高一著,用《化骨綿掌》摧毀了中國的火箭軍以及《消失》了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而整個大局又讓習近平不得不、坐下來與拜登談。這應該就是,即將公開辯論的台灣總統候選人們應該存釀的底蘊,他們可以去查看台灣其他的政經分析師,除了傳統的說法「一法三公報」以外,台灣有識之士是否了解美國國安會的「暗盤」(hidden agenda)---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competition-with-china-without-catastrophe)
英文原文見附錄:
「華盛頓應該吸取冷戰的教訓,同時拒絕冷戰邏輯仍然適用的想法。
儘管新冷戰的概念引發了對更新版本呼聲的遏制,對這種想法的抵制(卻)來自於與中國達成寬鬆「大交易」的倡導者。 這樣的交易將遠遠超出美蘇緩和的條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實際上將承認中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 支持者辯稱,考慮到美國國內的不利因素和相對衰落,這項讓步是必要的。 這一立場被認為是現實的,但它並不比遏制更站得住腳。 將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讓給中國將對美國工人和企業造成長期傷害。 《它將主權夥伴變成討價還價的籌碼》(指台灣?),從而損害美國的盟友和價值觀。 一項大交易還需要美國做出徹底且永久的讓步,例如廢除美國的聯盟,甚至放棄在西太平洋的行動權,以兌現投機承諾。 這些成本不僅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交易也將無法執行。 當崛起的中國的偏好和權力發生變化時,它可能會違反該協議。
新遏制的倡導者傾向於將任何對有管理的共存的呼籲視為一種對大交易版本的論點;大討價還價的倡導者往往會看到任何將持續競爭作為遏制措施的建議。那分歧掩蓋了這兩個極端之間的走向 --- 這一走向並不以中國投降或美中共存為前提。
相反,目標應該是在軍事、經濟、政治和全球治理這四個關鍵競爭領域與北京建立有利的共存條件,從而確保美國的利益,同時又不會引發美蘇競爭所特有的那種威脅認知。 華盛頓應該吸取冷戰的教訓,同時拒絕冷戰邏輯仍然適用的想法。」
結論
2024台灣新領導人不應再過份重用,美國政府的前任副國務卿或國防部亞太助卿,而應當直接與白宫國安會對接的華府智庫,定期討論雙方重大國安政策以及如何互補(Reconcile)。烏克蘭戰争即將結束之際,台灣領導人任何錯誤判斷美、中關係緊張的真正原因(政策、戰略、戰術層次不同),台灣的國家安全就會有明顯而立即的危機…………。
附錄:
Washington should heed the lessons of the Cold War while rejecting the idea that its logic still applies.
While the notion of a new Cold War has brought calls for an updated version of
containment, resistance to such thinking has come from advocates of an accommodative“grand bargain” with China. Such a bargain would go well beyond the terms of U.S.-Soviet détente: in this scenario,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ffectively concede to China a sphere of influence in Asia. Proponents defend this concession as necessary given the United States’ domestic headwinds and relative decline. This position is sold as realistic, but it is no more tenable than containment. Ceding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to China would do long-term harm to American workers and businesses. It would damage American allies and values by turning sovereign partners into bargaining chips. A grand bargain would also require stark and permanent U.S. concessions, such as the abrogation of U.S. alliances or even of the right to oper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for speculative promises. Not only are these costs unacceptable; a grand bargain would also be unenforceable. A rising China would likely violate the agreement when its preferences and power changed.
Advocates of neo-containment tend to see any call for managed coexistence as an
argument for a version of the grand bargain; advocates of a grand bargain tend to see any suggestion of sustained competition as a case for a version of containment. That divide obscures a course between these extremes—one that is not premised on Chinese capitulation or on U.S.-Chinese condominium.
Instead, the goal should be to establish favorable terms of coexistence with Beijing in four key competitive domains—militar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global governance—thereby securing U.S. interests without triggering the kind of threat perceptions that characterized the U.S.-Soviet rivalry. Washington should heed the lessons of the Cold War while rejecting the idea that its logic still applies.